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卖酒的老头,说他那酒叫做醉生梦死,凡人轻易喝不得,我自然不信,于是一杯下去之后,就十分活该倒霉的魂穿了……
眼前的挂历,分明写着1997年。是的,就是《夏洛特烦恼》里夏洛穿回去的1997年,彼时18岁的我,还来不及喊什么“朴树没火、许巍也没火……我要火啦!”,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我先注意到的是……自己这一身衣服,包括鞋子,实在是太不舒服了,好难受啊!
衣服是当时流行的的确凉——对,就叫“的确凉”,涤纶纤维合成面料,我跟你们说,谁穿过谁知道,那破玩意儿好处是耐脏耐用,大夏天随便一洗拿手对空抖几下子恨不得就能继续穿,缺点是它不透气啊!贼难受……然后裤子是学校发的又厚又坨的运动裤,穿上去整个人看起来都是胯的,脚上一双回力球鞋,也不透气,脚底黑色胶钉,一步震得我一抖。然后抽屉里那个雷登磁带机,那个音质更是一言难尽,价值两块钱的原配破平头塞,哪儿有解析力可言,戴着居然还硌耳朵……
错了错了我错了,老头我服了,放我回2025吧,求你了!
怎么说呢,青春和回忆都是很好很好的,但另一句“由奢入俭难”也是很对很对的,我们这些年的享受,其实是,提高了太多太多。
比如耳塞,二十年前音质为王谁聊佩戴舒适度啊,要聊舒适度的话威士顿能把音特美活活打死,结果却是那时候小四党风头盛了太多。十年前大家差不多开始重视这玩意儿,但彼时大行其道的也都还是入耳式,入耳的舒适度毕竟它是个相对概念,肯定没有airpods这种不塞进去的舒服对吧?而开放式大行其道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我却在这短短两三年间,已经开始不觉得的挑剔起开放式的佩戴舒适度了……
要说,后挂式开放耳机戴着都挺惬意了,可惜我一个眼镜党,多多少少还是会有点影响,很多后挂式戴俩小时摘下之后,和眼镜腿打架的部分还是会微微有一些不舒服,被挤压的嘛。耳夹式产品现在也型号繁多,可是绝大部分耳夹式我真不爱戴,那玩意儿摘下后,耳后接触点的疼劲儿能比后挂还更多点——尽管住在成都,但我媳妇也不是四川人,我也不是啥正宗的“劳紫蜀道山”,被揪耳朵这件事,还真的是不习惯。
好在有韶音,还得是你啊韶音,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迄今为止佩戴最舒适的耳夹式开放耳机,它终于来了~
刚说了,大部分耳夹式,我会在摘下之后,耳后位置有痛感,为什么是这里呢?
仔细想想,应该是因为那里肉比较薄,正好夹着我的“脆骨”(也正是猪耳朵里我很爱吃的部位),之前大部分耳夹式产品,设计框架都是两个体积基本对称的小木鱼,佩戴之后耳朵前后的接触点面积是近似的,所以前面倒没啥,后面就容易被夹疼。
那么韶音这个,打开一看样子就知道他们的用心——我把耳夹的后端加大,接触面和支撑点直接做大,压强随之降低,是不是就可以缓解甚至抵消这部分的佩戴不适感?等于一边还是木鱼,给你一边听歌一边攒功德用,另一侧换成个小铁锤,电池存在这里面。施主若是听不下经书老衲也颇通拿锤子砸人,立意上首先就做到了文武兼备。而且这个设计它很防呆,你不用说拿起来看半天去分辨哪个朝前哪头向后,这一看就知道咋戴,戴两次之后完全可以仅凭摸索来盲操。更甚至,这样的设计,它对于手势操控也很有好处,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支持单指敲击和双指轻触,后部的小铁锤单击即可,或者桥梁处做双击也是一样效果,很方便有没有?
所以为啥人家是独角兽呢?这个设计你真的得服气,绝对没有说谁家做什么了咱们也做个类似的这种痕迹,要做就做原创而更好用的设计,要一出场就艳压群芳,那才能行!
实际佩戴体验上,这款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我敢说是我戴过的耳夹式产品里,佩戴舒适度第一的存在,不是第一之一,就是第一。
6.5克的单只重量相当轻盈,所有的接触面覆盖的都是亲肤硅胶,且在木鱼位置额外采用了不等距硅胶,很软很舒服很健康。然后木鱼和铁锤之间的连接桥采用动态狐™结构,内部使用了厚度仅仅0/19毫米的极薄钛片——熟悉韶音的人都知道,他们从骨传导开始就一直在玩各种钛科技,一夹一摘手感都十分美妙;包括亲肤硅胶也拥有相当多的专利在手,在关于坚固度和舒适性的这些关键技术节点上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绝不是那些从市面上采购货架产品的品牌可以相提并论的。
相对于入耳式真无线耳机而言,开放式耳机对于续航、尤其是待机时长,要求会更高一点。毕竟入耳式你不用了就会放回电池仓里,开放式则完全可以不用时依然留在耳朵上做到“随时待命”,更何况耳夹式产品还会比后挂式具备更多的饰品属性(对的,这玩意儿着实是有一些饰品属性的,所以更需要买个品牌设计和做工都好点儿的,不然容易掉价)——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的整机续航高达40小时,还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怎么用都是够了。
此外,IP54级抗尘抗汗防泼溅,蓝牙5.4稳定连接,支持双设备连接,四硅麦克风AI通话降噪实际用起来通话效果也十分稳健清晰失真极小,既然是韶音出品,那么功能性这块儿大家就无需担忧。
该说音质了,不过在音质部分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聊个小插曲:这款产品,你翻来覆去的看就能发现,它似乎没有标L/R,那么它是怎么区分左右的呢?
答案是:无需区分左右。
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的两个耳塞从设计方面是上下完全对称,且自适应左右的,等于你戴上之后它会自动识别哪只做左耳,哪只目前处于右耳的位置,然后自动匹配声道。咱们大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先把它取出戴上放一首歌,吉他在左键盘在右,这时摘掉两只耳机左右互换,再继续放音乐,依然是吉他在左键盘在右。这个大巧不工的设计已经不只是说防呆那么简单了,我甚至觉得这堪称革命性,想想看,一副你根本不用操心分辨左右的耳机,同时也是一副怎么戴都不会左右声道戴反的耳机,多牛啊!?
单元方面,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的“木鱼”里内置了两个对称布置的11.8mm内磁式圆形驱动单元,对称双单元振膜相对发声共鸣——这种两个单元相对发声的产品,我还真有个印象十分深刻的,配图里这台先锋BA-202蓝牙音箱就是走的这个路数,这也是当年经由我安利出去数千台,且收获一面倒好评的产品。而动钛圈的这个双扬声器给我的惊喜亦是不小,它出来的动静,绝不是很多耳夹式产品给人的那种“哎呀这种小玩意儿就是主打个佩戴新奇,聊音质咱不能真计较啥,凑合得了”这类印象,相反,它很HIFI或者说很经得起推敲。
倒不是说它的素质真能拿来跟像样的入耳式对打什么的,毕竟人家开放式的设计,就算是单元再足工足料,声学设计再用心用力,最后从扬声器到进入耳道的这段距离,细节该损失还是会损失,这个是客观事实,只能努力无法避免。而是说动钛圈作为一个耳夹式产品,它的三频给出的框架,很完整很工整:低频有足够能量感和打击力,听着没有虚假疲软的印象;中频也给出了相当不错的厚度和饱满度,尤其是人声的血肉感相当令人满意,且音色讲究,不存在过度肥腻或散碎的现象;更要紧的是中低频都做好了之后,它高频居然还有模有样,延伸自然流畅,有细节有线条有亮度有光泽感……
这个就很神奇了啊,要知道此前的耳夹式产品,基本上中低频做得好的高频就废掉了,反过来留高频那中低频就又瘦又硬,选一头就要对另一端战略放弃,毕竟这类产品在体积和重量上比后挂式真无线更敏感,所以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这种三头都顾,还衔接很科学的表现力,放在耳夹式上,实在就很难得了。这不光要感谢对称布置的11.8mm内磁式圆形驱动单元,韶音自研Shokz OpenBass™2.0+动态调音算法亦是功不可没。
更何况,动钛圈还有一重杀手锏:明晃晃的Dolby Audio金标认证,全球首款支持杜比音效的耳夹式耳机!
实测下来,它这个杜比音效真不是贴着标来跟你闹着玩的,我就说两个点吧:
第一,戴上耳机,在SHOKZ App里打开Dolby Audio,随手在B站打开一个杜比影院演示视频,所提供的正儿八经的环绕感,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来杜比影院里电影开始前的那一段体验,虽然跟影院的效果会没法比,但人家这个环绕给得真的很认真很正经,何况这是你随时随地都能做的。以及开放式耳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承担听歌以外的任务,诸如看视频打游戏,这个功能都是可以给你体验加分的。
第二,就算只聊听歌,算法这个玩意儿,首先它有无数种,其次算法和硬件的匹配也得厂家花力气打磨,并不是任何带算法的东西,听感都适宜用来听歌。厂家很用心+很有经验那么出来的这个东西就适合听歌,否则发布会嚷嚷再凶到手之后一耳朵难听它就只是噱头。这里我们就只聊结果论,那就是,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的这个Dolby Audio,我日常听歌是一直开着的,无论是Apple Music上的空间音频音乐,还是不带空间音频的音源,我都不带关的——诚然,一直开着算法,很多歌的低频会因此稍微更散一点、中频更浮一点,然而它带来的空间感进一步宽敞浑圆(往外拓宽了一大圈)、带来的空气感更加活泛(这就是自由的味道),会让我觉得整体听感还是会更好。更遑论空间音频音源的情况下,环绕声带来的立体感大加成,这就更是赚到了啊!
所以同学们,这个Dolby Audio,你可一定要开!本来开放式佩戴的耳机,在声场宽广度和自由度上就具备一点先天优势,再叠加这个足斤足两诚意十足的杜比音效,综合效果绝对是一加一大于二的。你在这里能体验到的快感,跟好的有线式耳机,就完全是两个范畴两个感觉的东西了,就像一个是密闭座舱的轿车另一个是完全敞篷的摩托车,这两者我还真不敢说哪个会更讨你喜欢,这你真就得自己尝尝才知道了……
总结一下就是:韶音终于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款耳夹式开放佩戴耳机,这款韶音动钛圈OpenDots ONE绝对是研发了很久才磨出来,这个从它卓尔不群的“木鱼+铁锤”设计就看得出,从韶音明明最早去玩OpenFit却到现在才出耳夹式、以及OpenFit他们也是磨了两三年也能推测得出。这款佩戴不分左右、舒适度无人能出其右、功能性完备、且音质惊喜还附送完成度极高的杜比音效的小玩意儿,真真正正精工细作的小家伙,它,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同类产品里毫无疑问的标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