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武汉人讲的是四川话?

八零后打工人 2025-01-17 04:03:00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话说明湖北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不管是谁故意把九头鸟妖魔化成不祥之鸟,但湖北人就是把“九凤”,这种出现在《山海经》中的神鸟,当作是自己的图腾。它是湖北人智慧、勇气和独立的象征。

令人尴尬的是,自诩“不服周”的湖北武汉人,如果在外地讲武汉话,十有八九会被人误以为是四川话。

但如果是四川的朋友们,却能一眼分辨出对面这位绝对不是“自己人”。中国的方言就是这么神奇,在外地人看来毫无差别,但我们自己知道隔着江河湖海。

那“为么斯”武汉话经常被误以为是四川话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武汉话和四川话都属于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分布片区

西南官话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由于同属一个方言大区,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如都没有翘舌音。

翘舌音发声

比如zh、ch、sh、r等翘舌音在这两种方言中通常都读成平舌音;比如“之(zhi)”和“子(zi)”都读“zi”。

前后鼻音发声

再比如前鼻音和后鼻音也不分,像 “陈(chen)” 和 “程(cheng)”都读“chen”,“身(shen)”和“生(sheng)” 都读“shen”。这些读音在武汉话和四川话中都是相同的。

武汉话和四川话在语调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比较明显的升调和平调,外地人听起来容易混淆。例如“做什么”,用武汉话说是“搞么事撒”,用四川话说是“在做啥子哟”,就属于在句子的语调变化上比较接近。

同时,武汉话和四川话在词汇和表达习惯上也有很多相似地方。比如“街”,在武汉话和四川话中都读作 “gai”;“什么” 在武汉话中读作 “么斯”,四川话中读作 “啥子”,发音和意思较为相近。

同时武汉和四川地区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些生活用语的风格上比较一致,都具有生动、形象、口语化的特点。例如,武汉话中的 “扯皮” 和四川话中的 “扯皮拉筋” 都表示发生纠纷、争吵的意思。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西南官话”包括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五个地区,那为么斯偏偏就把武汉话误认为是四川话呢?

这里就必须要说一下四川话的影响力了。

客观的讲,四川话在影视、喜剧等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更大一些。比如1963年12月在国内上映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

电影《抓壮丁》

这部电影是由陈戈、沈剡执导,吴雪、陈戈、尹文媛、雷平等主演的喜剧片。

电影《抓壮丁》剧照

可想而知,在那样一个老百姓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的时期,遇到一部由老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精心演绎的方言喜剧电影,该有多么地受老百姓们喜爱。

电视剧《傻儿师长》

再比如类似《山城棒棒军》、《傻儿师长》这样的影视作品,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

相比之下,武汉话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其中比较令人遗憾的是,由武汉作家池莉创作的小说《生活秀》,在翻拍成电影时,不知为何把原本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放在了重庆进行拍摄。这也使得武汉话错失了一次被搬上屏幕的机会。

不过,在2022年的时候,由武汉籍演员朱一龙主演的电影《人生大事》在内地上映。这部电影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纪录,还获得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六项提名,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青年电影创作奖。

电影《人生大事》

演员朱一龙在这部电影中,全程讲武汉话。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武汉话走上了电影院的大屏幕。

即便是如此,用武汉话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比较有限。这也导致外地人对武汉话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每当听到武汉话时,就特别容易将武汉话误认为是比较熟悉的四川话。

同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原因,是和地域印象有关。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口总数有8368万,排名全国第五(湖北人口5838万),且人员流动也非常强。这使得全国各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四川人,四川话的传播范围也比较广。

这就导致外地人接触四川话的机会比较多,形成了一定的地域语言印象。所以,每当听到口音相似的武汉话时,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四川话。

武汉话常被误认为是四川话,其实也无伤大雅,因为我们讲的都是西南官话,都是中国话。

当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时,我们武汉人不妨大气点,卯起来加把劲,一起努力把武汉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有魅力。让更多的朋友们喜欢来武汉,愿意了解武汉,让武汉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线城市”。



0 阅读:0

八零后打工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