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允炆在和燕王的这场较量中,究竟是真的无能,担不起皇帝之位,还是注定会失败,根本没有胜算呢?
1402 年,明太祖朱元璋离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登上皇位,便是明建文帝。到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最后成功篡夺皇位,建文帝匆忙逃跑,侥幸捡回一条命。现今的人说起这场叔侄之间的争斗,大多持有“建文没本事”的看法,觉得建文帝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儿,面对反叛的燕王毫无办法。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建文帝遭遇强大的敌人,难道就注定只能乖乖等死吗?
【一、骄儿登基的隐忧】
1368 年,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他的长子朱标很早就被立为了太子。朱标勤勉政事,关爱百姓,深受民众的拥戴,朱元璋对他也是格外倚重。大家都觉得,等朱元璋百年之后,明朝的大业必定会交到朱标手中。可谁也没料到,灾祸突然降临,1398 年,朱标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这让朱元璋悲痛万分。如此一来,大明江山的继承人该是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太子已然离世,好在他的儿子还在。建文帝朱允炆不过十岁,却已然有了些他父亲的模样。朱元璋瞧着这个孙子,不由得想起自己深爱的长子,于是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确定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这一决定并非无懈可击。朱元璋的好多儿子都还在世呢,在这些儿子当中,燕王朱棣是最受他喜爱的。这第四子不光勇猛善战,对兵法也很精通,并且有着超乎常人的胆量和毅力。要说谋划用兵,燕王堪称首位。他的某些特质,甚至比太子朱标更具备皇帝的样子。
然而,立嫡传长子已然是既定的制度。为了防止其他儿子产生争夺皇位的想法,朱元璋最后决定按照长子的顺序来推选,让朱标的嗣子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时光中,朱元璋屡屡叮嘱朱允炆得防备那几位藩王叔叔,特别是手中握有大量兵力的燕王。他心里很清楚,要是自己没了,这些个儿子们就会如同饿极了的豺狼虎豹一般,紧紧盯着朱允炆这块诱人的“肥肉”。因而在遗诏里面,他清楚地禁止几位藩王在自己离世后到京城来奔丧,就怕他们借此找机会搞事情。
然而在朱棣眼里,这一系列举动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明太祖刚去世,他就策马直奔京城,打算和建文帝一起为父守丧。结果一道紧急命令将他阻拦在城外,这让他愈发不满。燕王府里,有心之人都瞧在了眼里,心里暗自琢磨,这位少主和那位小辈之间,怕是有不少事儿呢。
【二、建文削藩与燕王波澜】
十岁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后,便开始施行仁政,想要为百姓谋取福祉。他性格温和,举止儒雅,但也已显露出身为君主的抱负。而面对那几位手握重兵、不好对付的叔父,这位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早就心存戒备。他打定主意要向太祖学习,做到防患于未然,免得自己的江山被这些叔叔夺去。
建文二年,建文帝让自己的心腹大臣黄子澄担任左副都御史,专门负责监督藩王。黄子澄走马上任后,立马开展削藩行动,接连废掉了好几位藩王,这里面甚至有建文帝的两位叔叔。咱就说,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咋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决心去削藩呢?这肯定是朝廷里那些心腹大臣给出的主意啊。他们心里清楚,建文帝要是想稳稳当当地坐在龙椅上,那削藩这事是非干不可的。
这场削藩之事掀起了巨大波澜。1403 年农历七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举兵造反,此事件被称作靖难之变。那么,面对实力强劲、将士勇猛的燕王,建文帝难道就必然无法抵御这股汹涌浪潮的冲击吗?
一开始,建文帝的形势也不是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毕竟他掌控着朝廷的权力和资源呢。要是心腹大臣们能齐心协力,再加上边将们勇猛无畏,搞定燕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然而呢,建文帝的心腹和边将可不像他以为的那样团结一心。有些大臣心里对这位年轻的皇帝产生了怀疑,甚至背地里有了别的心思;有些将领面对燕军的锐利攻势,心里也有些发怵。就这样,建文帝在这场战争里慢慢地处于劣势了。
1407 年正月,燕军成功攻克京师金陵。建文帝匆忙逃离,无奈之下只好把皇位传给燕王,历经 4 年的靖难之役就此结束。建文帝只得化身平民,四处游历,还得隐瞒自己的姓名。就这样,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永乐帝朱棣登上了皇位。
建文帝和燕王的这场争斗,持续了长达4年的时间。在战场上,他俩相互交锋,攻与守的局面难以明确分出优劣。可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建文帝这边的阵营发生了变故,局势变得对他极为不利,他也只好无奈地结束了这场竞争。
好嘞,:那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在和燕王的这场较量里,才十几岁的建文帝难道就肯定会失败吗?难道他真的就该被打上一个“无能”的标记吗?
【三、密诏中的转机与建文的无奈】
建文帝出逃之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皇位呢。在奔逃的途中,他猛地记起,自己的爷爷明太祖曾经给过自己一道密旨,说不定这里面就藏着打败敌人的好办法!
建文帝赶忙把这道密诏拿出来仔细琢磨。看完后,他号啕大哭——原来祖父早就给他留了条退路!在这道密诏里清楚地表明,要是燕王谋反,建文帝只需要启用辽王朱植来对其进行牵制。可是,建文帝在世的时候,由于害怕辽王也会叛变,就把他软禁在了京城,就这样错失了一个关键的棋子。
现在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建文帝清楚地明白,在面对燕王的时候,自己到底还是在经验和手段方面有所欠缺。他心里虽然有谋划,但是找不到能去实施的人;他虽然掌握着权力,却没办法在这场较量中做到掌控全局。在和燕王的这场争斗中,他注定是要处于劣势的。
那建文帝就真的一点胜算都没有吗?并不是这样的。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这场战争的前期,建文帝还是很有扭转局势的能力的。然而,他事事都受到他人的牵制,而且所任用的人也不靠谱,最终导致大局已定。倘若他当初能够按照明太祖的遗命,去扶持辽王,或者自己亲自出征指挥作战,那么靖难之变的结局或许就会被重新书写了。
哎呀,可惜得很呐,历史这玩意儿哪有啥如果哟!建文帝把皇位给丢了,打那以后,这皇位就跟他彻底没缘喽,再也回不来啦!
【四、无能之主抑或出人意料】
建文帝当皇帝仅仅八年,引发了不少争议。身为第二代君主,他为啥在叔父燕王跟前站不住脚呢?到底是真没本事,还是另有隐情呢?
瞧瞧建文帝在继位之前和继位之后的种种表现,想必就能对他做出更为客观的评判了。
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帝位,令人惊奇的是,他表现得极为成熟稳重、深沉内敛。他既不贪恋声色犬马,也不为美色所迷惑,一门心思全放在了政务上。他率先做出举动,降低赋税,推行宽厚仁慈的政策。在明朝的帝王当中,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先不论他是不是真的有实际的功绩,单单是他这种行事果断、毫不退缩的作风,就已经能够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了。
咱们再来瞧瞧建文帝在削藩以及应对燕王反叛这事上的情况。建文帝削藩时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丝毫不留余地,从中能看出他的决心之大。靖难之役爆发后,他也没有丝毫慌乱,想着办法去拉拢人心,还亲自到前线督战。虽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局势已然难以改变,但他绝对不会轻易低头认输。建文帝的这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出了他超出年龄的沉稳和勇气。
说到底,建文帝年纪轻轻就登基称帝,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心不齐,再加上实战经验匮乏。
有人讲,十四岁的成祖朱棣配得上皇位,十几岁的建文帝当不好皇帝。不过朱棣打小就体力过人、英勇善斗,这方面恰恰是建文帝所欠缺的。可要说起政治手段、胸怀气魄,建文帝也丝毫不差。他之所以没能成功,并非是他自己“没本事”。
现如今啊,咱不妨来客观地评评那一位出生在动荡乱世,却早早离世的年轻主子。
【结语】
历史是公道的,可也是无情的。建文帝小小年纪就无奈地扛起了皇位的重担,在面对强势的燕王时,他原本是能够拥有更多机遇的。然而,历史的巨轮毫不留情地滚动前行,致使这位天之骄子消逝在了尘世的风烟里。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已然能把所有问题都解释清楚了。在和燕王的这场争斗里,建文帝不是因为自己没本事才输的,而是被当时的形势以及人心给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