近几年,在一些公共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中,体制内人员的声音越来越少,敢于公开表达个人观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哪怕是亲友群、朋友圈这些比较私密的“空间”,也不太愿意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说多,错多,麻烦事就多。
1. 明哲保身,避免引火烧身
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太复杂了,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就可能被放大、歪曲、误解,甚至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不夸张地说,哪怕你在网上说一只宠物狗不好看,也会有一大堆网友变着法来调侃你嘲讽你。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因为某些“不恰当”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
为了避免卷入舆论的漩涡,进而引发更多难以控制的事,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策略也没什么不对。
毕竟,谁都不愿冒着“被抨击”的风险去发表观点。
只是这种选择虽然在短期内减少了风险,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体制内的“失声”现象。
2. 谨言慎行,谋求仕途发展
体制内的晋升竞争非常激烈,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仕途产生深远影响。
对很多体制内人员而言,“说错话”不仅可能得罪上级,还可能成为同事在背后“抓把柄”的机会,甚至被误解、被放大解读、被同事嫉妒、记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许多人选择“沉默是金”,尽量减少因言论获“罪”的可能性。
这种谨言慎行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谋求仕途发展的无奈选择,但也导致了体制内缺乏活跃的讨论和直率的表达。
3. 高压管理下,谨言慎行成常态
与过去不同,现在体制内的管理制度太完善了,几乎精细到所有的边边缝缝,这也意味着对人员的约束和监管也更加严格。
问责制度的全面推行,让体制内人员的责任边界更加清晰,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旦发表不当言论,不仅可能面临舆论指责,还可能触发问责程序,对个人前途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种高压管理的环境下,体制内人员的言行受到严格约束。
无论是在内部场合还是公众场合,都需要反复斟酌自己的言辞,确保不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议。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式,虽然提升了体制内的纪律性,但也让“谨言慎行”成为了一种常态,进一步加剧了“集体失声”的现象。
4.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某地的老旧小区要大力推进加装电梯。
为此,街道办、加装公司、相关部门嘴皮子都磨破了,但还是有不少居民的反对。
一个体制内的,不做居民思想工作就罢了,反而在好友群里大倒苦水,说政策不好、补偿不够......
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
但凡有个脑子不好的,截图发到网上,配文“公务员是如何看待加装电梯的”,这个人就要出点事。
5. 如何破局?
对于体制内的“集体失声”现象,一些网友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打破僵局。
然而,现实是,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并不容易。
体制内的管理模式和外部舆论环境,决定了沉默是目前最稳妥的选择。
除非相关制度发生较大调整,或者个人选择退出体制,否则这一现象将继续存在。
说白了,身在其中,除了遵循规则,别无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