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表面上联合抗敌,但私下里的关系却是暗流涌动。为了国民党所谓的大计,沈之岳被送往延安,潜入中共的心脏地带,展开了他的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成为中共内部的间谍。
沈之岳因从小听到家中亲人谈当时的历史事件,就对那些为了国家独立而奋勇抗争的革命者心生敬佩。心里也暗暗想着自己能够出一份力。
长大后,他进入了南京的中央军校学习,成为了国民政府培养的年轻一代的精英之一。在校期间,他的成绩很好,也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特别是在工人运动中,那时,他投身于上海的煤炭公司,并迅速成为了罢工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沈之岳不仅展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还以非凡的口才和智慧,动员了大量工人走上街头,要求改善工人们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可当时国民党对工人运动打压的厉害,沈之岳的出众正好给了国民党杀鸡儆猴的人选,直接将其逮捕入狱。
在狱中审讯时,他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愤怒地反抗。他巧妙地向审讯官编造了一个关于自己在国民党高层有亲戚的谎言,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事关机密,不得泄露”。这番话令审讯者稍微放松警惕,沈之岳因此逃过了一场刑讯。也让他在狱中活的相对悠闲一些。
但谎言终究是谎言,国民党对他的审讯比之前更严厉了。也许是幸运的,军统局的戴笠听到沈之岳的所为后,很是欣赏他,觉得他很适合干特务。于是就亲自将他带出来,邀请他加入军统局。
沈之岳的内心经历了长时间的斗争。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军统,成为一名特务。
加入军统后,开始了严格的军统局精英特务集训。这段时间对于沈之岳来说是一个思想与能力的双重洗礼。军统并不只是培养他成为一个普通的间谍,而是将他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特务”。戴笠对沈之岳那可是厚爱的不得了,甚至亲自带领他进行训练。在戴笠的教导下,沈之岳学习了如何进行侦察和间谍工作,还接受了语言、枪法以及心理战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沈之岳的心理战尤为突出,他对陌生环境适应迅速,非常善于揣摩别人心思。军统教官们发现,沈之岳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巧妙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完全忠诚的人。这种能力,成为了他潜伏在共产党内部的最大优势。
在潜伏共产党内部前,身份要伪装好。戴笠为他安排了各种像共产党干的活动。沈之岳开始频繁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中,尤其是在青年学生和工人运动的领域,他的活动逐渐增多,成为了一个“进步学生”的标杆人物。
通过这些活动,沈之岳获得了很多情报。他从之前一个进步青年变成了一个披着“羊皮”的“狼”。潜伏在潜伏在群众运动的核心中,细心观察着每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通过与领导层外围的人员接触,沈之岳逐步获得了许多关键的情报,并且开始影响着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行事风格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隐秘,几乎没有人能从他的表面行为中察觉到丝毫不对。
随着时局的变化,沈之岳变得更加精明和果断。他开始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共产党内部动态的分析与研究上,在不断地积累情报中,沈之岳不仅加深了对共产党组织结构的理解,还进一步渗透到更多的关键领域。
在这条特务之路上,沈之岳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巧妙地隐匿自己的身份,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判断力和决策方式。他变得更加沉稳,习惯了用冷静的目光看待周围的变化。
1938年,沈之岳在刷了n个副本后,终于来到了主线。他被派往延安,潜入中共的心脏。
他改名叫“沈辉”,以一名普通的进步青年,从重庆中央大学出发,成为重庆中央大学访问团的一员,随团前往延安。
初到延安,沈之岳的表现十分低调。他不像其他带着显赫身份的知识分子那样引人注目,而是始终保持着沉默寡言、谦虚谨慎的姿态。他尽力融入到延安的生活之中,展示出自己一个热心的学生形象,时常参与到与八路军的互动中,打篮球、读书、讨论时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沈之岳拉近了和他们的关系。
在延安的日子里,沈之岳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共产主义,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似乎完全与国民党或其他外部势力没有任何关联。然而,他的内心却不是这样的。他的每一步、每一个看似无意的言行,都是在暗中观察和记录,找寻着合适的时机来进行行动。
为了更加隐藏自己的身份,沈之岳还与党内一些重要人物保持了一定的联系和合作,尤其是在中共中央的一些外围组织中,他的影响力悄然上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沈之岳得以与毛主席直接接触。为了保持自己的掩饰,沈之岳很小心谨慎地行事。在与毛主席的几次接触中,沈之岳始终保持冷静与理智,尽管内心对毛主席的思想产生了某种敬意,但他清楚,自己不能被这些情感所左右。每一次的谈话,沈之岳都仔细揣摩毛主席的言辞,力求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然而,尽管沈之岳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毛主席的警觉最终引起了沈之岳的真正危机。在一次偶然的场合,沈之岳给毛主席递烟时,毛主席通过一系列细节察觉到了沈之岳的异样。虽然沈之岳试图通过自己不熟悉抽烟的动作来掩饰,但这一细节最终引起了毛主席的警惕。
毛主席立即做出了将沈之岳调离中央的决定,尽管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沈之岳是特务,但毛主席的直觉让他做出了这一决定。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沈之岳几乎没有反应过来。他意识到,这个看似平静的环境,其实早已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虽然他被调离了延安,但这一切并没有结束——他依然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并继续为国民党提供情报。
这一次,他化名为“李国栋”来到了陕西,潜伏在新四军中。正是他的情报传递,才有了皖南事变的悲情。
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就是沈之岳从中共获得的情报。新四军的北移计划,作为一次十分隐秘的军事行动,本应在党内保密,但沈之岳通过对党内日常活动的观察和监听,得知了这一关键信息。几经确认,他迅速将这一计划转交给了戴笠,后者立即将信息传递给了国民党高层。
在沈之岳提供的情报的帮助下,国民党迅速展开了部署。国民党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耐心等待,确保在新四军的调动完成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沈之岳并未显露出任何不寻常的行为,仍然扮演着一个革命青年和忠诚成员的角色,继续进行着他的“特务工作”。
1941年1月,叶挺和项英率领的新四军,准备进行一次隐秘的北渡行动,他们希望借此突破敌军的封锁,打开新的战略空间。然而,沈之岳的情报泄露已让国民党做好了充分准备。1月5日,沈之岳提供的关键信息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变化——新四军的动向被国民党准确锁定。
当新四军北移的消息传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迅速出动,将新四军的行动封锁。叶挺和项英的部队,在尚未完全撤离之前,便遭遇了来自国民党军的突然围攻。这个突如其来的袭击,使得新四军陷入了深重的困境。许多指战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部分干部被俘,部队的北渡计划彻底失败。新四军的损失之大,令人痛心.
沈之岳的内心此时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尽管他成功完成了任务,帮助国民党摧毁了新四军的北移计划,但他深知这一切的后果将会深远地影响两党的关系。他看到那些鲜血淋漓的战士,听到传来的战斗消息,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挣扎。每一次看到自己所引发的战果,他都在不断地自问,自己为这份努力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
皖南事变的发生,让沈之岳知道自己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选择了回到国民党。自此过上了升官发财的生活。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沈之岳也跟着去了。在那里依旧被蒋介石重用。自己的官位也是升到了非常牛的地位——国民党内国防部情报局副局长兼中央委员
1990年,77岁的沈之岳身患重病,选择回到北京治疗。这一决定听起来就很可笑,特务,还是于国民党有重大贡献的特务,回北京不就是自投罗网嘛。
然而,这一请求大陆方面同意了。不仅如此,他还受到了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接见。
1995年,沈之岳去世。张爱萍将军送了一副亲手写的挽联:“智勇双全,治国有方,一事二主,两俱无伤”。
这挽联写的很耐人寻味啊,沈之岳难道是双面间谍?这个答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