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晴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论语》中就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军备。”“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舍粮食。”“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传说周朝时期,周武王死后,由他的幼子周成王即位,幼帝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树下玩耍。周成王捡了一片树叶递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为侯。”辅佐他的周公听了就说:“选个黄道吉日,给叔虞举行封侯典礼吧!”
周成王一听急了,辩解道:“我只是和弟弟开个玩笑罢了。”可是周公却严肃地说:“陛下,君无戏言,天子一说话,史官就会记录下来,并按照天子的话去做。所以,陛下要想在今后说话有威力,就应遵守诺言。”周成王只好照周公的话去做,唐叔虞因此被封为晋侯。
改革家商鞅“城门立信”的故事尽人皆知。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颁布变法条例,获得秦国人民都很拥护和遵守。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得益于“诚信”二字。
西汉初年,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许多人都与他有深交。因得罪汉高祖刘邦,季布被悬赏捉拿。其旧友非但不为重金所惑,还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保护他,遂使他免遭祸殃。季布为何能受好友如此相待?就是因为他有诚信,所以受人尊重。
古人尚且懂得以信为本,我们更应该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如果你言而无信,朋友们上了一次当,就绝不会上第二次当!
明代有一本名叫《郁离子》的书,书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在过河时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并向围观的人许诺:“谁能救我,我将付他100两金子。”一个渔人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很愤怒,责怪商人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人太贪婪。渔人只好作罢。
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时又遇上险情,他还像上一次那样呼救、许诺。这时,那位渔人就在附近,但他没有去救商人,反而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人的话,谁也不肯去救商人。结果,商人淹死在河中。不遵守诺言,失信于人,有时甚至有可能性命也难保。
讲诚信,真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社会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的诚信度,可惜的是欺诈行为到处可见,被骗的事情时有有发生,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丢掉了诚信的社会就很可怕了,人性就显得可恶、可耻。
我这个人运气特别好,碰到的人基本上都挺讲诚信的。记得我们跟一家公司的老总谈合同的时候就讲好了有些仪器设备是免费送给我们的,相当于我们买十赠一,但赠送的这个不写入合同。
后来我琢磨这些不写入合同,到时候他们矢口否认了,那我们不是吃大亏了吗?白字黑字,你没写入合同的东西,对方都是可以不承认的啊!
那些等待发货的日子真的很担心,害怕单位的利益受损,本来我们单位就没钱,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好不容易谈下来的价格和条件,不能让单位吃亏的。没想到的是这家公司非常讲诚信,合同一签就把赠送的设备给我们一并寄过来安装,根本不用我们交涉什么的。
我一直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无商不奸,但是这家公司的老总和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让我非常感动。他们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将诚信发扬光大,他们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来。诚信,是一泓清泉,洗濯了积存心中的污流:诚信,是一束阳光,照亮了黑暗狭隘的道路;诚信,是一道阶梯,使我们的品德越来越高尚。诚信为本,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也不可能在欺骗中绽放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