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周振强4中将,讲述南京保卫战辛酸往事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4-12-14 18:16:33

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周振强4位前国军中将,既是黄埔同学,又是功德林同窗,都亲历过南京保卫战,都在1959年获得第一批特赦,又都被安排到政协担任文史专员,潜心撰写战史资料。

杜聿明著《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宋希濂著《南京守城战役亲历记》、王耀武著《南京保卫战的回忆》、周振强著《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都被政协文史委员会收录在《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里。

以下文字资料,就是引自上述4部著述,经笔者节选,缩编为本文内容。

一、守南京,大家都知道是一步死棋

1937年11月中旬,淞沪会战接近尾声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将领会议。

时局已经非常明朗,上海即将沦陷,日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询问诸位高级将领,南京是弃,还是守?

多数将领给出的意见,都是弃守。

理由也非常一致:

由于国军一路溃退,日军在杭州湾的登陆部队与淞沪战场的作战部队,已经对南京形成了合围,导致护卫南京的吴福线,锡澄线两道防线形同虚设。

战术上,南京已是一座孤城,防守南京并无意义,且毫无胜算。

战略上,因为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上的顽强抵抗,造成日军大幅增兵上海,从而将日军的侵华战略从由北向南,转变为由东向西。成功达成了有利于我方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局面。

因此,与会诸将都认为南京根本没有必要守。

但是,在政治上,蒋介石就觉得,南京还是要守一守的。南京毕竟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如若一枪不放就让给日军,对外有碍国际观瞻,对内也不好向国人交代。

当时,桂系大佬白崇禧就极力反对蒋介石的这个说法,并且当场举例说明:

“1812年,沙皇弃守莫斯科,把这座空城让给了拿破仑,也没有妨碍国际观瞻呀!”

但蒋介石马上指出了白崇禧的常识性错误,说沙皇弃守莫斯科的时候,沙俄的首都是圣彼得堡,并不是莫斯科。南京与圣彼得堡,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白崇禧被弄了个灰头土脸,就此不再说话。

讨论来,讨论去,会议最终决定,南京还是要守一守的,采取“短期固守”,预期坚守一至两个月,打上一场“政治战”。

于是,守卫南京的重任,落到了唐生智的头上。

二、蒋介石挖坑,拽着唐生智往里跳

本来,无论从地位还是职务上来讲,中央军里面有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张治中这些嫡系大佬,守南京的主将,怎么也轮不到旁系出身,早就失去兵权的唐生智。

蒋介石之所以委唐生智为主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南京终究是守不住的,而背负丢失首都罪名的主将,肯定是要下台的,不然没法给全国军民一个交代。

所以,蒋介石不可能派自己的嫡系将领,去担任困守南京的主将。

而且,既然对内对外都要摆出一副死守南京的样子,那么,主将就必须是一名真正的大员。

最起码,这个人的名头要足够响亮,只有这样子,才能把南京保卫战真正打成一场“政治战”。

但1937年的国民政府,除去特级上将蒋介石外,就只有8个一级上将。

何应钦,是中央军嫡系,自己人,不可能让他当替罪羊。

阎锡山、李宗仁,都是有兵权有地盘的实力派。他俩都坚决反对守南京,蒋介石没能耐逼着二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

朱培德,2月份就病死了。

张学良,正在软禁之中。

陈济棠,1936年还在反蒋,不可能给他兵权。

冯玉祥,淞沪会战就试用过了,打仗真不行,淞沪开打才一个月,实在看不下去了,蒋介石直接把冯玉祥调到华北,去组织练兵。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一个唐生智。

也只有这个既非嫡系,又无兵权,更无地盘的唐生智,才能任由蒋介石把他当作软柿子拿捏。

而偏偏在会议上坚决支持扼守南京的人,恰恰又是唐生智,他的发言最为慷慨激昂。

唐生智说道:

“南京是国民政府和先总理陵墓所在地,只有死守南京,方能明确我们的抗战意志和决心,牵制敌军,赢得全国和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大员,则对不起中山先生在天之灵。”

如此一来,蒋介石刚好顺水推舟。

就拿你这个大员牺牲呗,南京守将不是你唐生智,还能是谁?

由此,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蒋介石此举,为南京保卫战落败后的追责,留下了伏笔。

三、杜聿明和他的装甲兵团

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唐生智提出,请蒋介石把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派驻南京,用以对抗日军的坦克部队。

说到这个装甲兵团,时间必须往前追遡5个月。

1937年7月,一支由战车和炮兵共同组成的作战单位在南京江宁方山正式成立,这是国民党军队第一支成建制的装甲兵部队,隶属军事委员会直辖,番号为国民革命军装甲兵团。

为免误解,此处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装甲兵团”,军种是“装甲兵”,建制是“团”,并非“兵团”。

该团下辖1个战车营、1个搜索营、1个战防炮营、1个高射炮营、1个补充营、1个炮兵教导队、1个通讯连和1个维修工厂。

虽然是团级建制,但该团军官却都是高配,团长由原第25师师长,现陆军交辎学校学员队队长杜聿明少将出任。就连麾下的连长,大多也都是少校军衔。

守南京,本来就是“面子工程”,被蒋介石视为心肝宝贝的装甲兵团,蒋介石哪里舍得把它葬送在这样一场“政治战”里。

面对蒋介石的拒绝,唐生智以辞职相威胁,蒋介石无法,只得召来了杜聿明,当面协商。

当时的杜聿明官卑职小,原本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的。尽管只是一名少将,但杜聿明到会后却拒绝了唐生智的要求。

杜聿明坦率地指出:

“从德国购进的14辆101型克虏伯式战车,都只是有枪无炮的装甲车,仅凭车上的机枪,根本不可能对抗日军的坦克。

与其留下整个装甲兵团,不如留下装备英国维克斯水陆两栖型炮战车的一个连,因为有枪有炮,还水陆两用,这个连特别适合在南京作战。一旦形势不利,还可以直接横渡长江,退往江北。”

唐生智却不依不饶,非让杜聿明把整个装甲兵团留下来助自己扼守南京。

杜聿明据理力争,而唐生智当仁不让,蒋介石又默不作声,会议就僵在那儿了,只得暂时休会。

还是何应钦在休会吃饭时居中调停,说德国战车确实打不了日军坦克,不如就留下一个两栖炮车连,也不用这个连打仗,他们直属南京卫戍长官部,专门护卫唐生智的安全,战况紧急时,还可以载着唐生智直接渡过长江,撤往江北。

但唐生智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要杜聿明的整个装甲兵团留在南京,并且说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这时候还想着保存实力,我这个南京卫戍长官连一个装甲兵团都调不动,这个仗还怎么打?老子不干了!”

这时候,蒋介石再不能装聋作哑了,拍案而起:

“孟潇(唐生智)既然不愿意,那就我留下,你们都走,南京城我来守!”

蒋介石这是在将唐生智的军,唐生智只得顺坡下驴,说委员长乃三军统帅不可轻动,卑职愿意与南京共存亡云云。

杜聿明践行了之前说过话,把一个水陆两栖炮车连派到了南京卫戍长官部,专司保护唐生智。

但在后来的战斗中,唐生智还是把这个炮车连派上了战场,这是后话。

四、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番号

1937年11月末,此时的南京城内城外,全都是刚从淞沪会战中撤退下来的疲惫之师,共计13个师。

中央军5个师

第36师,师长宋希濂中将。

第51师,师长王耀武少将。

第58师,师长冯圣法少将。

第87师,师长沈发藻少将。

第88师,师长孙元良中将。

粤军4个师

第154师,师长巫剑雄中将。

第156师,师长李江少将。

第159师,师长谭邃少将。

第106师,师长叶肇中将。

黔军1个师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少将。

东北军1个师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少将。

从汉口紧急驰援的第10军两个师

第41师,师长丁治磐少将。

第48师,师长徐继武中将。

然而,除去第10军的第41师及第48师是汉口开来的满编部队外,其余各师均是刚从淞战场撤下来的残部。

再加上宪兵部队、江宁要塞部队,以及由中央军校学员队组成的教导总队等数万人,整个南京城内城外的全部兵力合计仅十几万人。

五、战车连尽数覆没,杜聿明痛断肝肠

唐生智自11月20日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直至12月13日南京沦陷,整场南京保卫战自始至终,唐生智指挥得并不顺手,不断被各部队暗中掣肘。

南京城内城外这十几万守城部队,包括了中央军、粤军、黔军、东北军,以及从汉口调来的徐源泉第2军团第10军的两个师。

而桂永清指挥的教导总队,更是独立于南京卫戍长官部之外。

唐生智虽然是陆军一级上将,却出身湘军,当年三次反蒋,此时南京城内的中央军,早年大多都与他打过仗。

这么多山头林立的部队,唐生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将其整合在一起。以至战端一开,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譬如战前,唐生智命令各师上交船只,一律集中焚毁,以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决心。为此,唐生智特命宋希濂的36师为督战队,下到各师收缴船只。

但宋希濂去收缴船只时,各师都有若干船只藏匿,以备逃生之用。

对此,宋希濂没办法,唐生智也没有办法,整个南京战备情况如同一盘散沙。

又如,战斗正酣之际,唐生智的命令,竟然出不了南京卫戍长官部。

杜聿明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12月5日,长官部命令我战车连开赴汤山附近协同作战,隶属88师指挥。

行至指定地点与88师接冾,88师推说没有接到这一命令,不愿担负指挥责任。

12月12日拂晓,88师突然撤离防线,光华门阵地遂被日军突破。装甲部队,那是心肝啊,却沦落到打光了都不知道自己配属给了哪支部队,战车无人指挥,找卫戍长官部也无人负责。

致3辆战车被当场击毁,幸存战车受损严重不能自渡,渡江时因木船倾覆而全部折损……”

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

南京沦陷后,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撤退至湖南湘潭,并在那里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出任师长。

南京保卫战幸存下来的几个炮车连士兵,也辗转归建。

其中一名士兵向杜聿明汇报,88师溃败以后,他和另一个战士,躲在一辆损毁的两栖炮战车里打冷枪,前前后后射杀了几十个日本兵。天黑后他俩趁夜突围,那名战友牺牲了,他活了下来。

杜聿明听后觉得他在吹牛皮,却也不便“揭穿”他,只是轻描淡写勉励了几句。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200师参加昆仑关战役,歼灭日军第5师团5000余人,击毙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并缴获了大批日军文件。

其中一份文件记录了日军在南京战斗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提到了因为未及时清理战场,导致一辆已被击毁的中国战车里幸存的士兵,用冷枪冷炮造成了50余名日军伤亡的严重后果。

直到此时,杜聿明这才想起两年前那名士兵汇报的战斗经过,并没有吹牛皮。

杜聿明愧悔交加,派人寻找这名士兵。

可是,杜聿明两年前既没有记住这名士兵的名字,更没有记住他的相貌。部队频繁战斗,几经转隶,基层官兵调进调出,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呀?

六、王耀武太难了

1937年11月20日,唐生智下达戒严令当日,召来南京宪兵司令兼南京代理市长谷正伦,拨出专款,限谷正伦10日内,派宪兵以及民伕,改造并完善南京原有防御工事。

唐生智还特别嘱咐谷正伦,淳化镇将是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之一,此地工事必须加倍巩固,万不可草率。

可是,当51师师长王耀武率部从淞沪战场匆匆赶至南京江宁淳化镇时,心都凉了……

王耀武在回忆录中写道:

“预先做好的工事,不少战壕因为浮土坍塌,都被埋了。碉堡上的机关枪射孔做得太大,起不到掩护作用。各处急造掩体多用门板床板构建,手枪子弹都能击穿。官兵对阵地上的工事,甚为不满。”

才从淞沪战场的惨烈搏杀中退到此处的51师官兵,悲从心起,这样的豆腐渣工事,岂能挡得住日军的坦克、飞机和大炮。

12月7日,已连续数日不眠不休,昼夜抢修工事的51师,接到长官部电告:日军正经句容向我前进,距淳化镇已不足三十里!

12月8日拂晓,日军向王耀武部展开强攻,仅仅一轮飞机轰炸,前沿半数以上工事尽毁,官兵死伤狼藉。

而接下来的战斗,更为艰难!

王耀武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9日上午8时,敌以步、炮、空联合向我阵地攻击。战至10时,敌战车六辆也投入淳化镇战斗,平射炮也续有增加,以平射炮集中火力向我张着大口(碉堡射击孔太大)的钢筋水泥机关枪掩体射击。我重机枪被打坏很多。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我官兵有的被打断腿、臂,有的被炸出脑浆,伤亡很众。”

51师本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残部,又经两日激战,损失严重,基本已失去战力。

战至黄昏,王耀武奉命率部撤往水西门,组织二线防御。而日军却不容51师片刻喘息,一路急追而至。

12月12日拂晓,51师残部仍在水西门与日军残酷巷战时,51师153旅旅长李天霞头缠绷带,满脸血污地跑来向王耀武报告:

“88师跑了,孙元良跑了,他们的阵地无人防守,日军已经爬上城墙,从侧翼冲我们来了。长官部为什么不督令36师将他们(88师)拦住,这样的南京还能守得住吗?”

王耀武听完汇报,呆在当场,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七、没人执行的计划,就是一张废纸

作为督战队的36师,不是不拦擅自退却的88师,而是拦不住啊,根本就拦不住啊!

36师师长宋希濂,也是有口难言……

1937年12月10日晨,根据空军侦察,日军第13师团已从镇江过江抵达长江北岸,与正在攻击南京的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对南京守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基本上把中国军队包了饺子。

蒋介石急令顾祝同电话转告唐生智,命唐生智当晚率南京卫戍长官部渡江北上,南京守军各部则自行相机突围。

唐生智由于之前力主固守南京,且信誓旦旦“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大员,则对不起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唐生智此前说过的豪言壮语,此时岂能自食其言?

就此抛下守城部队独自逃生,唐生智还真是做不出来……

于是,唐生智以“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为由,拒绝了顾祝同让他当晚过江的命令。

当夜,蒋介石亲自致电唐生智:

“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保存实力,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蒋介石还告诉唐生智,让他不要有任何顾虑,赶紧率长官部先过江,已命胡宗南的第1师赶至江北接应。

唐生智接蒋介石电话后,与罗卓英、刘兴两位副司令碰头,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

12月12日凌晨2时,唐生智命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周斓,率参谋处长廖肯、参谋处一科科长谭道平等人,连夜制订撤退计划。

但是,撤退计划尚未制订完成,日军熊本师团已攻破中华门,败局已无可挽回。

此时,南京已势不可守,唐生智只得召集将领,简短地下达了撤退命令。但战况紧急,仍有部分将领忙于御敌,无法赶来开会。

参谋长周斓在会上布置了具体的撤退方案,各部的撤退时间、路线、谁掩护,谁阻击,都有详尽安排。

但是,计划是详尽了,问题是,下面的部队根本不听你的,根本不按计划去执行呀!

国民党军队的撤退变溃退,兵败就会如山倒,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也仍然未能得到解决。

前有淞沪会战的撤退,陈诚、顾祝同也同样是做了周密的撤退计划,可就是没人听啊!

各部一接到撤退命令,哪管什么时间、路线、谁先走、谁掩护,反正就是一窝蜂的逃命,这才直接导致了吴福线和锡澄线这两条最后的防线一夜崩溃。

而现在的南京保卫战,也是同样如此。

八、撤退失序,兵败如山倒

很多部队一接到撤退命令,马上就撤了下来,逃命要紧呀,根本不管什么时间路线、相互掩护,总之,就是争分夺秒,逃命要紧呀!

这样一来,友军就倒大霉了,不少部队就是因为友邻部队不按规定的时间路线撤退,从而使得自己陷入了日军的重围。

这都还算好的了,不按时间就按时间吧,不按路线就不按路线吧,至少,长官是带着部队一起逃。

而有的部队就更糟糕,长官接到撤退命令后,甚至连自己的部队都不通知一声,独自就悄悄地跑了。

88师师长孙元良便是如此,别说顾及友军,他连自己的部队都不管。

宋希濂在回忆录中讲述:

“12日下午,孙元良到长官部开完会出来,连部队都没有回,直接脱去军装换上便衣,跑到一家妓馆,拜鸨母做干妈,充当仆役达半月之久……”

孙元良一跑,88师顷刻之间便鸟兽散,把前后左右的友军,全扔给了日本人。

论打仗,实话实说,88师本来是打得挺好的。德械师嘛,他们在淞沪战场上的战绩也是可圈可点的。

可关键是,师长孙元良太喜欢跑了,动不动就扔下部队不管,只顾自己逃生。

早在北伐时,身为一团之长的孙元良就临阵脱逃,差点被枪毙。

淞沪会战时也是如此,88师前期打得很好,可接到撤退命令后,孙元良直接丢掉部队孤身逃往苏州,导致88师在撤退时失去统一指挥,遭受严重损失。

南京保卫战中,这已经是孙元良第3次丢下部队,孤身潜逃了。

后来在淮海战役时,孙元良再次弃整个兵团官兵于不顾,驾轻就熟地换上便服孤身潜逃。

再加上1949年从成都逃台,孙元良一生在战场上经历过5次临阵脱逃,因此得一外号“飞将军”!

88师官兵,摊上这么一位师长也算倒霉,只得乱哄哄的一路逃往下关。

前文说过,战前,唐生智为了背水一战,下令收缴船只,集中焚毁,以表破釜沉舟之决心。而孙元良,早就防着这招了!

36师作为督战队,宋希濂率部下到各师收缴船只时,各部队都藏着掖着。特别是88师,宋希濂就没收上来几条船。88师的船,全被孙元良藏到支流的河荡里去了。

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88师的官兵一窝蜂地逃到下关寻船时,那些船早就没影了。

那几十条船,早在二十几天前就被南京代理市长、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找到了……

前文提到过,谷正伦奉唐生智命令,带领宪兵和民伕修筑南京城防工事。修工事需要材料呀,宪兵们就满世界找,找来找去就找到了88师在河湾里藏下的这些船。

谷正伦也不声张,悄悄把这几十条船换了地方隐藏。

这不,南京市府机关,南京宪兵司令部机关,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逃到江北,仰仗的正是88师留下的这些船。

船没了,88师官兵惨了……

南京保卫战中,88师的拆损不算很严重,该师真正的损失是在长江边上。

没船,过不了江。

长官又先跑了,部队失去了指挥。

日军追至江边,88师就只能落得个悲催的结局……

九、宋希濂的不容易,多年后才得到周振强的谅解

作为整个南京保卫战的督战队,后人都以为宋希濂的36师在南京就干这个事情了。

其实,不然。

36师在南京同样参加对日作战,而且战斗极为惨烈。

1937年11月22日拂晓,宋希濂率36师从上海赶到南京的时候,全师仅剩3000多人了。

36师主力,基本都在淞沪战场上拼光了。

宋希濂在回忆录中写道:

“自‘八一三’上海战争一爆发,我就率所部第36师一万余人投入战斗,在江湾天宝路一带,与日军周旋了两个多月,无日不战,伤亡逾万。这一期间曾有3个补充团拨给我师,有许多士兵姓名尚未登记,便在阵地上牺牲了。”

眼见36师只有3000多人,唐生智便让宋希濂抽调千余人组成督战队,剩下的兵力被全部派往红山、幕府山、下关、挹江门一线布防。

与在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布防的教导总队相互策应,以拒由京杭公路来犯之敌。

由于宋希濂的这3000残兵,多是淞沪会战期间由补充团补入的新兵,没什么战斗力。于是,唐生智又为36师补充了4000余人。

但这4000余人是由江苏各地保安团拼凑出来的,加上原有的3000残兵,整个7000多人的一个师,一大半的人都没经历过实战。

宋希濂无奈,只好把部队拉到防线上,一面构筑工事,一面从头教授射击。在前方100米处弄了一些石灰堆,能打出一股白烟的,就算命中目标。

这样的部队,如何能打硬仗?

果然,战端一开,36师很快就败下阵来。

而扼守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防线的教导总队,失去了36师的策应,防线就被撕开了一条口子。

日军从36师的阵地一路冲杀过来,教导总队抵挡不住,只得放弃主阵地,撤往二线再次构筑防线。

偏偏,教导总队回撤的路上,遇上了一支由36师组成的督战队。

36师的督战队挡住了教导总队,两支部队起了冲突,开了枪……

36师和教导总队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周振强当时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亦称铁卫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旅少将旅长。

直到多年后,周振强才放下了这段恩怨,理解了宋希濂当年的不容易。

周振强在《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一文中,这样写道:

“守卫南京的部队官兵,除了36师全部和教导总队少数部队渡江,以及粤军邓龙光一部突出敌人包围外,其余全部覆灭。

高级将领到了稍有危险时,就抛弃部下不顾,各自抢先逃命,真正抗日的是大多数中下级干部和全体士兵,他们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他们才是真正抗日的无名英雄!”

十、尾声

南京失守后,真正按照长官部撤退命令执行的部队不多,粤军第156师师长李江,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长官部的撤退计划,从而率部逃出生天。

长官部的撤退命令一下达,其他部队都是一哄而散,大伙都往江边跑。而李江师长严格执行撤退命令,率156师朝着日军正面去。

结果,正面的日军因为分头追击败下去的溃兵,反而给了156师突围的机会。

李江率156师以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最终从日军正面成功突围,带领全师脱离死地。

回过头,我们再来说唐生智。

撤退命令下达后,唐生智对众人说道:

“你们可以撤了,我作为南京卫戍长官,必须要与南京共存亡。”

最终,唐生智在几个副官“搀扶”下,被架到了江边,平安渡达北岸。

唐生智后来上了军事法庭,罪名是“没有下令和安排全军撤离就自行撤退”。

幸好,粤军83军军长邓龙光为唐生智证明,以上控罪子虚乌有。并当庭拿出一份唐生智当时签发油印的撤退计划,里面有详尽的撤退时间、路线,以及各项步骤。

邓龙光当庭出示这一证据后,军事法庭宣判唐生智无罪。

经此一劫,对唐生智的心理打击太大,也彻彻底底看透了蒋介石的政治阴谋和卑鄙伎俩。

1938年,唐生智辞去本兼各职,回到东安老家,一边潜心办学,一边钻研佛法,被世人称为“唐和尚”。

唐生智一生极富民族气节,多次严拒汪精卫、日本人的拉拢,曾当众怒斥汪精卫派来的说客,日本人派来的特使。

全国解放后,唐生智历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以及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1971年,唐生智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本文资料引自——

1、杜聿明著《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

2、宋希濂著《南京守城战役亲历记》

3、王耀武著《南京保卫战的回忆》

4、周振强著《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