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分歧藏不住了,俄方不想被骗第二次,声称无结盟、无“主从”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2-19 11:46:32

很多外媒都有疑问,在俄乌战争中,中国对俄罗斯究竟是什么态度。这次和谈,不仅给了所有人一个答案,更是把中俄两国隐藏的分歧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从表面上看,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总是携手并进,无论是在联合国投票还是在多边会议上,两国的立场总是出奇一致。可随着俄乌和谈的临近,中俄两国之间的裂痕渐渐浮出水面。

事实上,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就一直在两国之间周旋。

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平谈判,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去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我国就曾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创造条件。

然而,随着和谈的临近,中俄两国在谈判参与方的问题上产生了明显分歧。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直言不讳地表示,欧盟和英国"完全不守信用",不能成为未来任何俄乌协议的相关方。

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则表示,中方期待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能参与到和谈进程中来,达成公平、持久、有约束力、所有当事方都接受的和平协议。

俄罗斯的态度其实并不难理解。十年前,乌克兰问题当事方通过谈判达成了新明斯克协议,而该协议的担保人整体上是欧盟国家和英国。

可这份协议最后却没能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本该逐步降温的局势反而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如果这次和谈再把欧盟和英国拉进来,俄罗斯担心历史会重演。

此外,俄罗斯或许还有另一层考量,如果把欧盟和英国也加进来,和谈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加分散,决策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如果只有美俄乌三国参与,达成共识的难度无疑会小很多。

而中国的立场则更加务实,过去三年里,欧盟与英国毕竟给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援助,且这场冲突本就发生在欧洲大陆。

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欧洲排除在外,达成的和平协议能否经得起考验,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如果俄罗斯与乌克兰单独达成停火协议,那些位于俄罗斯边境的东欧国家难免会心存忧虑,进而影响地区稳定。

更重要的是,中方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推动局势降温。

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支持探讨形成公平、持久、有约束力、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方案,支持欧洲为和平进程、尤其是为构建新的欧洲安全格局发挥应有作用。

当然,欧洲国家能否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要看其后续表现。

日前,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提议下,欧洲多国领导人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紧急会议,商讨乌克兰局势和欧洲集体安全等议题。

但可惜的是,会议之后,欧洲各国的立场似乎并未达成一致。

有分析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欧洲是否有决心和能力继续支持乌克兰,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除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中俄两国在双边关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

近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记者会上强调,中俄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稳定因素之一,两国伙伴关系没有主导方和从属方,没有"主人"和"下属",所有一切都基于共识。

拉夫罗夫的表态,无疑是对西方一些政客言论的有力回击。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不断渲染俄罗斯正"逐渐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

事实上,中俄双边贸易额在去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448亿美元,并在今年继续增长。得益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俄罗斯不仅挺过了西方的制裁难关,经济形势也在逐步好转。

然而,西方国家似乎并不愿意看到中俄关系的稳定发展。通过煽动国家之间对立,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这几乎成了西方的惯用伎俩。

但正如拉夫罗夫所言,中俄关系完全平等,没有所谓的"主"和"从",两国的合作完全是基于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共识。

事实上,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保持中立,既没有支持俄罗斯,也没有支持乌克兰,而是一如既往地呼吁和平解决危机,为和谈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一点与白俄罗斯截然不同,同样,俄罗斯在制定乌克兰政策时,也不是事事与中国商议,两国都尊重对方的独立自主权。

归根结底,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是因为双方都以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基础,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

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发展,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注入了正能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两国已约定共同庆祝。此外,中俄明年还将在上合、金砖等多边框架中另有互动计划。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也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早日实现停火止战,恢复和平。

乌克兰危机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各国立场难免存在差异。但只要各方秉持开放包容态度,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形成合力,终能实现稳定与和平。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