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问天下何物最大?宰相回答两字,皇帝拍手称赞

百年战争录 2025-02-19 11:58:39

在古代,皇帝那可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除了皇帝,权力较大的人也不少,像皇后、大将军都有可能,还有人觉得“父母”也算,毕竟古代讲究君臣父子。但要说能替皇帝行使决策权,那还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过宰相这个位置,可不好坐,每天得协调百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还得帮着处理国家大事。

在宋朝,就有这么一位宰相,名叫赵普,他遇到了皇帝赵匡胤出的一个难题: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这事儿发生在一次早朝时,赵匡胤闲着没事,就问殿下的臣子们这个问题。要是小学老师这么问,学生们肯定能随便回答,像大象、大山、太阳啥的。可这是皇帝提问,回答可不能这么简单。

于是,有官员回答“皇上”,毕竟在古代,天地上皇上最大,这既能表达事实,又能讨好皇帝。可赵匡胤脸上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既然皇帝不满意,臣子们就接着说,有人说江山,有人说皇权,还有人说皇太后,说了一圈,都没说到赵匡胤心坎儿上,他的脸色越来越差,目光最后落在了宰相赵普身上。百官没了主意,也都看向赵普。

这赵普虽然一直没说话,但心里早就开始琢磨了。他知道皇帝这么问肯定有原因,不会在严肃的朝堂上问个无聊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了解皇帝的性格,猜到皇帝在想什么。

赵普开始回忆自己和赵匡胤的过往。他第一次见赵匡胤是在军营中,当时赵匡胤还只是后周世宗柴荣身边的禁军将领,而赵普是军营的判官,负责整理文件、督促行军、协调粮草运输这些事儿,这份工作还是靠他父亲关系求来的,因为他从小读书不行,参加科举好几年都没考上。

那没什么学问的赵普,是怎么得到赵匡胤重用,最后当上宰相的呢?在五代十国那个动乱的时期,当官不一定要学问多高,头脑灵活、做事谨慎就行。赵普就特别擅长与人打交道,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很快就能搞定。有一次,赵匡胤主管的地方强盗频繁出没,他抓了数百人,想全部流放边疆。可抓的人太多,很多都是冤枉的,他们不肯认罪,家里人还不断告御状。赵匡胤当时还不是皇帝,不敢把事情闹大惹柴荣不高兴,就找赵普帮忙审理案件。赵普接手后,很快就把案子解决了,放走了被冤枉的人,严惩了有罪的人。赵匡胤觉得赵普是个人才,就把他招到麾下,在赵府当幕僚,专门给自己出谋划策。

后来,两人相处得越来越好,赵匡胤越来越喜欢这个头脑灵活、做事谨慎的赵普,经常一起商量朝政。可谁能想到,后周皇帝柴荣突然驾崩了,柴荣之前身体一直不错,还打算带着赵匡胤北上攻打契丹呢,结果刚把兵权交给赵匡胤,就病死在皇宫里。处理完后事,赵匡胤手握兵权,成了托孤重臣。面对新登基的小皇帝,赵匡胤不知道怎么辅佐,这时候赵普却对他说,既然不会辅佐,那就自己当皇帝。赵匡胤虽然想当皇帝,但又不好意思,毕竟柴荣对他不错,还得假意推辞一番。赵普一看,转头和赵光义商量,把赵匡胤灌醉,给他穿上黄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赵匡胤穿上黄袍后还假装叹息说:“爱卿这般鲁莽行事,叫朕如何是好?”然后就带着精兵攻打京城,把小皇帝赶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

赵普把思绪从回忆中拉回来,他知道面前这个皇上,做事前总喜欢找个借口,需要别人推一把。既然问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肯定有深意。他想来想去,终于有了答案。

只见赵普清清嗓子,正正衣冠,双手高高抬起,向皇帝施礼作揖道:“回禀皇上,卑臣认为天底下道理最大,就算是神仙,也逃不出‘道理’二字!”赵匡胤听了,心满意足地点点头,然后沉声道:“爱卿所言极是,即便是朕也要讲道理,但这些武将太不讲道理了……”百官一听就明白,皇帝又要开始削兵权了,于是纷纷高声附和。

后来,其他文臣发现赵普学问不怎么样,在朝堂上引经论典时经常闹笑话。赵匡胤都劝他多读读书,别一开口就闹笑话。赵普嘴上不服气,私下里却刻苦读书。过了一段时间,皇帝觉得他谈吐有进步,问是不是偷偷读书了,赵普还傲娇地说:“臣只会《论语》一书,其他一概不知。”赵匡胤派人一查,宰相府里还真只有一本《论语》。赵普自信满满地表示,自己用半部论语帮皇上平定天下,现在又用下半部帮着治理天下。

不过,赵普晚年也有一些让人诟病的事儿。他为了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不贪权逐利,在不影响自己权力的前提下,经常向皇帝推荐人才,有时候皇帝不想要都不行,他会拼命劝谏。但有一次,赵匡胤想重用一个有才华的官员,他却百般阻拦,就因为这名官员会影响他的地位。

就是这么一个有才华又有点自私的小老头,在宋朝当了十年宰相,最后寿终正寝。他能做到这一步,靠的就是卓越的政治头脑和智慧。话说回来,要是你在朝堂上,面对皇帝这个“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