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留下的烂尾工程,荒废2000年,却被联合国评为“天下第一”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14 15:37:16

【前言】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功勋卓著,创下了非凡的霸业。他有着宏大的气魄以及对完美的执着,促使他打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工程,公元前212 年开始修建的阿房宫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前所未有的宫殿,是秦始皇打算打造新朝政治文化中心的未竟之作,尽管没有竣工,却依然震撼千秋,还被联合国赞为“天下第一宫”。本文打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探寻阿房宫修建的起因、中途停止的经过以及那残存断壁的惊鸿之貌,来诉说这一段宏伟壮阔的宫殿建造传奇。

【一、咸阳胸襟狭隘,秦始皇心怀宏图】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成功将六国统一,随后称帝,也就是秦始皇。他接连开展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工作,让六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无阻。他祭祀孔子,倡导以儒术治理国家,同时又施行严刑峻法,期望实现国家的强盛。在政治方面,他推行郡县制,以此削弱诸侯的权力。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促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在军事方面,秦始皇屡次向北攻打匈奴,还修建长城来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虽说长城在当时所起到的军事作用尚有争议,不过现今它已然成为了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对外交往中,他派出使团远赴西域,增强了秦国的影响力。

好多的变法新政以及进取的举措,让秦朝的实力不断增强。秦始皇随之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国家建设方面,特别热衷于修建豪华的宫殿,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

那时,都城咸阳不再被使用,秦始皇因而产生了迁都的念头。他打算仿照周文王和周武王在镐京以东的丰鄙旧地建都的做法,准备在咸阳周边重新规划一座都城。在公元前 212 年农历正月,秦始皇亲自选定在咸阳西北 15 里的骊山下建造新的宫殿,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阿房宫。

秦始皇这么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咸阳城已经满足不了他“治理天下”的宏伟志向;其二,他向往宏大的气势,觉得咸阳的宫殿太过拥挤狭小。在咸阳周边另外修建新宫,既能够避免迁都引发的诸多麻烦,又能够让他尽情地实现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抱负。

那时候,跟着秦始皇去视察选址的侍臣们,都一个劲儿地夸赞咸阳郊外的环境好得很。骊山那儿树木长得密密麻麻,四周的花儿开得绚丽多彩,空气闻着那叫一个清爽舒适。这一片青葱翠绿的山山水水环绕着宽广的平原,简直就是规划宫城的顶好地方。

秦始皇当即下令建造新宫,打算把此地建成为融合政治、文化、宗教的绚丽宫殿群落。依那时的构想,阿房宫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前殿与上天台。前殿属于正殿,而上天台则是秦始皇用以祭天的场所。

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工匠们就打起了退堂鼓。那阿房宫啊,规模巨大,工程繁杂,在当时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秦始皇可不这么想,他一直追求的就是“高远”和“宏大”,对阿房宫的设计那是相当满意,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建成天下最厉害的宫殿。

【二、劳民伤财现阻力,秦始皇一意孤行】

建造阿房宫得耗费诸多人力与物力。就那占地880亩的前殿台基,再算上后宫、上林苑等附带的建筑,估计得有几十万民夫投入到这个得耗费10年时间的建造工程当中。 正因如此,朝廷颁布了征调民工的指令。只要户籍里有身强体壮的年轻男子,全都得被派去修建宫殿。这样一来,好多家中劳动力不可或缺的,就只能剩下老的、弱的、妇女和孩子,田地没人去种,这对秦朝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民夫们无奈地告别家人,远离故乡,整日整夜地在阿房宫的工地上拼命干活儿。白天,他们顶着酷热的太阳挖土搬石,有时为了能按时完工,还得整夜不休息地劳作。工地的防备特别严格,就是为了防止民夫们闹事,要是有人想逃跑,那可就惨了,不是被鞭子抽打,就是要掉脑袋。这种残忍的劳役,让好多民夫都丢了性命,倒在了血泊当中。

然而,这么个庞大的宫殿工程,并没有因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就停下脚步。秦始皇不停地催促着,阿房宫迅速地从规划阶段迈进了施工的高峰期。为了能持续不断地给工地提供建材和民工,朝廷全力进行调配,根本不管这会给农业和军事方面带来多大的损失。

不少大臣向秦始皇进言,建议他停止修建阿房宫,将精力集中在根本的国策方面。然而,秦始皇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阿房宫关乎着皇权的象征意义,一定要把它建成。就这样,他全然不顾百姓的艰难困苦,固执地将这个浩大的工程继续下去。

在秦始皇的大力推动之下,阿房宫的前殿主体短短两年时间便大致建成了。工匠们在骊山前的平原上,打造出了一个长达1270米、宽达423米的巨型矩形台基,而这个台基便是阿房宫前殿的中心平台。

四周那高高矗立的围墙把前殿给环绕了起来,在那平台之上能够容纳万人居住呢。而且,东西两边还修有很宽阔的走道。这种建在高台上的宫殿样式,完完全全地展现出了秦始皇那种“趾高气扬”的气势和抱负。

然而,除了前殿主体之外,像后宫、上林苑这类辅助性的建筑压根儿就没开始动工呢,这和秦始皇心里头那个“天下第一宫”的构想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可他呢,还美滋滋地沉浸在前殿那令人惊叹的模样里,压根没察觉到阿房宫已经陷入越来越紧张的境地了。

【三、皇陵夺工,战乱焚宫,空城一片死寂】

公元前 210 年的秋天,秦始皇在外出巡视的途中病情加重,最终无法医治,骤然离世。他的小儿子胡亥登上了皇位,也就是秦二世。而秦二世所面对的,是一个几近崩塌的帝国,各个地方的盗贼纷纷兴起,民众的变乱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秦始皇驾崩之后,其陵墓的工程还没结束,这可让秦二世心里七上八下的。他担忧老爹的鬼魂会咒骂他,于是刚登上皇位,就命令从阿房宫的施工地调三万民夫,赶紧去修建陵园。

就这样,阿房宫建了两年后,被迫停工了,而且一停就是长达七个月。到了七月,秦始皇的陵墓总算完工了,这帮民工才又回到宫殿的建设工地。可是呢,这时候距离秦朝灭亡已经没多远啦。

同年九月,陈胜、吴广于大泽乡举旗造反,紧接着各地纷纷响应,这如火般蔓延的态势,打得秦二世措手不及。他的大臣们接连上书,竭力陈述国家面临的危急状况,恳请秦二世停止建造阿房宫,把力量集中起来去平定叛乱。

然而秦二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不仅拒绝停止修建阿房宫,还把进谏的丞相李斯给杀了。他一门心思就想达成父亲的愿望,却没意识到这已然和当下最要紧的事情相违背了。就这样,阿房宫又一次停止了施工,所有的资源都被用到和农民军打仗当中了。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就此覆灭。没过多久,咸阳的宫城被起义军放火烧毁并遭到破坏,阿房宫的台基建筑也随之化为灰烬。往昔那无比辉煌的宫殿,在大火焚烧之后,只留下了一片断壁残垣,最终成了秦朝未能实现的幻梦。

王朝改换之后,阿房宫的废墟变得冷冷清清,成了乌鸦频繁活动的地方。村民们偶然从这儿经过,都会忍不住发出感叹,为这座极为宏伟的皇宫就这么消失殆尽而感到可惜。如今在这遗迹上还能看到被大火焚烧后的痕迹,那正是当年那场战乱的证明。

【四、千载沧桑,依稀瞻仰古风】

虽说阿房宫并未建成,然而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依旧让后世之人深感惊叹。到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出于对秦始皇的敬重,将阿房宫遗址的周边区域划定为上林苑,以此来避免其遭到损毁。

在往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阿房宫遗址历经了诸多风雨,世事变迁。它屡次成为军队争夺的要地,也曾经被开垦成民田。然而,那高耸的台基根基仍然隐约能够看到,铭记着秦朝那永不磨灭的壮志。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联合国考察队专门跑到阿房宫遗址展开实地勘查。当他们看到那宏伟的巨大夯土基址建筑时,都被深深折服了。随后,联合国正式认定,把阿房宫称作“天下第一宫”。

现今,阿房宫的旧时模样得以重现,这里已被打造为景区并向公众开放。游客立于高耸的台基之上眺望远方,似乎还能体会到秦始皇当年“征服天下”的那种气势。这座尚未完工的皇宫,就好似一段被定格的历史,化作了中华民族“大型工程”的一个典型代表。

秦始皇怀揣着那势不可挡的修宫梦想,即便历经岁月洗礼,其所修建的宫殿依旧傲然挺立,与长城和陵墓相互映衬。这些文化珍宝流传千秋万代,化作中国文明的伟大丰碑和象征,令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敬仰不已,难以忘却。

【结语】

公元前 212 年开建的阿房宫,可谓是秦始皇追求“高远”、向往“大”的显著象征。此宫既展现出秦朝的全新风貌,也暗藏着这种激烈变革的风险与机遇。虽说阿房宫最终没能彻底建成,然而其规模之庞大、气势之磅礴,仍旧让后人深感震撼,还获称“天下第一宫”。这一段宏伟壮丽的建造历程,在我国宫殿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篇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