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收噩耗,航母命脉被掐断,杜鲁门号航母被撞只能回国维修

史纪文谭 2025-02-21 09:47:59

前言

2 月 12日深夜,一则消息震惊了全球军事界,美国海军“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在东地中海与一艘散货船相撞,这可不是普通的舰船碰撞事故。

主角之一是排水量高达10万吨的“杜鲁门”号,作为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超级航母的第八艘舰,现代化极高的美军顶级航母竟然撞上了货轮。

两船相撞的过程如何,双方损毁程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事故发生

和杜鲁门航母相撞的是“贝西克塔斯-M”号散货船,排水量达5.3万吨,长度188米,宽度32米,也是个海上巨无霸,两个庞然大物相撞造成的损失确实不小。

事故发生后,美国海军迅速发布声明,称“杜鲁门”号航母水线以上部位出现破损,核动力装置安全,没有进水,舰上没有人员伤亡,搭载的战斗机也未受到损伤。

然而,陆续曝光的照片却让外界倒吸一口凉气,航母右舷升降机后部的舷台有明显撞击痕迹,右舷附近有多道撕裂,这些可见的损伤只是冰山一角,内部结构和设备是否受损,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

航母作为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此次“杜鲁门”号与散货船相撞事件,实在罕见,毕竟航母在航行时通常处于护航舰艇的严密保护中,且配备了先进的导航和监测系统。

这起事故不仅让美国海军颜面无光,也引发了全球对美国海军实力和管理的质疑,美国航母的航行安全竟然不是在作战的时候受到威胁,也不知是船员操作失误,还是设备故障,又或者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杜鲁门”号航母与散货船相撞这一低级失误,从船员操作层面来看,当晚的航行操作可能存在重大失误,国际海事组织明确规定,在复杂海域航行时,船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周围船只动态。

然而,“杜鲁门”号的船员却未能及时发现“贝西克塔斯-M”号散货船的靠近,更没有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这极有可能是船员长时间执行任务,过度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

毕竟,自2024年9月部署以来,“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已辗转多个任务区,执行长达数月的战略威慑任务,舰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应急处置能力下降。

再看雷达监测系统,这是航母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杜鲁门”号作为美国海军的核心战力之一,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理论上应该能够在远距离探测到大型船只的踪迹。

可在此次事故中,雷达似乎成了“睁眼瞎”,没能及时发出预警,外界推测,可能是由于美军军舰为隐蔽行踪通常会关闭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过度依赖军用雷达,而雷达与 AIS 系统兼容性存在缺陷,可能导致目标误判。

同时这次的事故还有一点,可能涉及到美国航母编队的协同作战和安全防护体系的缺陷,航母出航,通常会有驱逐舰等护航舰艇,它们能协助监测周边情况,为航母提供安全屏障。

但事发时,“杜鲁门”号正单舰通过苏伊士运河,狭窄航道中,护航舰难以展开防御阵型,按照要求一般会以单列纵队排队形式通过,商船一旦接近即陷入盲区,护航舰队就可能无法为航母提供有效的预警和保护。

不过即便如此,护航舰艇仍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监视周围海域的动静,以确保航母的安全,毕竟航母是舰队的核心,失去保护的航母还是相对较脆弱的,一旦事故发生造成的经济、战略、国际声誉的损失都非常严重。

不过这也不是美军第一次发生碰撞事故了,2017年6月,“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与菲律宾集装箱货轮相撞,造成 7死、舰体报废,调查结果显示是舰长过失,全员受罚。

同年8月,“麦凯恩”号驱逐舰与商船相撞,10人死亡,动力系统瘫痪,原因是舵手操作失误,2004年“肯尼迪”号航母和一艘单桅帆船相撞,导致对方沉没,事后美军解除了舰长职务。

这些事故的频繁发生,充分说明美国海军在训练和管理上的漏洞绝非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顽疾,目前杜鲁门号的具体撞击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后这艘航母要花上不少精力来维修了。

海外维修之路被堵死

正当美国海军为“杜鲁门”号航母的维修问题焦头烂额之时,美国政府内部的一项议案犹如雪上加霜,让美国海军的处境更加艰难,这就是《美国船舶法案》。

法案规定,对凡是在中国或其他国家进行的船舶维修课以高额关税,其中在中国船厂维修的美国船只征收200%关税,对美国盟友国家的船厂维修也征收50%关税。

虽然法案指定的目的是鼓励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在美国本土进行维修工作,以此来促进美国国内的造船和修船行业的发展,并减少对中国等国外造船业的依赖。

但它也造成了美国船只在国外维修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之前“菲茨杰拉德”号受损那么严重,事发的地点里美国盟友日本很近,但最后还是回到美国本土维修。

所以说这项法案通过了,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海军自己,长期以来,美国海军为了解决舰艇维修难题,除了依靠本土船厂外,还会寻求海外船厂的协助,尤其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盟国的大型造船厂。

这些地方的船厂不仅技术先进,维修效率高,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在舰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提供应急维修,但法案的出台后,战斗军舰的维修只能在美国本土进行,堵死美国海军海外应急维修的这条路。

美国海军舰艇一旦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发生故障,就无法再选择在海外船厂进行维修,千里迢迢去本土排队,这无疑会大大延长舰艇的维修周期,导致舰艇长时间脱离战备序列,严重影响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和全球部署战略。

美国政府问责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2019财年,海军舰艇的总维修时间超33700天,有75%的船舶维修任务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以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为例,维修时间较预期增加33天。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海军舰艇的维修周期大幅延长,严重影响了海军的战备状态,舰艇长时间处于维修状态,无法执行任务,使得美国海军在全球的军事部署受到限制,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信息源:美国“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在埃及附近与商船相撞 2025-02-14 观察者

“杜鲁门”号航母被撞恐影响美海军全球部署,红海或出现短暂“航母空窗期” 环球时报 2025-02-17

0 阅读:28

史纪文谭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