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最近很吵。
网飞版《三体》的上线,顺利让这部1.6亿美元成本的影视作品处在风口浪尖。
作为一款主打“国际化”的作品,它有着太多令原著党所难受的改动,同时又有着太多迎合欧美价值观的设计。
以至于这部展望宏观宇宙的科幻片,处处凸显着现实的割裂感。
从主角们的人种变化,到多彩的感情史,再到人物设计的新解构,确实让科幻的远大“降落”到了平凡的生活。
但这样做就真的讨好观众了么?
观察多家外网评分网站,在欧美主场里,它显然跟「烂片」挂不上钩。
与外国观众的看新鲜不同,更熟悉作品的国内观众在评价网飞《三体》时,却显得有些有点不自信,甚至用文化偏差来找补。
我不反对影视改编的新表达,但也请允许对改编表达的表达。
“它,太古怪了。”
构网飞《三体》的改动是直达框架级别的,它对人物、主题、甚至长度都进行更改。
所以,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我们都要把它当成一个新故事来看。
所以过多的拿鹅版进行对比,对两边都有点不公平。
即使主编团队谈过自己没怎么阅读过原小说,但我们也要相信其是有想拍好的初衷的。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网飞《三体》有个很强烈的“网飞味”——浓烈的美式剧本设计;
不管是个人主义的内核,还是熟悉的危机氛围表达,甚至在选角风格上,整个构造透露了似曾相识的味道。
既然是改编,不遵循原作自然也不算缺点。
更扁平的快节奏能让观影门槛变低,也更迎合欧美消费市场。
“但它失去了新奇感”。
这也导致原著党观影时巨大的落差,抛去IP光环下,它的科幻吸引力甚至不如“中国特殊时代”的噱头。
再比如很多情节都是利用画面符号带动情绪的,如轮船上的儿童元素、特殊时代的奇观化、对人物线的感情扩充等等。
重新塑造的故事,推导出的观念也将会大大改写。
这反而孕育了一群因剧外因素而高谈阔论的争吵,这也算一件荒谬的故事。
它不再是《三体》,更像是新娱乐的产物,就像另一部《基地》。
利用脸谱式刻画、视听优势加强了观感体验,让它变得“主流”。
这又像是种“此消彼长”的敷衍,在关闭屏幕后无法令人回味。
它的解构宛如一幅无规律的拼接涂鸦,一切仅为感官服务。
史这版《三体》自然也遵循了网飞的游戏规则,融合+拆分的叙事手段,整合故事、拆分多季拍摄。
第一季的任务是明确的——制造悬念。
故事团队在改动时也做了讨巧处理,利用增强个体角色的故事性,来减少本由时代对故事推进的重要性。
短短几集可能就是这原小说一部的内容。
网飞版通过大量的更改,让已知结局的过程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这样确实让小说到荧幕的难度降低,利用场景就能引导出恐惧的氛围。
这些显然是网飞版的优势,它能快速令观众进入状态,一种不需要铺垫的快感。
留住观众是你展现才能的可能,也是危险的诱因。
一旦失手前面的称赞都会烟消云散,而这个答案需要第二季、甚至第三季才会被揭晓。
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文学里,都不缺宏大且有深度的作品,但对于网飞版《三体》的发展方向却有点不像是“细糠”。
“ETO过于宗教性而剥去原有关于社会性的思考“
“连叶文洁一生的复杂性也大大削弱”
这些被人吐槽的例子并不算少。
体现在细节的失衡感,令它失去了用科幻折射社会的可能。
利用“个人卷进世界”的剧情不少见,但坏处就是:围绕人类未来的议题,好像突然变成了刑侦剧负责一样。
就像从恐怖故事里看到葫芦娃的魔幻性,一下就降级了。
“它,难以称为史诗”。
巨市面上大多数的分析里,都把这版《三体》诟病都集中在“剧情落差”中,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
“它,快成了。”
不管是网飞的火速预定第二季,还是作为面向国际观众的作品,它在国内舆论依然保持极高的现象;
这些都预示着它在商品剧集中顽强的竞争力,这可比任何剧情落差都要巨大。
他们不需要保持“了解内容”的前提下,可通过“了解观众”获取更多名声;
同时,他们拥有了一部“新三体”的话语权,即使在部分观众眼中它是不完善的作品。
就像“悟空”在外国人认知里,更多的是通过《龙珠》了解的一样;
可能以后,三体的代名词是“美式程心的罗曼蒂克”,而不是窥视人类史的科幻故事。
也该庆幸网飞《三体》是次不够完善的成功,起码它留有了传播IP继续被改编的可能。
不管是网飞版,还是腾讯版都有自身的不足处,直视缺点的同时,也要正视别人的优势。
只有在别人战场上赢下,那才是真正的胜利。
就像虫子从未被战胜过,未来的《三体》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