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深受喜爱。
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偏偏就是只猴呢?
《西游记》有九九八一难,师徒四人也一路上遇到了无数艰险磨难。这其中由各类动物化身的妖魔鬼怪不计其数。可见,作者吴承恩并不缺乏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原型。但他唯独选了猴子作为孙悟空的真身,这里面肯定另有一番原因。
经过一番考证,以下理由也许能够说明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的原因。
第一,“悟空“是猴子,和作者吴承恩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官员,也是当时的知名学者,相当于现在的网红作家。他祖籍在现在的江苏省涟水县,后搬到了江苏省淮安市。他从小就喜欢看神仙鬼怪一类的书籍,加上天资聪慧,可以算得上是少年成才。
吴承恩祖籍在江苏淮河一带,而他自幼喜欢神仙鬼怪一类的书籍,自然对当地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也是如数家珍。
而就在吴承恩家乡的淮河一带,正好流传着一个有关“无支祈”(wú zhī qí)的神话传说。这个“无支祈”,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淮河水怪。
据说“无支祈”神通广大,生于桐柏山中的花果山,是天生的神猴。它不仅在淮河中建有自己的宫殿,势力范围也遍及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
但这个“无支祈”,却是不折不扣的“妖猴”。
首先他长得像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而且他还在淮河一带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更关键的是他还领着十万妖精水怪同前来治理水患的大禹作战。
最终战败后,被大禹用铁链锁住颈子,鼻孔穿上了铜铃铛,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身世和经历高度相似。
孙悟空是天生神猴,出生于花果山,找东海龙王讨来兵器,后又对抗天庭而大闹天宫,并自封为齐天大圣,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
这不就是妖猴“无支祈”的化身吗?
第二,“悟空“是猴子,是受到了玄奘取经相关神话传说的影响。
唐僧取经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唐朝贞观年间,即公元627年到公元645年,出发时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法师耗时19年,总行程几万里,成功从印度取回了佛经。
后经过玄奘法师口述,其弟子的整理编辑,以及后人的不断修改,最后逐渐形成了充满神话色彩的玄奘出行西域的传记。
而在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则首次出行了孙行者的描述。以下为诗话中的原文: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于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上述原文中所提到的白衣秀才,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白衣秀才暨“猴行者”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降魔伏妖,最终使得取经事业“功德圆满”。自此,“猴行者”也逐渐取代玄奘,成为历代有关唐僧取经故事中的主角人物。
这些历代神话传说,也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自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悟空”是猴子的原因。
第三,“悟空”是猴子,和吴承恩借《西游记》想要表达的内心诉求有关。
吴承恩十多岁就因文章出众而成名,但幼年的神童经历却并未让他在成年后的仕途一帆风顺。
吴承恩终年78岁,在他一生追求仕途的道路上,可谓命运多舛(chuǎn)。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60岁才终于做了官。但只做了两年,便被人诬告贪腐而坐牢。后虽平反,但已彻底对仕途之路失去兴趣,最终在老家去世。
吴承恩一生仕途不顺,生活颠沛流离,让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于是便致力用一部神怪小说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内心的愤怒。
大家在阅读《西游记》时就会发现,孙悟空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天生神猴,他下闹东海,上打天宫,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反抗天庭控制的美猴王。即便是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他也是凭借着一双火眼金睛,容不得妖魔鬼怪兴风作浪。
说到底,其实孙悟空追求的就是一个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世界。在他心目中,一切所谓的牛鬼蛇神、神仙皇帝、礼法约束,都远远不及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这也正是我们读者内心深处对悟空桀骜不驯,神通广大而又行侠仗义的痴迷和向往。
猴子的身上,恰好具有这些类似的特征。如生性顽皮、极难驯化,猴群还有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结构。它们的外形也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汉民族的文化中,也普遍认为猴是吉祥物。如“马上封侯”这样的俗语,以及猴在十二生肖中的地位等,都可以说明中国人对猴子的偏爱。
结合猴子的这些特征,加之作者吴承恩想要借助《西游记》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孙悟空的原型选作猴子则显得恰如其分。
《西游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奇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四大名著中,我个人认为最应该读的就是《西游记》。
虽然《西游记》是虚构的神怪小说,但也正是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与天斗、与地斗,而其乐无穷的宝贵精神。
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像《西游记》一样把悟空的斗争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编为什么是个人
那么,救爷爷的为什么是七个葫芦,而不是黄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