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20%价格优待:国产品牌能借“特权”赢全球市场吗?

如是者有为 2024-12-09 17:51:05

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为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政府采购时若有国产和非国产产品同时竞争,将对国产产品给予20%的价格扣除,以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政策初衷在于支持本土企业,但这项看似保护国产品牌的政策,背后是否还有更深远的考量?

这一政策实际操作的逻辑是:假设某国产产品报价100元,进口产品报价90元,那么在评审中,国产产品价格将被扣减20%,以80元的评审价格与进口产品竞争。这一看似简单的规则,实际上是给国产企业一个市场优待,但更深层的是一种倒逼机制——在保护期内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长期依赖政策而失去真正的市场适应能力。

国际市场上,类似的保护政策并不少见。例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和铝制品加征高额关税,意图保护本土企业,却导致本土制造成本暴增,消费者苦不堪言;欧洲近期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同样是试图通过政策壁垒扶持本土企业,但市场数据表明,欧洲消费者依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品牌。这些事实证明,市场的终极选择权,永远属于消费者,而不是政策。

回到中国的20%优待政策,它的作用不仅是支持国产品牌争夺国内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给企业争取时间和空间,让它们在全球化竞争中更有底气。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价格优势已经无法长期立足。如果国产品牌能抓住这次政策“窗口期”,通过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实力,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真正的主动权。

这项政策同样也在考验政府的执行力和企业的自驱力。政策是否会被某些企业当作“温室保护”,抑或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机会,结果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优待期内快速提升自身实力。正如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成功,不是因为政策,而是因为硬核技术和全球化供应链。

因此,这20%的价格优待政策,并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一场全新的市场试炼。它能否推动国产品牌从国内市场的“优待选手”蜕变成国际舞台的“硬核玩家”,将决定中国制造下一步走得有多远。

0 阅读:5

如是者有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