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似解放战争初期那样,像国民党军队以武器和人数优势碾压我军的场面不复存在了,主要是我军通过两年多的作战,化被动为主动,并在数次战役中歼灭蒋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他们的武器自然就成了我军的装备,同时随着土改的进行,大量民众加入解放军,这就使得我军在两个层面上都发展壮大了起来,所以这时是很有于蒋军进行大决战的,我们知道,三大战役是从东北的辽沈战役开始的,可最早提出大决战的却不是林彪,而是原来华东的粟裕,是他提出在江北打大战,要一口吃掉国民党的几支重兵集团,也就是自古常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东北战场这边,我军的优势更明显,东野部队通过半年多的扩军,人数直接飙升到一百万人,军队的干部也是精英荟萃,如萧劲光 韩先楚 黄永胜 邓华 李天佑等,都是百战名将,再加上东野总部林罗刘的直接指挥,这才造就了脱胎换骨的东野。
可是这个时候东野却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面临无仗可打的尴尬地步,主要是国民党东北这边的统帅换人了,换成被誉为国军五虎上将的卫立煌了,他上任以后,当即采取龟缩战法,把全部兵力都所在沈阳 长春和锦州这三个大城市中,这就使得东野打不上运动战,要打的话,只能打攻坚战了,从三个地方的地形上来说,长春距离我军根据地最近,属于家门口的绊脚石,锦州这边距离最远,属于东北的门户,而沈阳在两者中间,可以左右调度。
东野这边犯难就反在对南下作战,打长途奔袭攻坚战缺乏一定的信心,这在一些影视剧中都有表现,简单来说就是林总想先打长春,清除家门口的这个绊脚石,然后再南下北宁线,进而解放东北,但殊不知这只是东野早期的一种想法,当初东野林罗刘其实还有一种预案,那就是由义县至锦西、兴城绕过锦州切断东北国军陆上退路,然后夺取热河,下一步根据情况西攻张家口或直接在冀东作战,就是绕开东北敌人不大,直接打平津,到时候先打平津战役,后打辽沈战役,以这种迂回方式解决问题。
为啥林罗刘会这样想那?这其实与东野两年多的作战习惯有关,在东北开战之初,民主联军被杜聿明一路压到松花江以北,至此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在我军一番休整以后,便开始三下江南的攻势,到后来的夏季攻势 秋季攻势 冬季攻势,都是我军过江进攻蒋军,我们是逐步扩散根据地,以形成我军奔袭作战时,能够更好的供给粮草,所以这两年东野是没有多少远距离长时间的奔袭作战的,即使韩先楚奇袭威远堡,这也是远距离短时间的奔袭作战,等到我军打胜以后,又快速的退了回来,同样道理,南下作战要面临长时间奔袭作战和攻克大城市攻坚战的两大问题。
可以看到,东野林总考虑的是先打傅作义的华北部队,绕开沈阳和锦州,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林总也是考虑了的,他判断,要是东北野战军按照此步骤执行,那么长春那一大坨子的敌人,以不再成为我军的绊脚石,他们定然会南退,到时候我军就可以乘胜追击,也极有可能会歼敌一路,然后就是沈阳,沈阳之地看见东野在关内大胜以后,这必然使他们惶恐,这就等于在关内和关外都形成一个包围圈,所以迟缓一些时日,沈阳之敌也会撤退,这就剩下锦州这一个大疙瘩了,锦州在失去长春和沈阳以后,必然惶恐,可他们毕竟守卫着东北的咽喉,可到了那个时候,攻打锦州已经不足为惧,因为东野可以集中几十万部队猛攻锦州,再说,就是不猛攻,只是围困也把锦州之敌给困死了,而等待范汉杰的只有束手待毙这一条路。
我们从林总的考虑和预想中可以看出,这样也可以全面解放东北,但这就不是全歼东北国军了,而大多数是吓跑了敌人,从东北战场的层面来看,这样是花费最小的代价解放了东北,可从全国一盘棋的层面来看,放跑了长春和沈阳之敌,其他战区势必会增加压力,而这些兵力一定会增加到中原战场。
东北的这些国军增援中原战场以后,那一定会增加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压力,因为当时国民党军内部已经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还提出收复济南的方案,而加上东北的兵力,他们的兵力会更加充足,同时我军这边,粟裕提出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以后,军委认真考虑,并把这个战略落实,那就是各个战区都要进入反攻阶段,也就说常说的“九月攻势”,先是华北第一兵团晋中大捷,在就是中原野战军的宛东和宛西战役 华东野战军的豫东战役 华北杨罗耿的冀东作战。
最后加上即将开启的辽沈战役,军委也是告诉林罗刘,要他们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但一开始的时候也没说具体怎么打,在1948年七月的时候,军委还致电林罗刘,建议优化方案,争取先歼灭范汉杰大部,夺取锦州,因为范汉杰始终是最大的隐患,如果绕过锦州去攻打傅作义时,范汉杰和卫立煌来增援,那就打的艰难了。
可东野根据以往的经验回电军委,林罗刘表示,现在敌人一般情况之下不会出兵增援华北,因为东北国军都被林总的运动战打怕了,这时候采用的是龟缩战士,他们是不敢出来的,就这样东野和军委打起了电报战,而战局也在时刻发展,等到九月初的时候,各大战略区都有动作,唯独东北没有动静,另外也是在这个时候,军委提出五年内打败国民党,同时要求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至此东北决战的格局才形成,后来就是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