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抗战史中,我们对川军、桂军、滇军、东北军等地方称呼型的军队耳熟能详,但好像没有听过赣军,我们都知道,在民国以前,江西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更是有多场战役在江西打响,难道江西就没有出过著名的将领?没有属于自己的军事体系?其实近代史中江西并非没有军事传统。北伐时期,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红军曾威震东南,但随着1930年代国民政府对地方军队的整编,传统意义上的“赣军”被取消。不同于川军、桂军独立保留建制,江西部队被系统性拆解:熊式辉主政江西时,通过“赣人治赣”政策将地方武装纳入中央军体系,原赣军精锐改编为第5军、第49军等中央军部队。这种整编使得“赣军”作为独立军事集团的概念逐渐消隐,但其血脉仍流淌在抗战洪流中。
在长江中下游防御体系里,江西如同钢铁枢纽:在战场的战略上起到非常重要的支点作用。
马当要塞保卫战(1938)的赣北门户争夺战中,江西保安团与海军陆战队死守江防工事,士兵用身体堵住被炸开的要塞缺口,迟滞日军溯江攻势达月余。南昌会战(1939)中,罗卓英率第19集团军(含江西籍官兵过半的第49军)与日军展开巷战,预备第9师师长张言传率部在赣江两岸反复拉锯,用血肉之躯消耗日军机械化部队。上高大捷(1941)中,江西儿郎为主力的第74军、第49军实施“天炉战术”,在宜丰-上高山区歼灭日军1.5万,蒋介石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
另外,在万家岭大捷(1938)中,江西籍官兵占60%的第4军敢死队夜袭张古山,士兵用绑腿结成云梯攀岩突袭,创造了全歼日军整旅团的经典战例。顾祝同指挥的第三战区部队中,江西保安第3旅化整为零,在怀玉山建立“移动兵站”,三年间为前线输送物资4700余吨,官兵伤亡率达83%。1942年浙赣会战,国立中正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400学子组成战地服务团,21岁的南昌青年刘瘦奇在鹰潭外围战中引爆集束手榴弹与敌同尽,留下血书“赣水苍茫,魂佑山河”。
除此之外,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江西的抗战叙事也独具双重维度: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在赣南改编时,5000江西籍战士占新四军初建兵力的1/3,他们携带苏区时期的土造步枪东进抗日,在黄桥战役中打出“江西老表硬骨头”的威名。
都说川军是抗战中参战人数和牺牲人数最多的军队,而八年全面抗战期间,江西军民同样伤亡惨重:据统计,江西战场军民伤亡总计达101万,占全省战前人口7.2%,密度居全国第四。江西境内发生22次重大会战,占全国1/5,牵制日军11个师团超30万兵力。从物资贡献方面:江西供给军粮2100万石、兵员93万,景德镇瓷业工人秘密生产军用电子陶瓷50万件支援飞虎队。所以,其实并不是没有赣军,而是他们都是中央军!
当我们在南昌滕王阁下聆听赣江涛声,在庐山抗战纪念碑前触摸弹痕,那些消融在历史长河中的江西子弟,早已将忠魂铸入民族脊梁。他们或许“没有赣军”的显赫番号,但用红土地培育的坚韧、用鄱阳湖水滋养的智勇,在抗战史诗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这是属于江西的沉默荣耀,是血火淬炼的无字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