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最被低估的皇帝是谁?他推行的改革为啥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

高旭评历史 2024-02-21 19:01:14

梁商虽然给了梁冀丰厚的政治遗产,但也给他挖了一个大坑,阳嘉四年(135年)四月,梁商就任大将军不久,便延聘李固为自己的从事中郎。

梁冀最难缠的对手终于正式登上了东汉官场。

李固很快就在交州叛乱中展露头角,永和三年,日南郡象林县蛮族叛乱,朝廷派出侍御史贾昌平叛,收效不大,反被蛮族围攻,贾昌苦苦支撑了一年多,眼看粮草就要耗尽(侍御史贾昌与州郡并力讨区怜等,不克,为所攻围;岁馀,兵谷不继)

顺帝召集朝廷百官询问对策,众人都主张强力平叛,既然交州本地的郡兵不力,那么再征发荆、扬、兖、豫等四州的军队前往交趾增援。

李固反对:

1、荆州本土就不太平,盗贼频起,还有武陵郡和南郡的蛮族反叛,在马援篇已经介绍过,东汉初期,西平羌人、南征越南,北服鲜卑的两大军神是谁呢?武陵蛮夷战力强悍,即便马援都不能轻易拿下。一旦调动荆州的郡兵,难免不会产生新的变数(若荆、扬无事,发之可也。今二州盗贼磐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征发,如复扰动,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

2、兖州和豫州更不合适,远征万里之外,没有归期,而诏书逼迫和催促急如星火,必然导致叛乱和逃亡。即便士兵肯去,长途跋涉,行军万里,士卒疲劳不堪,遇到南方的潮湿水土,炎热气候,再加上瘴气,等军队到达岭南,士卒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兖、豫之人卒被征发,远赴万里,无有还期,诏书迫促,必致叛亡。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亡者十必四五)

越南没能被纳入中国领土,地理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在豫州一带,要从河南出兵,到现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即便依靠公路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更何况大部分时间只能依靠两条腿走路的古人!

3、这句最能打动顺帝的是这句话,费用太大。

按照规定的正常速度,每天行军三十里,离日南郡有九千余里,需要行军三百天才可到达,按每人每天口粮五升计算,需要用米六十万斛,还不包括将领、军吏的口粮和驴、马的饲料,仅士兵自己携带,费用就如此巨大(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馀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

刘秀开国后,为何不出兵西域,他的度田制影响了谁的利益?这篇曾经介绍过,刘秀用度田制和豪族做了一次利益交换。失去了盐铁专营,皇帝可动员的资源也相应减少,毕竟人口和田地这两个要素是缓慢增长的,朝廷扣除相应开支后的盈余极为有限,你要干大事,比如像武帝那样,是不是就打个朝鲜、伐个匈奴,没事还要去遥远的中亚耍耍威风,这就有难度了,因此,东汉的财政根本无法与西汉相提并论,动员能力其实极其有限。

李固的对策是什么呢?

1、选派良将

由朝廷派遣大将没有益处,州郡地方官吏足以胜任。他建议应重新选派勇而有谋、仁惠之余、又胜任将帅的人任州刺史和郡太守,驻守在交趾郡,并暂时放弃难守的日南郡,把官民迁徙到交趾郡(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以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趾。今日南兵单无谷,守既不足,战又不能,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趾,事静之后,乃命归本)

论实力、装备、人才,汉人都远胜异族,前提得有一个合适的人来领导,比如之前写过的邓训,详见这篇:在东汉帝国一百年没搞定的羌人,到底什么来路?简述第一次汉羌战争

李固对这点看的很清楚,他列举了两人:中郎将尹就和益州刺史张乔,前者失败被召还,后者一月之内就平息叛乱。

2、离间叛军

招募、收买蛮夷,让他们互相攻杀,如果有能够离间敌人内部、斩杀蛮夷首领的,朝廷许以封侯,赐以食邑。(还募蛮夷使自相攻,转输金帛以为其资;有能反间致头首者,许以封侯裂土之赏)

对李固的建言,四府悉从固议,不仅采纳其方案,连人选也一并通过,顺帝拜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前往交州。

二人也坚决贯彻李固的方略,攻心为上,张乔对叛军宽大处理,不予追究,祝良更猛,单人直闯叛军,抚以恩信,数万叛军集体缴械,交州遂平(乔至,开示慰诱,并皆降散。良到九真,单车入贼中,设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数万人,皆为良筑起府寺。由是岭外复平)

交州平乱让李固一举成名,顺帝大喜,又将这位帝国大才派往荆州担任刺史(以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为荆州刺史)

相比交州,荆州的叛乱持续时间更长,永和元年至永和六年,荆州叛乱四起,久久不得平定。

永和六年,李固到任。

还是老办法,派遣手下四处宣扬朝廷的政策:只要放下刀枪,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

叛军头领夏密听闻李大人来了,率其魁党六百馀人自缚归首,李固将他们全部释放(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

夏密回乡后,到处宣传李大人的仁政,半年时间,其余的叛军全部投降,荆州从此太平无事。

在平乱的过程中,李固发现荆州叛乱的根源是当地官吏贪赃枉法,导致民不聊生,尤其是南阳太守高赐,罪大恶极。

李固怒不可赦,上奏弹劾高赐,面对上级领导的弹劾,眼看高赐就要丢官,被逼急的他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

如果是梁商的话,这招肯定不起作用,奈何高赐运气太好,他遇到了东汉最贪的人,后来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梁冀为人也将信用,收钱就办事,他托人给李固带话,要他放高赐一马,可是李固丝毫不给其面子,梁冀也没有和李固硬杠,毕竟李固现在太火,是顺帝眼前的红人,他玩了个阴招,利用手中职权,调李固任泰山太守(冀遂令徙固为太山太守)

这样一来,既帮高赐解了围,还坑了李固一把。

泰山是啥地方,那地方的盗贼战力相当强悍,看过之前三国系列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泰山派首领臧霸这个人。

吕布在莒县与其大战一场,被臧霸击退(霸畏布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

曹操灭掉吕布后,也不敢撄其锋芒,不仅没有杀臧霸,反而对泰山群盗委以重任,承诺割青、徐二州于臧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此时的泰山盗贼已经初露锋芒,当地郡兵不能制伏(盗贼屯聚历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

李固到职后,做出一个十分惊人的举动,他将郡兵全部罢遣回去种田,只挑选精兵一百多人,然后呢?

还是那招:用恩信招诱。

一招鲜吃遍天,不到一年,令朝廷头疼的泰山群盗就纷纷逃散,泰山郡大定。

然而即便李固做出诸多功绩,只要有梁冀在朝,调回中央还是困难重重。

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方才改变其仕途。

杜乔。

杜乔,字叔荣,河内人。

杜乔出身官宦世家,祖上累世为二千石官员(和李固何其相似,东汉官场的板结化已经很严重了)

杜乔少年好学,研习《韩诗》、《京氏易》、《欧阳尚书》,以孝行而闻名。受司徒杨震征辟,历任南郡太守、东海国相,后入朝授任侍中。

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八月,顺帝派杜乔等八使分别到各州郡进行视察,表扬有德行和忠于职守的地方官吏。对于贪赃枉法的人,如果是刺史、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迅速上奏朝廷;县令、县长及以下的官吏,就地直接逮捕法办。

八位使者大多是天下闻名的宿儒,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其余七人受命上路,惟独张纲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慨然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这句话分量极重,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要打就打大老虎,言出必行的他立即上奏大将军梁冀“肆无忌惮、贪污受贿、多树诌谀、陷害忠良”等十五项大罪。

京师震竦,百官惴惴。

好在顺帝念及梁商的旧情(梁皇后的枕边风也是一大助力),对梁冀十分照顾,张纲的奏折泥沉大海,不了了之。

杜乔到兖州后,表奏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李固由此重回中央,升任大司农。

入朝后,李固不断举荐良才:

召还已托病还乡的杨厚、贺纯等隐士出山;

重用已在朝的黄琼、周举;

征召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四大草根奇才”入宫。

聚集人马后,李固很快向老对头宦官开战。

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的宾客亲属,宫里的宦官就出面替他们求情,顺帝一时难以抉择。

李固联合廷尉吴雄一同上疏,认为八使所检举的人,应该赶快诛罚。

在李固的督促下,顺帝终下决心,罢免八使所检举的刺史、二千石大官,是下诏各州劾奏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为政有乖错不正、对百姓无益的,都免去官职;那些有奸秽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诏狱(帝感其言,乃更下免八使所举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复特拜,切责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称善)

朝廷风气一时焕然一新,名臣不断涌现。

举一个人:种暠。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是周宣王时期的卿士(相当于宰相)仲山甫的后代。

种暠其父曾任定陶县令,有家财三千万。

家父死后,种暠做了一个另类之举:把家里的钱全都赈济宗族及县里的穷人。虽然身无分文,但丝毫不影响其仕途。

河南尹田歆得知种暠的壮举,召他出任自己的主簿,又举其为孝廉。种暠随后节节高升,被太尉府征辟,去承光官监护太子刘炳,由此和太子太傅杜乔结下深厚的友谊。

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迎太子,杜乔畏惧宦官的势力,对此犹疑不决。

种暠反而手持长剑,将高梵的车驾拦下: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与百姓生死相关。现在常侍来又没有诏命为信物,怎么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隐情呢?如果不回车,今日只能以死阻拦(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高梵辞屈,不敢对,无奈回宫。

事后,杜乔感叹不已,既佩服种暠临事当机立断的气魄,又为自己的胆怯感到惭愧(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顺帝也对种暠十分赞许,提拔他出任益州刺史。

到了四川,种暠再次和宦官产生冲突。蜀郡太守想贿赂曹腾,结果送礼的人被种暠查获,种暠不仅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同时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於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

内臣外交,可是皇帝的大忌,一个处理不当,曹腾就要面对顺帝的雷霆之怒!

好在皇帝宠幸宦官,没有怪罪曹腾。按照太监的行事风格,接下来曹腾就要对种暠展开报复。

出乎意料,曹腾并不计较,还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

种暠后来当了司徒,对曹腾依然感恩戴德,逢人便说:“今天成为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

种暠后来在凉州刺史任上很得百姓欢心,被征召升迁时,官吏百姓都到朝廷请求留下种暠。以至于执政的梁太后都发出赞叹:没有听说哪个刺史得人心有到地步的(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

下马治民,上马种暠更能治军。

出任使匈奴中郎将、让乌桓望风而降,随后转任度辽将军,摄伏羌胡及西域诸国,边境安宁。种暠去世时,并、凉二州百姓闻讯,为之发哀,南匈奴亦举国哀痛。

有李固、杜乔、黄琼、周举、种暠、左雄等一众名臣辅佐,身富力强的顺帝本可以做出更多的功绩。可惜的是,144年,时年三十岁的刘保在玉堂前殿去世。

刘保少时继位,以弱击强,铲除了阎后集团,亲政后又牢牢压制了宦官势力,肃清朝政,提拔了一大批正直的大臣,在他的励精图治下,不仅打赢了第三次汉羌战争,平定了交州叛乱,震服了匈奴、鲜卑,重新将西域纳入东汉的势力范围。

内政上,刘保采纳左雄的提议,推行察举制的改革 “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左雄将其确立为成法,极大增加了操作上的确定性与规则性,使大家都能遵照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则进行竞争,有效地防范豪强世家互相勾连请托。

汉朝的察举风气为之一正。

这套考试制度也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为中国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如果刘保能继续执政,他在东汉皇帝的排名可以递进不少,甚至可与明章二帝媲美。

孝顺皇帝初勤王事,纲纪四方,天下欣然,几以获治

随着顺帝走人,东汉的中兴也戛然而止,东汉最跋扈的外戚要登场了。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