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家里大多有以下9个“穷习惯”

樊稠说育儿 2023-11-18 23:55:01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就是父母的修行。

我们尽可能修炼自己,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才是对他们人生最好的成全。

作者 | 土豆妈

漫画师王原曾有这样一幅发人深省的漫画:

父亲领着儿子匆忙地走出书店,并对儿子说:“赶紧离开这儿,这本书他们忘了算钱......”

讽刺的是,父亲手里拿的那本书,书名为《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许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成器,却忘了孩子生来只是白纸一张,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画草他便成草。

你的言行,才是勾勒他人生的笔。

就像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的: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那些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家里往往都有以下9个“穷习惯”,千万别不当回事。

讨价还价的习惯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想白嫖80元补课费”被全网群嘲。

她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想请家教却只愿意支付一个孩子的费用。

家教老师明确表示,1对1和1对2收费标准不一样。

可这位妈妈却再三跟老师讨价还价:

“反正你给一个人上课,给两个人上课,不都是一样要上课。”

“再说了,本来就是1对1,我家两个儿子都是四年级,同时上课难不成我还要多请一个家教老师吗?”

被拒绝之后,她又开始气急败坏地拉踩老师,说老师能力不行。

正如俞洪敏所说,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父母凡事爱计较,喜欢讨价还价,只会在孩子心里种下算计和贪婪的种子。这样孩子长大了,自然也会变得狭隘、庸俗。

爱“薅羊毛”的习惯

你身边有这样爱“薅羊毛”的父母吗?

翘班1小时,领着全家老小,只为了餐馆十几块钱的免费午餐;

带着孩子吃海底捞,只点免费的清汤锅底,只吃不要钱的小吃和水果,一顿只花10块钱;

去超市,让孩子各种试吃水果和散货,却从来没花一分钱买过......

孩子从小看着父母为了蝇头小利费尽心思的模样,长大后他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看到妈妈买棵青菜也要顺走几棵葱,心里很是羞耻。可是长大了,却发现自己也成了那样的人。”

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行为准则。

父母贪得无厌,孩子就索取无度。

父母投机取巧,孩子就唯利是图。

别让眼前的“小便宜”,毁掉了孩子的三观和人格。

冲动消费的习惯

有段时间,儿子看到啥就想买啥,不答应就开始撒泼打滚。

当我特别认真地问他:“家里不是有好多了,为什么一定要买?”

我以为他会说“家里那个和这个不一样”或者“我就是喜欢”之类的,没想到他却说:

“因为你有钱啊,要不然你怎么天天收快递?我多买点玩具怎么了?”

我这才想起,自己平时发了工资都是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什么存钱和理财的习惯。

尤其是每年的各种购物节,我都会大买特买,看似省了钱实则花了更多钱。

没想到,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在无形之中也影响了孩子。

俗话说,欲教子先正其身。

如果你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随意挥霍,不妨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习惯了冲动消费,毫无节制。

爱刷手机的习惯

在一次校园采访中,记者问孩子们“父母回到家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出奇一致:玩手机。

一个小女孩说,父母无时无刻都捧着手机,上厕所玩、做饭也玩,直到深夜仍然放不下手机。她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还在旁边听歌、刷视频。

另一个小女孩说,妈妈经常借口说去上厕所,其实就是坐在浴缸上疯狂给别人点赞。晚上她睡着了,妈妈就躺在她旁边玩,时不时还发出“哈哈哈”的笑声。

白岩松曾劝诫父母们: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爱玩手机的父母,养不出有上进心的孩子。

父母行为上的偷懒,态度上的懈怠,孩子都会全盘复刻到自己身上。

总是抱怨的习惯

曾在景区看过这样一幕:

一家三口开开心心来爬山,不料半路下雨了,全家人都没带伞。

母亲开始埋怨父亲:“你为什么不带伞?你出门也不知道看下天气预报吗?”

父亲也反过来指责母亲:“你就知道说我,你自己怎么不带?”

说着说着,两人又把矛头指向了一旁无辜的孩子:

“都怪你非要吵着出来玩,现在好了,全淋湿了,回去说不定还得感冒!你说我们怎么这么倒霉......”

一个家庭最怕的就是像这样,遇事只会互相抱怨。

心理学家黄启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个人若是满身怨气,只传递负面情绪,他就如同一个“黑洞”般,会吸走身边人的能量。

父母成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只会让孩子陷入负能量的泥潭,失去希望和热情。

改变心态,戒掉负能量,多体谅多包容,家庭才能向上,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喜欢比较的习惯

有一项关于“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的调查,排在第一的就是:

最恨父母拿我和别人作比较。

可多少孩子,却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小时候比学习比才艺,长大了比事业比婚姻,比谁挣的钱多谁买的房大。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节目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病态现象”,这种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也会出现问题。

一方面,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变得自卑压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父母若是喜欢攀比和炫耀,孩子的内心也会渐渐被好胜心和虚荣心填满,变得争强好胜,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失败。

孩子不是大人的面子,更不是用来攀比的“工具”。

不比孩子,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养。

乱发脾气的习惯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提出了“十二秒效应”: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只要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可大多数父母却常被这12秒控制,摔东西、吼孩子、甚至是出手打孩子,愤怒之下给孩子造成了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伤害。

有心理学家总结,易燥易怒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性格都会有以下15种缺陷:

更可怕的是,孩子长期被父母的坏情绪浸染,也很难学会情绪管理。

情绪化的父母,最后复制出情绪化的孩子。

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说,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只有父母情绪平和,懂得好好说话,孩子才能习得正确的沟通方式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从不运动的习惯

老家邻居家有个男孩,才刚刚9岁,体重就有100多斤了,近视也已经300度了。

同学们经常嘲笑他是“胖墩”,父母对此也很头疼。

男孩妈妈有次跟我抱怨,儿子从小不爱出门,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在家窝着就一直吃各种垃圾食品,最近还迷上了玩游戏......

我说你和孩子爸周末带他去爬爬山、踢踢球之类的,她连连摆头:

“我们这身子骨,哪动的起来啊!

再说上班挣钱已经够累了,下班了也只想躺着歇歇啊!”

不运动的父母,养不出爱运动的孩子。

有研究证实,父母平均每天运动20分钟,孩子就能平均增加5-10分钟的运动量。

带着孩子运动,不仅是要给他一个强壮的身体,更是为了塑造坚韧的性格和培养自律的习惯,这其中的每一样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停止学习的习惯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父母的问题。

可偏偏许多父母,只会指责孩子,从不精进自己。

孩子顽皮叛逆,他们不会质疑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打骂逼迫孩子听话。

孩子沉迷网络,他们不会反思自己是否给足了陪伴和关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戒网瘾学校,让孩子遭受非人折磨。

甚至孩子焦虑抑郁了,他们也只会觉得是孩子太矫情。

《新中式父母》里有段话说: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一类是‘吃老本型’,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另一类是‘学习型’,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自我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教育孩子是一门智慧,更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改变自己的认知,扩大自己的格局,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用正确、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去教育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扎根成长的土壤。

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他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

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孩子未来的路,就藏在父母的言行里。

想要管好孩子,不妨先审视和修正自己。

想让孩子优秀,要先让自己成为高质量父母。

共勉。

3 阅读:1752
评论列表
  • 2023-11-22 10:06

    [打脸]跟放屁没区别

    李 灏 回复:
    完全同意您的高见[点赞][点赞][点赞]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