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唯一女总理英迪拉,阉割约400万男性,67岁被贴身警卫射杀

梅梅评历史 2025-03-21 17:22:46

1984年10月31日上午9点20分,英迪拉走出官邸,前往花园中与英国演员彼得·尤斯蒂诺夫进行电视采访,她身着橙色纱丽,看起来精神焕发。

然而,当她两名锡克教贴身警卫时,他们突然掏出配枪,近距离向英迪拉射击。

短短几秒之内,英迪拉就倒在了血泊之中,虽然她被紧急送往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但为时已晚。

上午11点,英迪拉因失血过多死亡,终年67岁,至此,印度失去了自己最具争议的女儿,一个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出身名门,踏入政坛

1917 年 11 月 19 日,英迪拉出生于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市一個政治世家,其家族在印度政治圈颇具声望。

她的父亲尼赫鲁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 ,母亲卡麦拉则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婆罗门家庭。

英迪拉出生时,印度正处于民族独立运动的艰难时期,父亲、祖父因参加独立运动,经常遭到警察盘查甚至抄家,还多次被捕入狱。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英迪拉从小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 岁时,她就组织起一支名为 “猴子队”的儿童队伍,为印度国民大会党服务,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张贴传单、秘密传递情报。

这些经历不止是英迪拉政治生涯的初次试水,也让她透彻意识到自己对国家所担负的责任。

成年后,英迪拉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主修历史、政治、哲学。

留学期间,她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讨论、政治活动,深入研究欧洲政治体制,这进一步开阔她视野,也让她更加坚定改变印度现状的信念。

1938 年,英迪拉加入印度国大党,正式踏上了政治道路。

1942 年,英迪拉与费罗兹・甘地结婚,费罗兹出身普通,但为人幽默、头脑活络,与英迪拉有着同样政治抱负。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当选为印度首任总理,英迪拉出任父亲秘书,积极协助父亲处理政务,正式步入印度政治的核心。在这個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结识众多政治人物,为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 年,尼赫鲁去世,印度政坛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之中。英迪拉凭借多年积累人脉、政治智慧,火速调整状态,勇敢地站了出来。

1966 年,她成功当选为印度总理,这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

当时的政治精英们暗自窃喜,认为英迪拉女性不过是一个可以轻易操控的傀儡,但很快,那些低估英迪拉的人就会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代价。

后来的事实证明,英迪拉虽然是女性,但她不仅不是傀儡,还是不亚于男性的“猛虎”。

执政初期的辉煌成就

掌权仅仅三年后,英迪拉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

1969年,她毫不犹豫地将国大党一分为二,甩开了那些想要控制她的元老们。

紧接着,她实施了一系列震惊国内外的举措:14家主要银行国有化、取消王公特权、提高边境地区的警戒级别……

同时,她大力推动 “绿色革命”,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高产种子,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能,使印度逐步实行粮食自给自足,搞定长期困扰印度粮食短缺的难题。

外交上,英迪拉还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积极拓展印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她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协作条约》,为印度争取到大量的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大大提升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地位。

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她则采取强硬态度,积极维护印度的利益。

1971 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英迪拉果断决策,指挥印度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战争胜利,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协助孟加拉国独立建国。

这一胜利不止巩固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也让英迪拉在国内声望达到顶点。

除此之外,英迪拉还全力于推动印度科技发展,大力投资科研领域,培养大量优秀科技人才,使印度在航天、核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974 年,印度成功实行首次核试验,变成世界上第六個持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让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 。

在她的领导下,印度逐渐从一個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国家。

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虽私下称呼英迪拉为"老巫婆",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政治智慧和坚定意志,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则对她赞不绝口,称赞她为"现代亚洲的卓越领袖"。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堕落的开始。英迪拉的“专制”,给印度人民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好事。

强制绝育:分歧的开端

20 世纪 70 年代,印度人口增长迅猛,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难题。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 。

据统计,当时印度人口增长率高达 2.5% 以上,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印度人口将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

英迪拉深知,控制人口增长已经变成印度刻不容缓的任务,否则印度将陷入更加贫困、落后的境地。

在这样背景下,英迪拉政府于 1970 年开始推行男性强制绝育政策。

英迪拉认为,男性绝育手术相对简单、本钱较低,且能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她希望通过这一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印度人口的增长率,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可是,这一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印度这个传统观念很深的国家,生育被视为一种神圣权利,特别是在印度教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传宗接代的重任,绝育被视为对男性尊严、家族荣誉的严重侵犯。

英迪拉对此视而不见,为了推动政策实施,英迪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各地政府甚至下达绝育指标,要求基层官员非得完成。

警察、相关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搜寻适龄男性,将他们强制带到绝育中心实行手术。

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警察封锁村庄、强行抓捕男性的情况。

那些反抗的男性,轻者会遭到毒打,重者则会被关进监狱。这种暴力手段引起民众极大的恐慌和愤怒,社会秩序一下陷入混乱之中。

而且,由于绝育任务繁重,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手术大多在简陋环境中实行,再加上不少手术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导致术后感染的情况大量出现。

据统计,在 1975 - 1976 年 “绝育行动风潮” 期间,因手术感染等原因死亡的人数高达数千人。

《科学杂志》曾报道,印度强制性节育政策所导致的绝育人数,是二战时期因纳粹迫害而绝育人数的 15 倍 。

在这场绝育行动中,穷人和穆斯林、低种姓印度人变成了最大受害者。

他们既不敢反抗,也没有足够金钱贿赂官员以逃避手术。一位名叫拉希德·汗的穆斯林男性在接受人权组织采访时表示:"警察冲进我们的房子,说我们穆斯林生育太多,是国家的负担。他们把我和邻居几个人绑在一起,带到了医院。"

而到了医院之后,"那里的场景令人作呕。上百名男性被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等待着自己的'手术'。医生们像屠夫一样,每天做几百台手术,没有足够的消毒设备。许多人在手术后直接被扔在院子里,没有任何后续照料。"

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不满,英迪拉却不以为然,她曾对亲信说"如果想要印度现代化,就必须控制人口。这是对国家未来的责任,即使过程会有些痛苦。"

这种冷酷的功利主义思维,将数百万人视为简单的数字和国家发展的"障碍",暴露了英迪拉执政理念的本质——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可以践踏个人权利和尊严。

从暴政到垮台

强制绝育和英迪拉的其他暴政政策,最终唤醒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意识。

1977 年,在印度大选中,英迪拉领导的国大党遭遇惨败,她也被迫下台。

这对英迪拉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英迪拉积极反思自己的政策,一直在寻找机遇试图重新夺回政权 。

1980 年,英迪拉凭借着自己政治智慧、人脉资源,成功带领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再次登上总理宝座。

重新上台后的英迪拉,深知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她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可是,她的一些决策却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了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其中最为突出就是与锡克教之间的冲突。

锡克教是印度的第三大宗教,首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锡克教徒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迫害,于是他们一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独立意识 。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伴随印度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旁遮普邦锡克教徒开始提出更多的自治要求,他们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持有更大的自主权,甚至有部分极端分子提出建立独立 “卡利斯坦国” 主张 。

英迪拉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统一的严重威胁,于是,为打压锡克教的分离主义势力,英迪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强对旁遮普邦的军事管制、逮捕锡克教领袖、限制锡克教宗教活动等等 。

这些措施不止没有平息锡克教徒的怒火,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矛盾,导致冲突不息升级。

1984 年,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当时,锡克教一些极端分子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金庙内聚集,他们囤积武器,构筑防御工事,试图以此为据点,推动 “卡利斯坦国” 建立 。

金庙是锡克教的圣地,对于锡克教徒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迪拉却认为,金庙内极端分子已经对国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非得采取措施清除 不可。

1984 年 6 月 1 日,英迪拉批准了军方的 “蓝星行动”,6 月 6 日,印度政府军将坦克开进金庙,与守卫在那里的锡克教武装分子展开了激烈战斗 。

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政府军虽说最终控制了金庙,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官方统计,此次行动共造成 576 人死亡,其中涵盖 84 名政府军士兵、 492 名锡克教徒 ,另有 348 人受伤,1417 人被捕 。

金庙也遭到严重破坏,不少珍贵宗教文物、历史建筑被损毁 。

“蓝星行动” 虽说暂时镇压了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但却极大地伤害了锡克教徒的宗教感情,引发了锡克教徒强烈的愤怒、与反抗 。

他们纷纷将英迪拉视为敌人,发誓要为死去的同胞报仇雪恨 ,一场针对英迪拉暗杀行动就这样悄然展开了……

遇刺身亡,传奇落幕

1984 年 10 月 31 日上午,英迪拉如往常一样,准备前往办公室工作 。她身着一袭标志性的红色纱丽,步伐坚定地穿过住所花园。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程。

英迪拉去世的消息一出,瞬间震惊了整个印度乃至全世界 。大部分民众们陷入到了巨大的悲痛、恐慌之中,印度街头巷尾弥漫着哀伤、愤怒的情绪 。

之后,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大规模反锡克教的骚乱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

愤怒的印度教徒走上街头,对锡克教徒实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袭击锡克教徒的住宅、商店、寺庙,不少无辜的锡克教徒惨遭杀害,数百个家庭流离失所 。

这场骚乱不止给印度的社会安定带来沉重打击,也让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之间的关系降至冰点,留下了难以愈合伤痕 。

英迪拉的遇刺对印度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儿子拉吉夫・甘地临危受命,继任印度总理 ,然而,他在任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仅没有成功,自己也在1991 年 5 月被暗杀,这无疑是印度政治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

结语

英迪拉曾经说过:"如果我死了,我的每一滴血都会让印度更加强大。"

讽刺的是,她的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印度的民主制度。

她的悲剧结局让后来的印度领导人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也让印度社会更加警惕独裁统治的危险。

客观的讲,英迪拉·甘地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恶魔。

她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决策既受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驱动,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压力影响。

或许,评价英迪拉最公正的方式,是承认她的矛盾性:

她是一位为国家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为维护个人权力不惜侵犯人权的独裁者;

她是数亿印度人心中的"英迪拉妈妈",又是数百万被强制绝育者家庭的噩梦源头。

13 阅读:8289
评论列表
  • 2025-03-22 10:35

    感觉她做得对,不过,对世界就不是好事了。垃圾的印度,符合世界其它国家的利益

  • 2025-03-23 07:00

    强行对男人绝育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这个女人就该死,,,,,

    流畅 回复:
    [doge]那对女人呢?
    千千 回复: 流畅
    更可恶
  • 2025-03-23 19:50

    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