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对李嘉诚作出过这样一番评价:
“李嘉诚靠着垄断香港的房地产业务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虽说他的生意遍布天下,但其实却没有一个真正能享誉天下的产品。再谈李嘉诚对国家作出的贡献,那更是九牛一毛,不足一提”。
作为商界声名赫赫的人物,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横跨地产、港口、零售等多个领域 ,不管是他的事业还是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李光耀这位被誉为 “新加坡国父” 的传奇人物,为什么会对李嘉诚做出如此“负面”的评价?
李嘉诚又是怎么一步步打造出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呢?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堪称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1928 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自幼便饱经生活磨砺。
12 岁时,为躲避战乱,李嘉诚随家人逃往香港 ,开始了在香港的艰苦生活。起初,他在一家塑料厂打工,每天工作长达 16 小时,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商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1950 年,年仅 22 岁的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 7000 港元,毅然创办了长江塑料厂,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长江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玩具和日用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然而,李嘉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不懈的努力,很快便在市场中找到了突破口。

1957 年,他偶然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看到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并准备大规模进军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敏锐地意识到,塑胶花这种价廉物美的装饰品在香港乃至全球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他果断决定将长江塑料厂的业务重心转向塑胶花生产。
为了掌握塑胶花的生产技术,李嘉诚亲自前往意大利,深入当地的塑胶厂学习。凭借超乎常人的勤奋和精明,他成功掌握了塑胶花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随后将其引入香港。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对长江塑料厂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并积极扩充厂房,引进先进设备,全力拓展欧美市场。
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创新的营销策略,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迅速风靡香港,并远销欧美等地。短短几年时间,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便成为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也因此赢得了 “塑胶花大王” 的美誉,完成了他商业生涯的原始资本积累。

在塑胶行业取得成功后,李嘉诚凭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
1958 年,他在港岛北角购买土地,兴建了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除部分自用外,其余单位用于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突然大幅上涨,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从此坚定了他在房地产领域发展的决心。
此后,他不断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储备土地资源。
1967 年,香港社会局势动荡,房地产市场低迷,众多投资者纷纷退缩,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低价收购土地和房产 ,后来随着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李嘉诚的房地产事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得增长。

1971 年,李嘉诚成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专注于地产开发业务。
1972 年,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并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后的长江实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其股票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超额认购达 65 倍,旗下储备的土地也大幅升值,为公司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长江实业集团在李嘉诚的带领下,不断在香港及全球各地开展房地产项目,开发了众多商业、住宅和写字楼等物业,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 。
除了房地产,李嘉诚家族在港口运营领域同样成绩斐然。

1979 年,李嘉诚迎来了商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以 6.2 亿元的价格从汇丰银行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 22.4% 的股权,成功入主和记黄埔,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和记黄埔当时已拥有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核心港口资产,这为李嘉诚的港口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此后,李嘉诚通过一系列的全球扩张、特许经营权竞标及并购活动,不断拓展和记黄埔的港口业务版图。
比如,他先后收购了英国费利克斯托港、荷兰鹿特丹港等欧洲关键港口,构建了覆盖欧洲的港口网络;在亚洲、中东、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也积极布局港口业务,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获得了多个港口的经营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记黄埔的港口业务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港口运营商之一,随着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大,李嘉诚家族还将业务拓展至能源、零售、电讯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零售领域,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集团是全球知名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商,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 12000 家店铺。
屈臣氏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种类、优质的服务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在能源领域,李嘉诚家族通过投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等企业,涉足天然气、石油等相关业务。此后,又进一步拓展到英国电力、燃气、水务等行业,这种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使得李嘉诚家族的商业帝国更加稳固,也使得李嘉诚家族的财富愈加庞大。
然而,与之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上对李嘉诚的质疑从未断过,近期发生的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事件,更是将李嘉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港口出售风波
在 2025 年 3 月 4 日,一则震撼性的消息传遍全球商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以 227.65 亿美元的高价,将旗下子公司和记港口在巴拿马港口公司(PPC)的 90% 股权,以及和记港口集团 80% 的实际权益,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这笔交易涉及和记港口在 23 个国家 43 个港口的 199 个泊位的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权益,其中就包括巴拿马运河东西两侧的关键港口 —— 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
此消息一出,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海运的关键命脉,承担着全球 5%-6% 的贸易货运,连接着 180 条海上航线,是国际贸易网络中至关重要的货物装卸和转运节点 。
对于中国而言,与拉美国家 60% 以上的海运贸易依赖此航道,每年超 3 亿吨货物货运要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华为设备、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也都离不开这条航道 。
而此次被出售的巴尔博亚及克里斯托瓦尔港口,就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侧,是运河运营的核心港口,对中国的海运安全和贸易畅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美国一直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虎视眈眈。
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称要 “收回” 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并以 “国家安全” 为由,要求巴拿马政府限制中国资本对运河的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李嘉诚家族将港口卖给美国财团,无疑被视为对美国的一种妥协,也让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美国一旦掌控这些港口,很可能会利用其影响力对中国船只施加限制,如提高通行费、延长检查时间或设置其他非关税壁垒,这将直接增加中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扰乱中国与拉美、北美东海岸的贸易航线。
此外,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干预意图可能进一步加剧中美在拉美地区的博弈,使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面临更大的挑战 。

从经济安全角度来看,这一交易对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也产生了冲击。
“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而巴拿马运河作为 “一带一路” 倡议在拉美地区的重要节点,其港口的控制权对于保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往来、稳定全球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
李嘉诚家族将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使得中国企业多年经营的港口网络出现重大缺口,可能导致中国在 “一带一路” 沿线的贸易合作受到阻碍,影响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财富积累与社会责任失衡
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内地的财富积累历程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经济迅速发展,为李嘉诚家族提供了广阔的商业机遇。
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房地产、港口、零售等多个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以房地产领域为例,长江实业集团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发了众多大型房地产项目,房价一路飙升,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港口业务方面,和记黄埔在中国内地的多个重要港口拥有经营权,通过控制港口资源,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然而,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李嘉诚家族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却饱受争议。
与霍英东家族相比,这种差距尤为明显。霍英东家族始终将家国利益置于商业之上,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在抗美援朝时期,霍英东冒着生命危险,为新中国运送急需的物资,为国家的抗美援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积极投资内地,尤其是在南沙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
他还设立了霍英东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教育、体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赠超过 150 亿港元 。其长子霍震霆延续 “体育报国” 理念,助力北京奥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比之下,李嘉诚家族虽然在内地也有一定的慈善捐赠,累计捐赠金额约 300 亿,但仅占其总资产的 1.3%。
在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时,他们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在教育领域,虽然李嘉诚基金会也有一些教育捐赠项目,但与霍英东家族在全国范围内援建多所学校和教育设施相比,规模和影响力都相对较小。
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李嘉诚家族的捐赠行动也显得不够积极和及时。这种财富积累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失衡,使得人们对李嘉诚家族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质疑 。

在商业活动中,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本是无可厚非的本能。
毕竟,商业的本质就是通过交换与经营来获取利润,这是推动商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重要动力 。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需要盈利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支付员工工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研发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
然而,当我们将视野放大到国家与民族层面,就会发现,商业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
国家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

没有国家的支持与保障,企业将难以生存。因此,商人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国家与民族利益,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考量 。
当国家面临困难或危机时,企业若能挺身而出,积极贡献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也能为自身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发展机遇 。
相反,如果企业只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忽视国家和民族利益,甚至为了私利损害国家利益,最终可能会失去市场的信任与支持,陷入发展困境 。
回到李光耀对李嘉诚及其家族的评价,虽然言辞犀利,但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商业与民族责任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家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利益和民族大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回馈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成为真正的商业传奇。
而对于李嘉诚家族未来的发展,以及他们在民族贡献方面是否会有所转变,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