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旅生涯,陈赓起点远远高于粟裕,建国后却为何成了粟裕的部下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5-01-05 15:00:52

黄埔一期生陈赓,参加南昌起义时,在贺龙的20军第3师6团1营任营长。

而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优选生粟裕,只是负责前委警卫工作的一名班长。

论军旅生涯,位列“黄埔三杰”的陈赓,起点远远高于粟裕。

戎马倥偬,时光荏苒……

1954年10月31日,粟裕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同日,军委任命黄克诚、陈赓、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等11人为副总参谋长。

陈赓此刻,反倒成为了粟裕的直属部下。

1955年9月,粟裕、陈赓同获大将军衔。

粟裕位列十大将之首,陈赓则在十大将中排序第四。

当然,当年抛头颅,洒热血,闹革命,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功成名就和论功行赏。

但从二人任职的高低与排序,也能折射出在那个烽火狼烟的战争年代,陈赓和粟裕各自军旅生涯中的职务变迁。

陈赓、粟裕戎马一生的沙场履历,就是我党我军党史、军史、战史的缩影。

翻开军史,我们话说从头,仔细回顾一下陈赓、粟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职对比,也许能够找出粟裕后来居上的原因——

早在1922年12月,陈赓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的党员加起来,只有几十人。

1924年5月,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先后在步兵科、炮兵科学习。

陈赓与蒋先云、贺衷寒合称“黄埔三杰”,是军校里的风云人物。

同年10月,陈赓随黄埔学生军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11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第二期入伍生连长。

此时,粟裕还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小念书。

1925年2月,陈赓随黄埔学生军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烔明,攻打淡水时参加敢死队,徒手爬上淡水城墙。

同年10月,陈赓参加第二次东征,再次讨伐陈烔明,并在战场上救了蒋介石一命。

这时候的粟裕,刚刚升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但因思想进步被迫退学,遂弃学从军,投身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1926年,继“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紧接着就在黄埔学生军中发动“清党运动”,要求黄埔学生不能“跨党”,只能“二选一”。

陈赓愤而与蒋介石决裂,从此与蒋某人分道扬镳。

不久后,陈赓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

而此时的粟裕,在叶挺军中,刚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8月1日,从苏联学成回国的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在贺龙的20军第3师6团1营任营长。

而同样参加南昌起义的粟裕,此时刚刚入党两个月,仍然只是叶挺所部一名班长,负责起义军前委的警卫工作。

二人在军中,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别”。

前者是校官,后者只是一名士兵,且军事养成教育高下立见,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粟裕则是师范学校肄业。

就从这一刻开始,二人同时投身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其后的发展经历却各自不同。

1928年至1931年,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担任情报科长,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获取情报,惩治叛徒。

这一时期的粟裕,则在井冈山与敌人的历次战斗中得到锤炼,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成长起来,历任营长、团长、支队长等职。

1931年9月,陈赓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第4军13师318团团长。

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陈赓升任第12师师长。

而粟裕则后来居上,比陈赓刚好早一年,就于1930年12月,升任红64师师长了。

虽然同是师长,表面上,粟裕与陈赓在军中的职务,旗鼓相当。

但是细微之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陈赓率领的红12师,是红四方面军的头等主力师,全师官兵3000余人

而粟裕率领的红64师,是由损失惨重的红22军(原赣南游击队)缩编而来,实际兵力仅800余人,是个典型的“架子师”。

两位师长的份量,根本不一样。

1932年9月,陈赓升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不久就在战斗中右腿负伤,从而离开部队赴上海治疗。

1933年3月,陈赓在上海租界被捕,随后引渡南京,两个月后脱险,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红军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在这段时期里,粟裕的职务更是多次变动,上过红军学校,两次担任红4军参谋长,历任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4年7月,粟裕随红7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向闽浙皖赣边挺进,于10月下旬进入闽浙赣苏区。

而这时候的陈赓,正随中央红军长征,担任干部团团长,正忙着在于都河上架设浮桥,以确保中央红军4路纵队快速渡过于都河。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两位未来开国大将的经历,更是差异明显。

留在南方的粟裕,不断遭受重大挫折,陈赓却一路开挂受到中央重用。

土城战役,陈赓率干部团神兵天降,力挽危局,被主席亲口表扬:“这个陈赓,可以当军长!”

而粟裕所在的红7军团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后,仅仅两个月时间,红10军团一败谭家桥,二败怀玉山。

10000余人的部队,只剩下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400余人突围成功,这400余人随后编为挺进师。

粟裕这个军团参谋长,转眼又变回了师长。只是,这个“挺进师”比起当初井冈山上的红64师还不如。

红64师至少还是一个800余人的“架子师”,而此时的这个“挺进师”却只是一支400余人的残部。

之后,粟裕、刘英率“挺进师”辗转入闽,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会合,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刘英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可是,没过多久,刘英又和叶飞因意见分歧闹矛盾,刘英命令粟裕带人去抓捕叶飞,从而引发“南阳事变”。

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南阳事变,我既是执行者,也是受害者。”

“南阳事变”导致闽浙边临时省委分裂,所属部队也分做了3股,粟裕、刘英、叶飞各带一股上山打游击,谁也不和谁在一起玩。

由于力量分散了,各自都搞不出什么大的动静。

直到1937年12月,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新四军,粟裕下山时,手上也只有几百人枪。

而陈赓,早在两年前,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发起直罗镇战役时,便已经是红1师的师长了。

红1师是中央红军的头等主力师,而粟裕那几百人的“挺进师”是无法与陈赓的红1师相提并论的。

粟裕未能参加长征,虽然在南方3年游击战中得到了锤炼,战术水平和指挥能力大大提高,却也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职务晋升。

这一时期的陈赓和粟裕,陈赓的任职以及军中地位,是粟裕无法企及的。

陈赓担任红1师师长不久,军委本来已经拟定陈赓为红31军军长,期望陈赓能够把这支红四方面军的余部重整旗鼓。

然而正式命令还没有来得及下达,国共联合抗战开始了,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将领们当时的职务普遍降一级至二级任用。

因此,以红31军为主体编成的八路军129师386旅,由陈赓出任旅长,顺理成章。

386旅是7000余人的满编步兵旅,是129师的绝对主力。

而此时的粟裕,在由南方8省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中,担任第2支队副司令员。

虽说新四军第2支队也是旅级,但成立时仅1200余人,还不及陈赓386旅一个团的兵力多,而且粟裕还是副职。

因此,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陈赓作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旅长,无论职务还是地位,都明显超过了新四军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

若单纯以抗战前期的战绩来说,386旅打出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等著名战斗。

仅神头岭伏击战就消灭了1500余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声名远扬,迫得日军在坦克上刷上“专打386旅”的字样,为自己壮胆。

陈赓的386旅,由此成为华北抗日战场的王牌部队,被美军观察员誉为“中国最好的旅”。

至1941年初,陈赓已经出任太岳军区司令员了,其麾下的主力部队更是成为了八路军总部直辖的“机动部队”,事实上编制已经转隶,这部分人马已经不归129师指挥了。

而同一时期的粟裕,在新四军第2支队以副司令员,代行司令员职务。

这个阶段的新四军第2支队,没有打过大仗,水阳镇伏击战歼灭日伪400余人,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战斗了。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升任新四军代军长。

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粟裕,则出任第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

这一时期,陈赓和粟裕这两位未来的大将,职务和地位基本拉平了,一南一北统率着各自的部队,奋战在抗日战场上。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抗战正处于敌我相持阶段,陈赓所在的华北敌后战场,粟裕所在的华中敌后战场,都进入了最最困难的时期。

但是,陈赓所部在这一阶级却发展迅猛,所辖第386旅、212旅、决死1纵队,以及决死2纵队、3纵队各一部,再加上太岳军区所属的地方部队,陈赓麾下部队的实力,已经完全超过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

1943年8月,陈赓奉调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就在陈赓离开华北战场赴延安学习的这段时期里,粟裕则在华中战场上率部与敌激战。

1944年春季攻势,粟裕率部攻克村镇150多处,解放区面积扩大3000余平方公里。夏秋作战中,多次全歼日伪军,仅南坎战役就拔除日伪据点70多处。

1945年初,粟裕出任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统一指挥苏南、浙东、浙西的全部新四军部队。

1945年5月至6月,粟裕指挥3个纵队10个支队以总计20000余兵力,在“天目山反顽战役”中,大破国民党第3战区李觉部12个师42个团65000余人。

1945年8月,粟裕挥师消灭了拒绝投降的日伪20000余人。

同年10月,粟裕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就在陈赓赴延安学习的短短两年里,粟裕却在长江两岸大杀四方,其杰出的指挥能力,以及傲人的战绩,不仅奠定了粟裕在新四军中的军事指挥地位,更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而此前,因为偏师一隅,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能,一直都没有获得机会展现。

就从此刻开始,粟裕与陈赓在军中的职务和地位,逐渐拉开了距离。

在党的“七大”上,这个距离更为明显。

尽管粟裕缺席了“七大”,仍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本届大会首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44人,中央候补委员33人。

33名中央候补委员,以得票数量多少进行排序,粟裕排名第13位,陈赓则排在第29位。

众所周知,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

所以,在这一根本原则的指导下,我军高级将领的政治地位,不仅要看军内职务,更要看党内职务。

因此,南昌起义时的粟裕班长,此时的军队职务和党内排名,已经反超了陈赓营长。

这跟陈赓缺习了两年抗战经历,耽误了建功立业的时机,有着直接关系。

随之而来的解放战争中,粟裕更是一骑绝尘,超越了一大批曾经资历比自己深,职务比自己高的老同志。

1945年8月底,陈赓返回太岳纵队继续担任司令员。

但此时的太岳纵队,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企图,已经调出相当数量的部队挺进其它战略区,因而实际兵力仅有6个团10000余人,实力大不如前。

9月打响的上党战役,战前准备时,陈赓就因考虑兵力不足,电请晋冀鲁豫野战军3个纵队全部加入,如此也不过30000余人。

而此时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手上掌握着4个纵队,整整40000余人。

粟裕的成名之战,是一场看起来根本就赢不了的险战。

1946年夏,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其他部队相配台,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以3万余人迎战,敌我兵力对比为4:1,如此强弱悬殊的战场态势下,粟裕一个半月内连打7战,连战连捷,歼敌53000余人,史称“苏中七战七捷”。

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粟裕出任副司令员。

而这时的陈赓,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担任司令员。

一个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另一个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此时粟裕与陈赓在职务上的距离,已经足足拉开一个身位了。

但是,到了1947年8月的“三军逐鹿中原”,两人在职务上的距离又缩小了。

陈赓率领8万人马组成的“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属于军委直接指挥的战略集团。客观上,已经脱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指挥。

而粟裕也率华野西兵团挥师杀入豫东。

于是,中原战场上,陈谢兵团、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三军逐鹿中原”的战略态势就此形成。

1948年春,陈赓亲自驱车去给粟裕拜年。

没错,粟裕作为野战军首长,在军中当然是陈赓的上级,所以陈赓是主动去到华东野战军驻地给粟裕拜年。

这年春天,军委已有组建“豫鄂陕野战军”(中原西战场),“东南野战军”(南渡长江)的预案。

这个预案拟定——陈赓为豫鄂陕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

当年,如果这个方案得以实施,陈赓与粟裕都将成为野战军司令员,职务相同,地位相当。

但是,粟裕向军委三次“斗胆直陈”,提出了暂不过江,部队留在中原大量歼敌的建议,并最终赢得了主席的批准和信任。

但是,主席对粟裕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要求4到8个月内,华东野战军在江北必须歼敌6到12个旅。

粟裕痛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立下了“军令状”。

于是,新建两个野战军的计划被搁置,并最终取消。部队暂不过江,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已更名为中原野战军,陈赓所率的陈谢兵团,就此重新归入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序列。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发起著名的豫东战役。

经过整整20天的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攻克开封、歼灭区寿年、打残黄百韬、重创邱清泉,以伤亡3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取得了豫东大捷!

粟裕兑现了自己立下的“军令状”,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主席亲自下达给他的任务!

豫东战役的胜利,让粟裕更加受到中央的重视。

5月份刚刚进驻西柏坡的主席,对豫东战役评价道:“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军史评价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粟裕的极限用兵,是后来淮海战役以少胜多的战术预演。”

淮海战役中,粟裕成为了总前委委员。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3个月后,1949年4月,粟裕以总前委委员、第三野战军代理前委书记、代司令员的身份,统率58万大军参加渡江战役。

而此时的陈赓,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的身份,指挥10万人马,在九江突破长江防线后,从江西大迂回,解放南昌。

攻下南昌后,军委命令陈赓统一指挥二野4兵团、四野15兵团,率22万大军发起广东战役,随后挥师大西南。

1950年3月,陈赓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首次成为大军区副职(野战军副职)。

而这时候的粟裕,在野战军副职这个岗位上,已整整干了3年了,其中一半的时间还曾经代理正职。

1954年10月31日,粟裕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同日,中央军委任命11位高级将领为副总参谋长,陈赓是其中之一。

——自此,陈赓成为了粟裕的直属下级。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