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帝死后,梁妠按制被尊为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在权力安排上,除了让其兄大将军梁冀录尚书事,为了安抚士大夫集团,梁妠也做了较大让步,她任命赵峻为太傅,李固为太尉,与梁冀共同参与尚书事务,其中李固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外朝事务几乎都交给了他。
同时为了扩大梁家的影响力,梁妠下令扩大太学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
这一决策,也为二十年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还记得这篇咱们介绍的察举改革吗?东汉最被低估的皇帝是谁?他推行的改革为啥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
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之制,郡国所举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在三公那里笔试通过后需要再到端门由尚书机构进行复试面试。
太学生大幅扩招,但是却人为的把当高级官员的年龄限制到了40岁后。
太学学生人数的激增与年龄限制的设定,导致了大量有知识、有想法的年轻人汇聚在首都,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官职。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这种找不到工作的情绪积累最终可能演化成对时政的强烈不满。还记得王莽上台前的形势嘛?太学的扩招、政治的腐败、皇帝的私生活丑闻(董贤宠信),以及连续不断的天灾,被王莽充分利用,最终一一成为其禅让的助推器。
梁妠文化程度极高,六岁通《史记》,十二岁通《诗经》、《论语》,略举大义,出语不凡,按说饱读诗书的她不会不知道前朝的盛衰教训。
那为啥还要扩招呢?
先来看谁有资格进入太学:
一、六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员的孩子可以直接进太学去学习。
二、得到有头有脸的官宦推荐进入洛阳的太学去进行学习。
而这些人往往都来自于关东的豪族,梁家又是哪里人呢?凉州安定人,是关东看不上的关西人士。
梁妠此举就是向广大的关东豪族示好,通过利益的交换来获取关东豪族的支持,反正名额我给你们大幅提高了,至于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你们懂不懂事?(要官不还得找他们梁家?)
梁妠没想到的是,她的扩招政策为未来的党锢之祸埋下了伏笔,给一举覆灭梁家的桓帝挖了一个大坑。
士大夫集团春风得意马蹄疾,这自然让东汉最跋扈的外戚梁冀十分不爽,东汉最惨烈的外戚和士大夫的权力斗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围绕立帝事件,双方展开了第一次斗争。
顺帝死后不到半年,继任的冲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此时,帝位的争夺有两位候选人:年长的清河王刘蒜和年仅7岁的勃海王刘缵。
清河王刘蒜严肃庄重,行为举止规范,而勃海王刘缵尚幼。
对于这两个人选,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
三公九卿普遍支持清河王,李固也向梁冀提出,应选立一位成熟、智慧、有道德的人来处理朝廷政务,他建议梁冀深思国家大计,思考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的先例,并以邓氏和阎氏家族的前车之鉴为戒。
六大家族里,阴家、马家的外戚没有专权,得以平稳着陆,而窦家、邓家虽然出了两位独揽朝政的太后,结局却是相当凄惨。
李固把两个被灭门的家族拿出来,就是在敲打梁家,不要再搞太后专权这套了,快点把权力交出吧。
如果选择清河王刘蒜,一旦新皇开始亲政,梁太后将不得不交出权力,这对梁家的利益甚至安全会构成巨大威胁。面对绝对权力的诱惑,尽管李固用两个家族的例子来警示梁家,梁冀和梁太后还是决定立年幼的勃海王刘缵为帝。
刘缵顺利继位,清河王刘蒜被勒令立即返回封国。
虽然梁妠在选择新皇的决策上颇有争议,但她在管理国事上还是显示出了相当的能力。
此时东汉的实力已经远不如过去,内忧外患重重。
于外,西北的羌人、北方的鲜卑及“日南蛮夷”等边境少数民族乘着东汉政权东荡不安,防备松懈,隔三差五“打草谷”,弄得边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场景。
于内,各级政府官员贪污受贿成风,他们层层剥削,巧立名目,加倍地榨取百姓,整个国家出现了“赋敛烦数,官民困竭”的悲惨场景。
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原一带又出现大面积的“旱灾”,结果原本就被政府官员剥削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更是雪上加霜,成千上万的人饱受灾荒的侵袭。
梁妠勤勉工作,将朝政交由三公等大臣处理,李固提出的建议多数得到了采纳。对于作恶的官员,梁妠毫不犹豫地将他们遣退(太后委政宰辅,李固听言,太后多从之,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疾之)
士大夫集团扳回一局的同时,大将军梁冀却极为不满,他渴望的是绝对的权力,李固却经常与他唱对台戏,一定要打到李固!
当初,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吏,多数不按朝廷惯例。李固当政后,奏准免职的有一百余人。这批被免职的官吏,对李固心怀怨恨,梁冀趁机挑拨他们,于是共同写匿名信诬告李固:太尉李固,假公济私,诽谤君王,理应诛杀。
梁冀于是请求梁太后将奏章下交有关官吏查办,出乎他的意料,梁妠居然没有听从。
梁妠比他哥想的更深,李固的话她一直记在心里,窦氏、邓氏这些前车之鉴让她深知,要想确保梁家的权力长久,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权力的平衡!
就在梁妠小心翼翼保持朝廷政局时,后宫发生了一起大案。
在一次早朝时,年幼的质帝看着梁冀突然脱口而出:这是跋扈将军!(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
李固是忠臣,梁冀是奸臣,能看出这点,小皇帝的确有水平,唯一的问题就是太冲动了,与和帝、顺帝相比,还是稚嫩了点。
梁冀听到后,对质帝深恶痛绝,同时担心皇帝亲政后会对自己下手。
胆大包天的梁冀决定先发制人,他派人毒杀质帝,小皇帝弥留之际脑子还很清楚,派人急速传召太尉李固。李固一进宫,就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此时还能讲话,要求内侍弄点水来。
梁冀也得到宫内消息迅速赶了过来,他阻止内侍给皇帝喝水,小皇帝话还没有说完,就驾崩了。
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嚎啕痛哭,事后要求审讯侍候质帝的御医,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极力将此事搪塞了过去,但对李固的杀意也达到了顶点。
而李固这边,虽然知道此事与梁冀脱不了干系,但苦于没有证据。而眼下最关键的就是阻止梁家暗箱操作,他强忍愤恨,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商议,三公联名给梁冀写信:
天下不幸,仍遭大忧。皇太后圣德当朝,摄统万机,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且永初以来,政事多谬,地震宫庙,彗星竟天,诚是将军用情之日。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皇帝怎么死的这件事情就算了,现在立帝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皇太后和大将军你们要选谁当皇帝也很苦虑,不如来问三公九卿,这也是先代有关废黜和选立皇帝的旧制。
总之要大家一起商量,不要再私下自己决定!
话都讲到这个份上,加上梁冀心虚,只得召集三公、二千石官员和列侯,共同讨论继承帝位的人选。
大臣们一致认为,当立清河王刘蒜(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
梁翼也有自己的人选,平原王刘翼的儿子刘志。梁太后想把她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已经征召刘志来了京都洛阳。
刘志是什么来头呢?
他是汉章帝的曾孙,河间孝王刘开的孙子。顺帝时,刘开上书,希望把蠡吾县分出来给儿子刘翼,得到顺帝批准。刘冀死后,刘志就袭爵位为蠡吾侯。
对比两人的背景,刘蒜有德、年长、血统最尊(章帝的长子系),按说这件事已经板上钉钉了。
面对群臣的压力,梁冀一时无法决断,关键时刻,一个宦官决定了历史走向:中常侍曹腾。
曹操大家很熟悉,曹腾就是他的祖父。曹家过继族子曹嵩(曹操的父亲)为嗣。到了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追尊曹腾皇帝,谥号为高。
起初,宫内的宦官也看好刘蒜,为此派中常侍曹腾拜谒刘蒜,刘蒜为人正直,看不起宦官,就没有礼遇他,宦官们由此得出结论:刘蒜上台对他们会很不利(而中常侍曹腾尝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
曹腾夜里悄悄去见了梁冀: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
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亲自掌握朝廷大权,宾客布满天下,有许多过失和差错,清河王刘蒜贤明严正,如果他当了皇帝,你想逃都没地去了。只有拥立蠡吾侯刘志,才能保你荣华富贵。
这些道理难道梁冀不懂吗?但是由曹腾说出来分量就不一样了,这代表宫里的宦官势力会全力支持你。
曹腾这次下注也是冒了极大风险,赌错了将来势必要被新皇清算,但是曹家崛起似乎势不可挡。后来刘志继位,曹腾因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即便梁家被打倒,桓帝对其依然信任有加,曹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有了宦官的支持,梁冀终于下了决心。
次日,梁冀重新召集三公九卿进行讨论。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强硬表态,谁跟我作对,我就收拾谁。司徒胡广和司空赵戒等人都很畏惧,无奈表态:只听大将军的命令!唯独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依然坚持原来的主张。梁冀下朝后劝说梁太后,必须将太尉李固免职。梁太后虽然欣赏李固,毕竟梁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罢免了李固,同时对官场重新进行洗牌,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和大将军梁冀共同主管尚书事务。
貌似外戚和士大夫依然共掌朝政,然而胡广等人早被梁冀震慑,外朝再无人敢制约梁冀,跋扈将军专权的时代就要来临。
清除了朝廷的反对声后,太后派梁冀持符节,用青盖车迎接蠡吾侯刘志进入南宫。当天,刘志即皇帝位,梁太后仍然临朝听政,桓帝则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傀儡生涯。
因拥立皇帝决策有功,增封梁冀食邑一万三千户,封梁冀的弟弟梁不疑为颍阳侯,胡广为安乐侯,赵戒为厨亭侯,中常侍刘广等人,都封为列侯。
该赏的赏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清算反对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