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的否决权:一场看得见命运的游戏

如是者有为 2024-11-30 17:48:35

你有没有觉得,世界上有一种力量,表面上是为了公平,实际上就是为了“不让你好过”。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听起来多了不起啊,什么“为了和平”、“防止战争扩大”。但实际操作呢?你看着它挡住了战争,挡住了冲突,最后却发现,挡住的好像是希望。

就拿俄乌战争来说吧,那时候,乌克兰代表在安理会发言,声音发抖,嗓子里带着那种绝望的哭腔。他说:“我们需要制裁俄罗斯,我们的孩子在死去,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了废墟!”他不是在讲话,他是在求——求这些大国的代表们能有一点点正义感。可俄罗斯代表呢?就这么看着他,目光沉沉的,像看一片在风中颤抖的树叶。他等乌克兰代表讲完,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西装,说:“这事是我们家的内政,大家不必操心。”然后举起一张纸:“否决。”

那场景,像什么?像一个手持利刃的巨人,平静地宣布:“我不会停。”旁边的美国代表气得几乎站起来吼:“俄罗斯的行为,是侵略!是赤裸裸的侵略!”可是吼有什么用?俄罗斯用否决权把所有的抗议都挡在了门外。乌克兰代表垂下头,手攥着桌子边缘,关节发白,像是在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抓住什么希望。可实际上,他知道,什么也抓不住。

否决权这个东西,你说它坏,它也不是全无道理。俄罗斯为什么那么死守否决权?因为它觉得自己的“安全红线”被踩了。乌克兰要是加入北约,北约的枪口就架在俄罗斯门口。这不是外交危机,这在俄罗斯眼里就是生存问题。你要说它错,它也有它的逻辑。可问题是,它的“生存”逻辑踩着的是乌克兰的土地,炸掉的是乌克兰人的家。俄罗斯说:“我要保护自己。”可乌克兰在哭:“保护你的是我们的命。”

其实你换个场景,这种事哪儿都一样。中东那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打成一片,加沙地带的烟火几乎成了常态。巴勒斯坦代表在安理会上控诉:“他们轰炸了我们的城市,孩子们无家可归!我们需要正义!”阿拉伯国家群情激昂:“必须制裁以色列!”可你猜美国怎么说?美国代表站起来,语气平静得让人害怕:“以色列有自卫权。”然后递上了一张否决票。

那场景特别荒诞,像什么呢?像是一个全世界都看得见的案子,受害者跪在地上哭喊,所有的证据都摆在桌面上,可偏偏主审法官说:“这事没问题,被告是我亲戚。”然后受害者继续跪着,哭声也越来越小,因为他知道,哭是没用的。

你会觉得,安理会的逻辑特别简单:谁的后台硬,谁就能为所欲为。以色列的炸弹继续落,巴勒斯坦的废墟继续堆,安理会继续开会,继续“否决”。你要是问巴勒斯坦代表对这事什么感受,他可能连回答都懒得回答了。几十年了,答案早就明摆着:只要后台不换,剧本就不会改。

有人说,这都怪否决权,要不取消吧。好主意,但你真取消了试试?你让美国放弃否决权,结果以色列问题分分钟被国际法庭翻个底朝天;你让中国放弃否决权,第二天“新疆问题调查”就能被提交;你让俄罗斯放弃否决权,乌克兰直接变成北约的标配练兵场。否决权虽然难看,但它对大国来说,是最后的护身符。没了它,安理会就更是一盘散沙。问题是,有了它,安理会更像一张绑住和平的网。

那要不扩容吧?让新兴国家进来,比如印度、巴西、南非,给这五个老大哥分分权力。听着是不是更民主了?可问题是,谁进来,谁又服气呢?印度说:“我人口第一,我GDP第五,我必须进!”巴基斯坦立刻站出来:“人口多不代表你能代表亚洲,南亚的事还得我来说话。”非洲更搞笑,南非刚说:“我可以代表非洲。”尼日利亚马上跳起来:“你家连电都没通全,还想代表我们?”光是“谁代表谁”,就够再吵个五十年了。

其实你让这些国家进来,也不会好多少。新玩家最擅长的,就是学老玩家的套路:谁对我不利,谁的议案就别想通过。否决权从五个手里分到十个,争吵从五人小组升级到十人互掐。你说这叫什么?这叫“民主化的混乱”。

所以你要问我,安理会到底有没有用?我觉得,它不是世界和平的守护神,它更像是一辆锈迹斑斑的老公交车。你得承认,它的确有点慢,吵起来也晃得厉害,但你还是得坐,因为没别的车能到终点。没有它,大国直接掐起来;有了它,至少大家还能在会议室里吵,吵得再狠,也总比开战好。

我经常想,这世界的和平,不是靠那些漂亮的决议书,不是靠那些高高在上的外交辞令。和平靠的,是时间和妥协——吵得够久,耗得够久,也许就能拖到所有人累了,愿意坐下来谈一谈。安理会就是拖时间的地方,它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但它是战争的缓冲带。吵着吵着,打不起来了,这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你要是真想等到世界和平,就别着急。这车开的慢得很,但只要它还在路上,就还有希望。

0 阅读:5

如是者有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