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抨击“教育圈怪现状”,节目组沉默,网友:担心她被封杀

元气麻酱说事 2024-10-23 03:05:07

最近,有空刷完了许知远的节目《十三邀》。

看到一期,他和北大教授林小英的对谈,怎么说呢,非常震惊、唏嘘,也感触良多,迫不及待想分享给姐妹们。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林小英教授回到母校演讲,孩子们现场的发言和内心疑惑。

有孩子说,找不到目标,知道要考上好大学,但就是没动力;有孩子说,不知道学历对前途,起什么作用。

有孩子觉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别人比较,把一部分差的人甩下去。

在他们眼里,成绩代表了一切,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特例,他们算是当今教育的缩影,方向虽极致明确,但因为缺乏目标和内驱力,所以会在某个节点突然卡主,变得迷茫和焦虑。

正如节目中,林小英发出的灵魂拷问:总强调学习争分夺秒,那些对于人自然成长的尊重和想象,为什么在今天全部失效?

想想确实,在大环境很难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下,能做些什么,去帮助孩子更有目标感的生活。

人的一生

不能只是为了谋生

林小英与许知远的对谈,说了一句全网爆火的话:“如果我们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那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虽然谋生的确很重要,但必须承认,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希望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毕竟光想着生存这事,可能开始有点劲头等,后来就会越来越动力不足。

正如节目中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苦差,高考的目的,只是为了击败别人,而不是从中收获知识,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从读书到就业,越来越在意谋生的结果,越来越执念于世俗标准的成功,甚至甘愿牺牲身心健康、放弃对自己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想起,之前刷到过的一条视频,中南大学的一名学生,正在准备考研。

有天,她在图书馆看书,一群小学生到这里参观。

孩子们都纷纷感慨,很羡慕她的大学生生活,自由又快乐。

其中,几个小孩,围着翻看她的数学课本,觉得很有趣。

这时,女孩想到,以前也很喜欢数学,可现在呢,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有孩子好奇的问她,以后想做什么?

女孩一时间哽咽,她说不知道如何回答,虽然已经长大,已经21岁了,但她不知道想做的是什么。

这条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和感同身受:

“和她一样,难过是长大了,却遗憾失去了自己”;

“成年了,却反而不知道想做什么……这种无力感杀伤力太大了。”

这些孩子,从小到大习惯了内卷,只为了分数学习、考试,没有发自内心从求知中获得乐趣,也没法理解信仰、理想、爱好这些有什么价值。

所以,等到他们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突然就失去了目标,没了方向,有个词形容的好“成了一条题海里游出来的咸鱼。”

林小英对“卷”的描述,就是孩子们的现状。

她说,这是无效的过度竞争,你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至于自己是否有真正的收获,是否心里愉快,根本来不及关心,这就是卷。

教育要留点空间

让孩子决定自己要干什么

《十三邀》结尾,当编导问林小英教授“一个正常社会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她说,基础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基础性,它无法变成一个科目,也很难用分数衡量。现在很多人丢掉手机就不会玩耍了,而艺术往往发源于此。

另一个是,为整个人生做预备,但现在逐渐收窄成只为升学做准备。

“我们其实有很大的空间来调整”,但改变在运转的巨大机器是很难的,我们先看个体要怎么做。我们能做得其实也有很多。

01

不要过度嵌入,要脱嵌。

林小英强调,教育中“不要过度嵌入,要脱嵌”。

如果说,嵌入,是让孩子融入正常的教育体系,完成学业和考试,获得求生的技能。

那么,脱嵌,就是引导孩子跳出既定的框架,去自我探索,向内求己,发现天赋、兴趣和热爱,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热爱和目标呢?大家可以试试“三圈法则”。

父母从小要跟孩子多聊天,常画三个圈。

一个圈,代表快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做什么事能感受到心流,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另一个圈,是特长。帮助孩子找到,他觉得做起来不费劲,还能取得成绩,常被别人夸奖的事情,那个就是天赋和潜力。

最后一个圈,是常问孩子,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很有意义。

当孩子做了回答,我们再把三个圈中间的交集,提炼出来,那个就是孩子当下内心所热爱、最有内驱力的事。

这也是林小英说的,每个人都要发展出让自己“脱嵌”的能力,在学习之外,保留一点空间探索自我,成为自我。

02

灌木也可是乔木,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明明活得足够卷,足够努力,但内心却有种低价值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活得失败。

实际上,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被各种各的样本裹挟,被所谓单一的标准绑架。

节目中,林小英提到,她小时候性格内向,不爱当众表达,情商也不高,但这并没有错。

虽然社会更倾向于看重外向、能言善辩的能力,但内向的人也有优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找到适合的位置。

还有关于成功,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和定义。

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让每天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就可以说是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就是引导孩子,不要过多在意外人的评价,以自我导向去思考问题,不用羡慕谁,也不必成为谁,而是能够发自内心,认可自己的珍贵和独特性。

我很喜欢林小英演讲时,告诉孩子们记住: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是有名字的,你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符号。

正如灌木也可以长成乔木,孩子不需要被定义,也不应该被自我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都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来。

03

会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人生那么漫长,除了升学,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也很重要。这也是林小英口中的“要会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她觉得,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玩的能力,三天没有手机,试问大家,会跟这个世界怎么相处,会玩泥巴吗,会随便逛吗?

而人一旦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生活就会逐渐变得索然无味。

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会玩、爱玩,只不过是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破坏掉了。

所以,我们大人要做的很简单,就是留有空间,支持和保护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想起,深圳有个10岁的小男孩柒柒,特别喜欢昆虫,他的妈妈本来很害怕昆虫,但看到儿子感兴趣,慢慢就接受了。

而且,为了支持孩子的爱好,她为柒柒报了很多昆虫夏令营、昆虫展、昆虫讲座,还带他去全国各地观察昆虫。

柒柒在夏令营与小伙伴们一起观察昆虫

妈妈说,哪怕孩子只有三分钟热度,那这三分钟,对他来说也有收获。

事实证明,柒柒在玩中,也的确收获了很多,成了昆虫博主,还树立了自己的理想。

他说,想找到没有发表过的昆虫,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想在野外找个地方,把昆虫散养在里面,打造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让很多人来参观。

所以,让孩子在玩中,找到兴趣所在,找到生活的热爱,甚至立下理想追求。这时,无用之用,也就成为了大用。

节目最后,林小英问道“我们需要一个光明的结尾吗?”大家集体陷入了沉默。

但其实,对于父母们来说,有一点思考和启发,再做出一些些改变,哪怕只是一小步,在孩子的教育上,就是迈出了一大步,这已然就是光明的开始。

0 阅读:0

元气麻酱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