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高速总投资超175亿,已开通29年,每年50多亿营收让人眼红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2-18 11:44:52

一条高速公路,175个亿,29年收回700多亿,平均每年超50亿!

这条“吸金公路”凭啥这么牛?

沪宁高速,这条连接魔都上海和六朝古都南京的黄金通道,简直就是中国高速公路界的印钞机!

每天1400多万的进账,光是算钱都能数到手软。

可谁能想到,当年为了筹钱建它,可是没少费劲。

今天,就让我们扒一扒这条最会赚钱的高速公路,看看它是如何在亏损遍地的行业里独占鳌头,成为当之无愧的“现金牛”。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但交通基础设施却相对滞后。

上海与南京之间,除了铁路,就只有拥堵不堪的312国道。

当时的312国道,上海到南京350公里的路程,平均时速仅30公里,需要耗费十多个小时。

这种低效的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打破这一瓶颈,沪宁高速应运而生。

1992年,沪宁高速正式开工建设。

这条高速公路承载着“打通长三角黄金走廊”的战略使命,被寄予厚望。

然而,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土地征用费用的大幅上涨,使得工程造价一路飙升,从最初的每公里1500万元涨至2500万元。

整个工程概算也水涨船高,达到了70.4亿元。

除去交通部补助的6.8亿元,其余60多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国家正处于宏观调控时期,银根紧缩,银行对沪宁高速的盈利前景心存疑虑,不敢轻易放贷。

项目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项目团队多方奔走,最终争取到了由八家江苏省级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团贷款,这才渡过了难关。

沪宁高速的建设引入了德国的道路建设标准,力求精益求精。

在建设过程中,共征地4万多亩,拆迁房屋46万平方米,涉及3万多座民居和400余家私企厂房。

尽管当时的拆迁补偿标准很低,但沿线居民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毅然决然地搬迁,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大局意识。

1996年9月,全长285公里的沪宁高速正式通车,成为当时国内最长的高速公路。

初期设计的双向四车道,在通车首年就因日均3万辆的车流量而超负荷运转。

2003年,沪宁高速启动了改扩建工程,将车道增加至八车道,并引入了动态称重系统和智能监控体系。

这次改扩建耗资105亿元,相当于每公里造价超过4200万元。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加上90年代的建设支出,沪宁高速的总建设成本已超过175亿元。

沪宁高速的建设和运营,见证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

从1996年的1.2万亿到2024年突破30万亿,长三角地区的GDP实现了指数级增长,而沪宁高速正是这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

为了筹集建设资金,沪宁高速的运营公司——宁沪公司在香港上市,原始股从每股一元涨至三元多,为江苏段的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

2001年,宁沪公司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巩固了其资金实力。

根据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沪宁高速日均车流量达11.5万辆,其中客车占比68%,货车占比32%。

日均通行费收入高达1431万元,按全年运营计算,年营收可达52.3亿元,相当于每公里创收2108万元。

如此高的盈利能力,自然让业内同行羡慕不已。

沪宁高速的成功,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它连接了上海和江苏这两个经济重镇,承担了大量的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为其持续盈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沪宁高速的精细化运营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2019年,沪宁高速完成了智慧化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高速公路,路侧单元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轨迹,为自动驾驶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此外,一些路段和大桥仍在持续升级改造中,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然而,在沪宁高速的光鲜亮丽背后,中国高速公路行业整体却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压力。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

这种巨大的差异背后,主要源于高速公路建设成本的攀升压力。

土地征用费用水涨船高,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特别是那些需要修建特大桥梁和隧道的路段,工程造价更是令人咋舌。

这些成本的叠加效应,让众多高速公路还未开通就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以济泰高速为例,其每公里造价高达2.02亿元,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两倍。

这种高昂的建设成本,无疑给高速公路运营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除此之外,高额的还本付息是压垮高速公路行业的另一座大山。

数据显示,全国超过45%的收费公路仍处于还贷阶段。

2021年,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达6630亿元,看似天文数字,但全年还本付息支出就占了82%,剩下的资金用于养护、运营和缴纳税费,显得捉襟见肘。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使得许多高速公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还有就是高速公路的收费期限,和社会化管养等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以广佛高速为例,其从收费转为免费,并交由社会化管养后,引发了关于公共资源“垄断化”的质疑。

大量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公路即将陆续到期,如何平衡社会公益性和盈利需求,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将中国高速公路行业的现状与国际经验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

美国的高速公路以免费为主,但其建设和维护依赖巨额财政投入。

日本则通过高收费和延长运营年限来缓解资金压力。

这些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但照搬照抄并不适用,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调整。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需求巨大。

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高速公路行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些高速公路就像是“打工人”,天天辛苦收费,却只能勉强养活自己。

一边是沪宁高速这样的“印钞机”,一边是众多高速公路的“入不敷出”,这种强烈反差不禁让人思考:

除了沪宁高速这样地处黄金位置的“顶流”,普通高速公路该如何摆脱亏损的困境?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将面临更大的需求和挑战。

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未来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评论探讨!

信息来源:

宁沪高速:聚焦路桥主业 上半年营收近百亿元2024年08月27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超七成高速公路企业上半年净利润下滑,通行费收入下降是主要原因——界面新闻2024-09-04

0 阅读:5

紫蓝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