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衡大家的初步印象是啥?
历史上与托勒密齐名的伟大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个位。
妥妥的理科学霸,然而你再来读读这首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作者是谁呢?
还是张衡。
除了会写诗,张衡还有大量优秀汉赋作品,如《二京赋》《归田赋》等,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放到现在,妥妥的文理兼备的大才啊。
这篇咱们就来聊聊张衡。
张衡出身名门,南阳张氏是当地超级豪族(世為著姓),张衡的祖父张堪,自小就被人称为圣童。
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蜀地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之后张堪被拜为渔阳太守,以数千兵马击破匈奴万余骑兵,匈奴畏惧张堪,不敢侵扰渔阳。
稳定边疆后,张堪开始教当地人耕种,开稻田八千顷,百姓谣歌颂他: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在祖父的光芒下,张衡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小小年纪的他很快就获得“通五经,贯六艺”的赞誉。
和许多豪族子弟一样,张衡也被家族送去洛阳的太学求学,在那儿,他结识了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崔瑗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张衡对天文也有浓厚的兴趣,两人不断切磋下,张衡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崔瑗给于张衡极高的评价: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
有一次,张衡对崔瑗说到:漢四百歲,玄其興矣。
汉朝四百年后,玄学将会兴起。这句话一言中的,魏晋时期,玄学果然占据了主流意识和文化!
永元年间(和帝朝),张衡因强大的家族背景和渊博的知识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终张衡一生,你会发现他对做官兴趣不大,淡泊明志的张衡醉心的只有两样东西:文学、发明!
永元十一年,张衡自京师返回南阳。次年,张衡就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担任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前面不是他不想当官嘛,也许和家族的压力有关,毕竟南阳张氏要维护家族的地位,朝中总得有人!
担任主簿的张衡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了文学创作上,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
永初二年,鲍德入京担任大司农,老领导升迁对张衡来说本是一个升官的大好机会,张衡的表现证明对当官他真的没啥兴趣!
不久张衡就主动辞去主簿职务,专心做学问(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邓后上台执政后,18个郡国发生地震,41个郡国发生水灾,28个郡国受冰雹袭击。早对邓太后专权不满的朝臣怎能放弃这个良机,李固认为地震是由于邓太后“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所致。
对于士大夫的天人感应理论,邓后自然也要做出反击,她想到了同为南阳老乡的张衡。
永初五年,邓后以公车特征张衡进京,拜张衡为郎中,后升任太史令。
之前邓后的兄弟大将军邓骘就曾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太后的面子再不给,南阳张氏还想不想混了!
这次进京,张衡还携带一样秘密武器
浑天仪!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这种仪器可用于观测白天、夜晚天体的赤道坐标,同时也可以通过浑天仪测定黄道经纬度和地平坐标。
通过张衡的改良,得以用水力来转动铜球,并且使得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样。铜球转动起来后,人们在室内观察浑天仪,就能推演夜空星星的动态。
为啥要带这件东西呢,应该是得了太后的旨意。
有了这件“法宝”,邓后就可以对士大夫的天人感应做出强有力的反击。当然,对这位南阳老乡,邓后也没亏待,数年时间,张衡就从郎中迁任太史令,执掌天文、星历、术算、典籍等方面。
有了朝廷的雄厚财力做后盾,张衡也进入其科学创造最为旺盛、科学成就最为丰硕的时期。数年后,他终于拿出了最为人知的伟大发明:地动仪。
地动仪其形状像圆形酒瓮,断面直径八尺,其内中央置有一根很重的柱子,称“都柱”,可以向八个方向倾侧或倾摆;酒瓮外部的八个方向各有一个龙头,龙头下各有一只蟾蜍,张口对着龙头,八条龙各口含铜丸一颗,当都柱向某一方倾侧时,该方向的龙口张开,铜丸落下,掉入蟾蜍口中。地震发生时,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龙头张口,据此可知地震的方向。
138年,地动仪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
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说明凉州地区发生了地震。然而,那一天洛阳一点没有地震的迹象,众人议论纷纷,开始质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忽悠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张衡不置可否,依然坦然处之,他对自己的发明有绝对的信心!
过了几天,凉州送来快报,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一带发生了大地震,众人皆服!
大家有没有想过,张衡全力发明地动仪背后是否有邓后的意志在里面呢?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其核心就是指人能感应天,天也能对人发生作用,预知灾难的发生。而地震就是人间失德导致的,官员勾结、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皇帝昏庸或后宫涉及前朝政事都是失德的范围。地震发生之后,朝廷必须反思、肃清失德行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渐渐地,地震沦为汉朝廷政治舞台上各方激斗的工具。
如果可以提前获知地震,那士大夫用来攻击她的理论不就彻底失效,邓后的位置自然坐的更加安稳!可惜的是,建光元年,邓后就驾崩了,她没能看到自己招来的这位大才所创造的伟大发明。
邓后死后,作为南阳邓氏的亲信,张衡本会被亲政的安帝清算,好在安帝对张衡的为人比较了解,知道他不是阿谀亲附的小人,于是让他转任公车司马令,掌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和接待工作,不久又回任太史令。
鉴于时人嘲其“非进取之势”“以为失志”,张衡当年即创作《应间》一文,表达自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的情志与从容淡静的学者本性。
如果长期醉心于权力,张衡又哪来的时间去发明创造呢?
然而不想参合官场的张衡还是被牵扯进了权力斗争。阳嘉二年,顺帝提拔张衡升任侍中,侍中的职责是啥呢?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对朝廷事务提出意见。
这下好了,你不说也得说。恪尽职守的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劝谏顺帝。
咱们是历史系列,张衡其他的优美作品大家可以参考文学类的书籍,这里简要分析下张衡的一篇上疏:
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继体承天,中遭倾覆,龙德泥蟠。今乘云高跻,磐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顺帝经历过废太子之变,详见这篇:实力最悬殊的政变是怎么成功的?
只有那些经历过艰难的人更能理解百姓的苦情,那些经历过危险的人更能洞察事物的真伪。皇帝您能够统筹万事,所做的决策都非常适当。
瞧瞧张衡写的多好,这马屁拍的让上位者舒坦至极。
宜获福祉神祗,受誉黎庶。而阴阳未和,灾眚屡见,神明幽远,冥鉴在兹。福仁祸淫,景响而应,因德降休,乘失致咎,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故恭俭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诌慢,鲜不夷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夫情胜其性,流遁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苟非大贤,不能见得思义,故积恶成衅,罪不可解也。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贵宠之臣,众所属仰,其有愆尤,上下知之。褒美讥恶,有心皆同,故怨讟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祸辟也。顷年雨常不足,思求所失,则《洪范》所得“僭恒阳若”者也。惧群臣奢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征。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君以静唱,臣以动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礼之政也。
这段话意思就是希望顺帝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奢侈和骄傲往往会导致灾难,历史上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窃惧圣思厌倦,制不专已,思不忍割,与众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洪范》曰:“臣有作威作福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天鉴孔明,虽疏不失。灾异示人,前后数矣,而未见所革,以复往悔。自非圣人,不能无过。愿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从上下,事依礼制,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然后神望允塞,灾消不至矣。
如果说前面都是铺垫,下面开始的这段话开始露出张衡真实的意图,尤其是这句:窃惧圣思厌倦,制不专已,思不忍割,与众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
皇帝的权力是不能和别人分享的,这个别人指的是谁呢?
以孙程为首的宦官集团。
顺帝能当上皇帝,宦官功不可没,虽然永建元年,顺帝授意有关官吏弹劾孙程等人干乱朝政,抗命叛逆,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孙程等人免官,全都改封到偏远地区,并让洛阳令敦促监督他们离开(帝乃免程等官,悉徙封远县。因遣十九侯就国,敕洛阳令促期发遗)
但是宦官干政的势头已经不可抵挡。
张衡的用意就是希望顺帝能彻底抑制宦官势力,重用士大夫,如此一来,张衡自然成立宦官的眼中钉。
有一次顺帝找张衡聊天,问张衡最痛恨什么人,当时有一众宦官站在身边,因为害怕张衡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就用眼睛瞪着他。张衡知道宦官势大,只得隐晦的回答了顺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然而宦官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毕竟张衡精通天文,对各种天灾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到时候一个屎盆子扣下来,有的宦官好受的,后面咱们会看到,士大夫们是如何利用天人感应这套理论,将宦官玩的欲仙欲死(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在宦官的集体施压下,张衡不久就被排挤出京,到河间王刘政手下为相。
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做乱(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这招摆明了就是要借河间王之手弄死张衡。
谁料已近花甲之年的张衡一离开京城,就显露其真正本色,到任后严整法纪,大力整治,打击豪强。
他暗中探得奸党名姓,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三年时间就将河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永和四年,张衡衡作《归田赋》表露心意,上书朝廷请求“退休”(并上书乞骸骨,恩准还朝)
翌年,张衡卒于尚书任上,享年六十二岁。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祠千龄,令人敬仰。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还能找出一位同时具备文化素养高、会治理地方、还能捣鼓出一些伟大的发明的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