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压力,欧盟选择了一种看似妥协的策略——“忍耐”。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公开表示,北约有信心挺过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并暗示中国将成为美欧贸易摩擦的最大赢家。
这番表态背后,是欧盟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权衡与无奈。
欧盟的“忍耐”策略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此前,欧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8000亿欧元的国防计划,旨在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这一计划最终未能获得主要成员国的支持,沦为一纸空文。
现实的阻力迫使欧盟放弃了自主防务的雄心,重新回到依赖美国的轨道。
为了安抚特朗普政府,欧盟再次祭出了“中国牌”。
通过炒作中国议题,欧盟试图将特朗普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身上,以换取暂时的喘息之机。
这种策略与四年前特朗普上任时如出一辙,凸显了欧盟在应对美国压力时的被动性。
美国的“保护”并非免费的午餐。
在能源领域,欧盟被迫放弃价格低廉的俄罗斯天然气,转而购买价格高昂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欧洲企业成本飙升,一些工厂甚至被迫关闭。
科技领域,欧盟对美国科技巨头开出巨额罚单,但这些企业却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损失转嫁给了欧洲消费者。
在军备方面,美国也对欧盟施加了压力。
希腊原本计划更新海军护卫舰,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优先购买F-35战斗机,导致海军现代化计划被推迟。
这些例子都表明,欧盟为美国的“保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面对压力,欧盟非但没有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反而将中国当作挡箭牌。
七国集团外长会议上,大部分议题都围绕着中国展开,甚至将非洲饥荒问题也与中国联系起来。
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欧洲自身面临的困境,反而可能损害中欧关系。
卡拉斯等一些欧洲政客,不断强调对华强硬,甚至在欧盟的网络安全法中加入针对中国的条款,这种做法遭到了欧洲电信企业的反对,因为欧洲5G基站的大部分零件都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自损八百的行为,令人费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对美国的妥协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全。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曾遭到美国监听,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誓言建立欧洲自己的军队,但现实是,就连士兵的防弹衣拉链都要从美国进口。
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对欧洲商品加征关税,这将给欧盟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与欧盟的步履维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在稳步推进与欧洲的合作。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池工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贸易往来;就连罗马机场的免税店也接入了支付宝,方便中国游客消费。
这些务实的合作,比政客们的空洞口号更有意义。
讽刺的是,欧盟在讨好特朗普的同时,却在不断失去中国市场。
大众汽车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市场,意大利奢侈品牌的销售额也高度依赖中国消费者。
放弃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世界银行的预测显示,到2028年,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将下降,而中国的占比将上升。
这预示着,未来四年,欧洲可能面临三重打击:产业被美国科技企业控制,军备被美国武器绑定,市场被美国产品挤占。
而中国则可能赢得欧洲的市场,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欧盟的“忍耐”策略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饮鸩止渴?
欧洲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看看欧洲人就是这样让美国人玩的好好呀,
狗当喜欢了,自由了还是条狗
最不信任中国人的是欧洲人!欧洲人可能配合特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