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融媒讯 “广场阡陌舒广袖,凌波仙子当风舞”,在商河县孙集镇牛堡小学,77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克圣正在对进行学校的鼓子秧歌队进行辅导。在鼓子秧歌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熏陶下,孩子们的审、技艺、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化水平均得到了提升。

据介绍,鼓子秧歌被称为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作为传统鼓子秧歌表演高潮部分的“跑场”,因为它场阵的复杂繁多、变幻莫测,集中体现了一支秧歌队的演出水平与质量。跑场的场阵中有不少借鉴了四门斗、八卦连环、十面埋伏、闯王进京等古代战阵,威武雄壮叱咤风云。

进入新时代以来,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鼓子秧歌作为全县第一位的文化艺术门类,把鼓子秧歌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鼓子秧歌全县汇演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民俗”,呈现出“乡土秧歌城镇化、推广普及全龄化、非遗文化物质化”的“三化”大观。

同时,深入实施“非遗进校园”,鼓子秧歌列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广泛建立校园鼓子秧歌队伍,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各学校进行辅导,建立起常态化、系统化的非遗项目教学模式。自活动实施以来,从中小学校到幼儿园,全县60多所学校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中小学校已成为全县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使非遗育人实践有阵地、见实效。目前,全县已建立起常态化、系统化的非遗项目教学模式,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


舞以蹈之,歌以咏之。鼓子秧歌引爆了商河文旅市场,春节、元宵节期间全县开展鼓子秧歌汇演、巡演民俗活动300余场次。商河鼓子秧歌汇演持续举办四十届,线上线下强势出圈。历届花博会、农博会,各镇街赏花节、采摘节、农耕文化节及黄河大集活动均有鼓子秧歌现场驻演。在商河,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鼓子秧歌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在充满烟火气的活化利用中,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百姓欢呼麦丘坡”,无论是乡村、城区还是校园、街巷,随处都能看到人们学秧歌、舞秧歌的欢腾景象。众多村庄自发组织了秧歌大集,每月定期跑秧歌,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敲锣打鼓闹秧歌。在城区,鼓子秧歌是市民娱乐健身的最佳方式。校园里虎虎生威的秧歌小队员,彰显着文化传承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