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之战:左宗棠平定甘陕最大的歼灭战,一战聚歼10万叛军

小咪乌龙茶 2025-03-22 17:27:16

同治五年(1866年),此时的甘陕大地已经浸泡在血腥战火中的第4个年头,八旗悍将多隆阿将军和湘军名将杨岳斌两任统帅或战死(多隆阿阵亡于周至前线),或被贬(杨岳斌因下属军士缺少军饷哗变而被撤职),与此同时,原本活跃在中原地区的捻军因为清军的打击,也向甘陕运动,这给本就雪上加霜的甘陕战场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甘陕局势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尽快平定甘陕局势,打通通往新疆的通道(当时中亚浩罕国军阀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策动下侵入新疆,天山南北一度沦陷),早日收复新疆。当时清廷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力排众议,任命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全权节制甘陕各部清军,统筹指挥平定甘陕战乱事宜。

左宗棠针对甘陕叛军内部不和、叛军与捻军不和的现实情况,制定了先打捻军再打叛军,又“剿抚并举”得策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捻军主力,招抚叛军中最能打的董福祥部(董福祥当时麾下军士10余万,但与白彦虎、蓝明泰等叛军死硬分子不和,经常摩擦),并将董福祥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董福祥摇身一变成为左宗棠平定甘陕的重要助手,后来还跟随左宗棠出关收复新疆。

在左宗棠的努力下,至同治八年(1869年)初,左宗棠已经肃清陕西境内的叛军,形势朝着对清军有利的方向发展。为应对左宗棠的威胁,当年二月,各路叛军云集董志塬(今甘肃庆阳),当时足足有18支叛军,号称“董志塬十八大营”,每营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总兵力20余万,且都是经历过长年血战的老兵悍卒,战斗力异常彪悍,而且这些叛军手上都沾满了平民的鲜血,招抚他们是不可能的了。各路叛军还在董志塬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将董志塬十八大营整编为四大营, 分别由叛军中最能打白彦虎、崔伟、禹得彦、马正四位将领担任各营首领。

叛军云集董志塬的消息传到左宗棠帐中,左宗棠知道这是聚歼叛军主力的机会,但因为叛军的实力强大,左宗棠也深知这是一场血战,但为了天下安宁,这一仗必须打。于是,左宗棠调集重兵对董志塬发起总攻,左宗棠的部署是兵分两路、分进合击。左路主帅是彝兵悍将黄鼎,副将为川军悍将雷正绾由长武出击;右路主帅是湘军悍将马德顺,副将为楚军悍将李耀南由灵台出击。左宗棠居中策应,从左宗棠的配置也可以看出,攻打董志塬的各部清军皆是当时清军中最为骁勇之精锐部队。

按照左宗棠的预定计划,各路清军向董志塬展开攻击,因为清军普遍装备了从欧洲进口的火炮和洋枪,可谓抢精械利,清军相继攻破董志塬外围之太昌镇、萧金镇,董志镇等据点,歼灭叛军甚众。见清军攻势迅猛,叛军内部开始产生争执,有说坚持抵抗的,有说逃亡金积堡的。就在叛军内部争执不下的时候,叛军悍将白彦虎抢先出逃,白彦虎的出逃导致叛军士气大跌,纷纷出逃,一时间阵型大乱。清军趁机掩杀,叛军大败。左宗棠还让黄鼎全军抛弃辎重,追击叛军,黄鼎率部追杀叛军五十余里,斩杀叛军数千人,但是坠入深沟而死的叛军有数万之众。

董志塬之战,清军共计杀毙,饿毙叛军(再加上坠岩落涧而死者)10万余人,缴获骡马数以万计,救出难民万余人,俘虏叛军5000余人。不久后,清军收复庆阳,庆阳城因为被叛军祸害了7年之久,城内荒草成林,骨骸堆积,奇禽猛兽相聚为王,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左宗棠也被此情形震撼,盛怒之下的左宗棠下令将俘虏的5000余叛军全部斩首,以祭奠庆阳城内的无辜生灵。董志塬之战是左宗棠平定甘陕的转折点,经此一战,除白彦虎部外,叛军主力被全歼,甘陕局势彻底扭转。

1 阅读:273
评论列表
  • 2025-03-23 15:27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点赞]

  • 2025-03-23 14:34

    杀的好

  • 2025-03-23 20:15

    左宗棠保住了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如果这四个省保不住,西藏青海内蒙极大概率也是保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