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一:名门望族或官二代】
在清代,“汉人”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为不具备旗籍者,汉军旗人并不涵盖其中。彼时,汉人名门望族主要指涉科举世家与累世为官的家族。此类家族数量颇为可观,其中声名远扬者,如山东诸城刘氏、安徽桐城张氏、山东滨州杜氏、浙江海宁陈氏、江苏金坛于氏、福建侯官林氏等。据大略统计,其数量可达二三十家。
诸多家族的崛起,或肇始于清初,或发迹于康熙中期之后,于当地颇具声望,门第显耀。其家族世代沐浴皇恩,族人多获科举功名,由此深得帝王嘉许与信赖。从政治层面观之,此类家族子弟的立场稳固,堪称忠诚可靠。
因其始终坚定捍卫皇权统治,并对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予以认同,故而历代帝王皆对其寄予高度信任,委以重要职责。在此情形下,众多名门望族涌现出诸多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在封建官场生态中,出身于仕宦世家的子弟,其发展原理与传统名门望族的延续有相通之处,且此类现象屡见不鲜。以刘墉为例,他曾出任地方知府之职,后累迁至湖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位。刘墉仕途顺遂的背后,实则与乾隆帝对其父刘统勋的高度信任密切相关。若无此层关系,刘墉的官场之路恐难如此顺畅。
以乾隆时期的陈辉祖为例,此人为当时臭名昭著的贪官。其能获高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荫庇。陈辉祖并非进士出身,若不是仰仗其父陈大受——这位乾隆朝的著名臣子,以陈辉祖的资历,绝无可能官至闽浙总督之要职。
【标准之二:多有翰林出身这块金字招牌】
在汉人督抚群体中,翰林出身者所占比例最为可观。翰林相较于进士,具备一种先天性的独特优势。翰林于散馆之后,大多于京城履职,并且其升迁路径与进士相比,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
依循旧例,于科举中获进士出身者,亦不乏留京就职之情形,然其任职之所,通常集中于六部。与之相较,翰林群体的仕途路径别具一格。翰林多以学官之职开启仕途,初入常担任翰林院检讨或编修之位,此后,凭借自身才学与资历,循序晋升至侍读、侍讲、起居注官,进而荣升内阁学士,更有甚者,得以入阁拜相,跻身权力中枢。
尽管翰林多就职于事务清简的部门,然而,因其常获机会侍奉于帝王身侧,致使帝王对他们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如此一来,相较于其他官员,翰林在仕途晋升方面,便拥有了更为优渥的条件与更多的契机。
在常规体制下,于翰林院中出身且具备政务处理能力者,往往会被委派外部差使。具体而言,可能外放担任学政之职,抑或凭借京察一等的考核成绩,获选出任道府官员。以清代翰林群体为例,在京履职数年之后,他们大多会身负要职,且通常自知府这一职位开启地方任职生涯。
在清代,地方官员晋升条件极为严苛。以知县为例,若其出身为进士,仅依常规层级逐步升迁,欲擢升至知府之位颇具难度。与之相较,翰林出身者起点较高,自知府之职升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乃至巡抚、总督等职,此类情形相对多见。
从另一视角审视,在清代官僚体系中,由知县起步,历经各级官位,毫无间断而最终擢升至督抚之位者,实属凤毛麟角。据相关史料记载,能达成此成就的案例屈指可数。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有康熙时期的于成龙,以及乾隆年间的李世杰。
于京城履职且具备进士身份之人,此后擢升至督抚之位者亦不乏其人。然而,从整体数量而言,此类进士出身而后位至督抚者,与翰林出身而获督抚之职者相较,实有霄壤之别。
【标准三:政绩十分突出或立有军功】
清朝肇基于武功,对军功予以高度重视,明确立下制度,爵位与世职若无军功则不予授予。于汉族群体中,诸多人士凭借军功获封爵位,进而跻身封疆大吏之位。然而,在康熙中期以前,全国范围内的督抚职位,主要由汉军旗人出任。在此期间,不仅汉族人士鲜少担任此职,即便满洲与蒙古旗人,获任督抚者亦为数不多。
清初阶段,满洲与蒙古旗人在文化素养层面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诸多旗人甚至不通文墨。与之相较,汉军旗人不仅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且拥有旗籍身份。基于此,皇帝往往将封疆大吏等重要职责交付于汉军旗人。
自雍正朝以降,满洲与蒙古旗人任职督抚一职渐趋普遍。至乾隆年间,全国督抚群体中旗人占据主导地位,几近呈现清一色之态势。与之相较,彼时汉人于官场晋升之路径极为有限,能擢升至布政使或按察使之职位,已属极为难得之情形。
在历史进程中,于军事领域建有卓越功勋的汉族人士,存在获任督抚之契机。以清代为例,雍正时期,岳钟琪凭借赫赫战功获封公爵,并被委以川陕总督之重任;至乾隆年间,孙士毅亦因功绩卓著,先后出任广西巡抚及两广总督等职;而道光一朝,杨遇春同样凭借显著军功,执掌陕甘总督之位。
在行政体系中,政绩卓著者多为地方文职官员。与之相对,于京城各衙署任职者,在政绩的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从官方话语体系而言,针对京城衙署人员的贡献,通常以“赞襄有功”予以称述,与描述地方文官政绩的表达有所区分。
在地方官员晋升体系中,能凭借卓越政绩由地方基层官职擢升至督抚高位者,实乃凤毛麟角。于成龙与李世杰堪称此类典型代表。他们皆以知县之职起步,在任职期间,或因政绩斐然屡获“卓异”之评,或因能力出众而获上级赏识举荐,经由这等途径,逐步攀升至巡抚、总督之位,完成了仕途的进阶。
在封建统治体系中,此类清正廉洁的汉族官员,常被皇帝树立为典范,以彰示其统治下的吏治清明。然而,对于督抚这般执掌重要地方权力的关键职位,皇帝向来审慎有加,鲜少贸然授予。相较之下,更多时候会将这些汉族官员调至京城任职。究其缘由,从封建帝王统治视角出发,汉族官员终究被视为异己群体。在缺乏深入了解与绝对信任的前提下,皇帝决然不会轻易将一省乃至数省的军政要权拱手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