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一度陷入混乱局面,主要就是军阀割据,从早期北洋体系出来的段祺瑞 冯国璋 徐树铮 张作霖等,再到后期的阎锡山 冯玉祥 李宗仁 张学良,都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其中桂系首领李宗仁可谓是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是比肩蒋介石的枭雄,也有人说他是共和国的功臣,这两点其实都对,说他是枭雄的原因是他曾数次反抗蒋介石的统治,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每次都可以进退有度,失败以后直接退回广西,利用广西的天然屏障和老蒋对峙,并且在广西本省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军事,使得他有一个强大的根据地。
说他是共和国的功臣的,主要是源于他早期北伐军阀时候的战功,以及抗日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最后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关系。但这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了,这可是全面抗战开始以后,第一次歼敌万余的大捷,其中李宗仁的指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的。
另外李宗仁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称号,那就是“德公”这个称号,李宗仁字德邻,这个称号主要就是表现李宗仁在国民党内的德高望重,但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宗仁是否是国民党一级上将中为人最正派的一个那?其实不是,张学良就可以回答他,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所表现出的敢于大作为敢于承担责任的行动,是李宗仁远远比不上的,另外,他还不如冯玉祥爱兵,比如亲自给士兵洗衣服,不如阎锡山会算计,比如和老蒋的对弈中,阎锡山总是在算自己和老蒋的利弊,到李宗仁这边,他身上的小精明则体现的比较多,主要就是表现他和老蒋中央军集团的关系处理上。
在中原大战前夕,老蒋想的是北伐胜利了,想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就不应该还有这么多的兵力,这样就威胁到了老蒋,所以老蒋要裁军,可裁军的方式却成为中原大战爆发的引子,简单来说,就是老蒋让自己的中央军不大幅度的裁撤,反而大力的裁撤地方军队,这让李宗仁等实力派察觉到了危险,就是感觉老蒋要用汉初刘邦对付各大诸侯王的手段来对付阎 冯 李等地方实力派,李宗仁自然是反对的,不过他还是要看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反应,等他看到阎冯二人都和老蒋翻脸以后,他才决定加入中原大战中。
为啥说李宗仁是小精明那?主要是表现得太过冒进,在桂系和蒋得战斗中,桂系攻破武汉以后,他们竟然没有派遣大将驻守,结果被中央军的将领刘峙,率领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武汉,最后桂系直接功败垂成,颇有一种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感觉,除此之外,晚年的李宗仁在编写回忆录的时候,也表现了这种小精明。
前面我们讲到,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可他麾下的部队多是地方杂牌军,如川军 滇军 东北军 西北军和他自己的桂军,兵力也很强,多大五十多万人马,按李宗仁自己的话说:“这些杂牌军别人不要,我们第五战区要,诸葛亮凭借草人还可以借箭那,这些部队一定是比草人强吧”,就这样,李宗仁率领一众地方部队打败了日军的加重王牌师团,而李宗仁也在一众地方将领中获得极高的威望。
后来,李宗仁先后参与指挥了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豫南会战等,都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华,可到了1945的时候,老蒋对李宗仁明升暗降,升他为汉中行营主任,这其实就是一个有职无权的职务,可李宗仁还是没有听老蒋的,等到两月之后,也就是1945年2月,李宗仁才去到行营主任的任上,也就是说李宗仁在第五战区一共呆了7年,而接替他的就是当年击败过他的刘峙,可现在的刘峙早已不复当年的神勇,早在平汉路战役的时候就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刘峙也得到了一个长腿将军的称号,于李宗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老蒋的明升暗降让李宗仁很是生气,同时对刘峙也很厌恶,所以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就故意把自己离开第五战区的时间给提前到1943年,那么李为啥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在李宗仁第五战区任上,丢失了中原重镇老河口,而为了解气,他就把这个责任俺在刘峙身上了,至于这样说的证据也是有的,在1945年1月,老蒋发电报给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要求协同作战时提到,“老河口李长官、南郑胡代长官” ,这就说明李宗仁1945年1月还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任上。丢失老河口明显就是李宗仁的责任。
另外,李宗仁这样叙述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爱惜羽毛,从抗战的几年来看,李宗仁的功劳很大,可偏偏在抗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打了败仗,这就让他的抗战生涯不太完美,也是李宗仁不愿意面对的,同时刘峙这时候出现了,他在抗战时期打仗就没赢过,这时候再加一场败仗也没有什么,所以这也就出现了回忆录上的混乱。总的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光看到优点,缺点也应该重视,而李宗仁身上也是缺乏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原创 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