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固然显贵,但与铁帽子郡王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15 14:34:37

在封建世袭制度的框架下,世袭罔替的郡王与降等承袭的亲王,两者地位究竟孰高孰低?乍看之下,多数读者或许倾向于认为亲王地位必然高于郡王。此观点在一般性认知层面无可厚非。然而,若深入探究、细致比对,便会发现这一问题远非表面这般单纯。

【有必要说一下铁帽子王这个概念】

世袭罔替,即在爵位传承体系中,无论历经多少代的承袭,其爵位等级始终恒定不变。具体而言,亲王爵位传承后依旧为亲王,郡王爵位传承后依旧为郡王。基于这种特性,在历史的通俗表述中,此类爵位拥有者被形象地称作“铁帽子王” 。

亲王、郡王世袭罔替制度的形成时期相对滞后。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睿亲王爵位,并准其配享太庙。与此同时,乾隆帝将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庄亲王硕塞、肃亲王豪格、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克勤郡王岳托这八位开国诸王的爵位,钦定为世袭罔替。

需明确,在乾隆四十三年之前,宗室亲王、郡王的世袭罔替为定制。就如礼亲王代善,其薨逝后,满达海承继亲王爵位,然封号由礼亲王易为简亲王。嗣后,代善之孙杰书获封承袭(爵号为康亲王) 。

以清顺治帝之子福全为例,其获封裕亲王。福全辞世后,亲王爵位由其三子保泰承袭。然保泰因事被褫夺爵位,此后该爵位转由其侄广宁继承。

事实上,在乾隆朝之前,获封亲王、郡王爵位者,其爵位承袭遵循不降等原则。就此而言,“世袭罔替”这一表述在该历史时段并无着重强调之必要。

乾隆四十三年,清廷明确规定,八个开国诸王的爵位被确立为世袭罔替之制,与之相对,其余宗室爵位皆施行降等承袭规则。自彼时起,世袭罔替便成为宗室王公所能企及的至高殊荣。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呈现过这样一段情节:以整顿旗务为托辞,有所谓“关外铁帽子王”发动逼宫之举。然而,从严谨的历史考证角度而言,此情节与史实相悖。其一,自清朝入关之后,并不存在“关外铁帽子王”这一特定称谓;其二,于雍正统治时期,“铁帽子王”这一称呼尚未在官方或历史语境中出现。

【铁帽子郡王与一般亲王地位对比】

在清代,功封铁帽子王计有八位,恩封铁帽子王有四位。于这十二位铁帽子王里,郡王仅占其二,分别为顺承郡王与克勤郡王。值得注意的是,此二位郡王皆出自礼亲王代善这一宗室支脉。

第一代顺承郡王为勒克德浑。其父亲萨哈廉,乃清太宗皇太极之股肱。萨哈廉英年早逝,彼时,皇太极改元称帝,对宗室爵位制度予以厘定,将原掌旗贝勒重新封授为亲王、郡王。萨哈廉本拟获封多罗郡王,然同年五月,竟溘然长逝,后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

追封与实封在概念及承袭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通常而言,追封的对象仅为受封者本人;实封则具备可承袭性,其爵位能够由子孙后代延续。以萨哈廉为例,其辞世之时,其子勒克德浑年仅七岁,尚不具备承袭爵位的条件。直至顺治五年,勒克德浑才正式获封顺承郡王之爵。

勒克德浑,身为宗室王公,于战事上功绩斐然。然而,其爵禄晋升之路却颇为坎坷,终其一生未能获封亲王之位。此境遇或与其同多尔衮过从甚密有所关联。勒克德浑辞世后,其子孙后代鲜有名声显赫、才能出众者。且自康熙朝起,顺承郡王一脉在宗室谱系中已沦为远支,由此,获封亲王的契机愈发渺茫。

克勤郡王所处境遇与顺承郡王颇为类似。于太宗朝及顺治朝,彼时存在较大晋封亲王的可能性,然而克勤郡王未能把握契机。自康熙朝起,政治格局渐趋稳固,晋封亲王的机会近乎消逝。

自皇太极确立宗室爵位体系,历经数朝不断优化演进,至乾隆时期,宗室爵位制度终成定制。从爵位等级架构而言,亲王之位阶高于郡王,此乃确凿无疑之事实。

依据定制,皇子获封亲王或郡王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爵位等级,赐予相应数量的庄园、田产、当铺等固定资产,同时亦会赏赐一座王府。然而,需明确的是,此类财产皆与亲王及郡王的爵位紧密相连。

以通常之亲王为例,亲王薨逝后,其爵位由子嗣承袭,然所袭爵位降为郡王。依制,袭郡王爵位者不得再居亲王府邸,朝廷将另行营建郡王府以供其居住。与此同时,亲王生前获赐之庄园等资产,亦将由朝廷收回,而后依据郡王之等级标准,重新予以赏赐。

同理,郡王薨逝后,其爵位依制递降至贝勒;贝勒之后,爵位进一步递降为贝子。历经数代这般爵位递降,最终会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较低层级的爵位。由此不难推断,与之相应的是,他们所拥有的财产亦会随之递减。

世袭罔替之郡王与其他郡王存在显著差异,其王府、庄园等资产具有世代承袭且恒定不变之特性。尤为关键的是,此两位铁帽子郡王皆为开国功勋郡王,在清军入关之后,获封大量土地。自康熙朝起,因皇子数量呈递增态势,一般亲王所获分封的土地及庄园数量,相较这两位铁帽子郡王,可谓相形见绌,或尚不及零头之数。

从政治层面剖析,亲王通常乃当朝天子之子嗣,身份显要,不仅享有崇高地位,且常涉足诸多政务,于朝廷决策中所具话语权,远甚于铁帽子郡王。然而,受降等袭爵制的约束,亲王的后裔难以维系家族长久的荣华富贵。故而,就家族传承与后世发展维度考量,一般亲王在这方面实难与铁帽子郡王相提并论。

当探讨此话题时,有必要深入剖析皇子亲王与一般亲王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皇子亲王特指当朝皇帝之子;与之相对,一般亲王则涵盖前朝皇帝所封亲王以及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亲王。

据《大清会典事例》诸多记载所示,宗室排序遵循严谨的等级规制。其具体排序依次为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这一序列彰显了清代宗室等级制度的森严。

从服制礼制层面审视,即便暂不考量政治因素,皇子在着装规制上亦凌驾于普通亲王之上。以咸丰帝登基初始为例,为促使诸皇弟同心辅弼,咸丰帝特颁逾制服饰予之。其恩准皇弟所着蟒袍、朝袍,在颜色、纹饰方面,以及所戴红绒结顶,皆与皇子之服制规格等同。此史实清晰彰显,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皇子地位相较于普通亲王更为尊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