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通往山西太原“彭公馆”的小路上,有一个被所有过路人都避若不及的孱弱身影,一个看上去不过二十岁的年轻人,却一身的破衫褴褛。
无人知这小乞丐,为什么要去向那个常人绝不会轻易靠近的地方,那年是1937年9月,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在此年前的6月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向晋地军阀首领阎锡山提出合作,并委派党内重要成员彭雪枫同志作为代表,与国民党方进行洽淡,而那座“彭公馆”,便是因国共双方合作而诞生的产物。
是一处以“国民党办事处”性质作为伪装的“共军招兵场所”,而那位蹒跚向前的年轻人,也并不是一位因无法承受战争年代压迫而最终爆发,并决心在战场上一了百了的可怜乞丐。
他是一个兵,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后幸存者,是黔东铁血军的最后传承,他叫段苏权。
笑中带泪·万分庆幸万分悲戚
段苏权终于扣响了面前招兵处的大门,走出来的两个卫兵见是一乞丐,也不免皱起了眉头,忙询问其来意,却得不到应有的回答,于是便要赶人。
段苏权见状,也只好将他一路以来,都小心翼翼揣在心头、含在口中的秘密说了出来,“我要见长官,我是黔东独立师的”。
两个年轻士兵面对着这个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乞丐,本就费解嫌弃,如今又说出这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二人便更加坚定了要将乞丐赶走的想法。
而在双方争执中,这座招兵所的负责人闻声赶来,他看着眼前的乞丐,先是皱眉再是瞪大了眼睛,最后猛地挤过两位士兵,紧紧握住了乞丐的双手。
大喊:“是段苏权吗!你还活着!组织都为你们办追悼会了!”
这位激动非常的长官,正是我国开国元勋之一的任弼时同志,而被他认为早已牺牲的段苏权,便是来自于我党贵州地方军,黔东纵队的战士,段苏权。
任弼时满眼热泪地望着眼前的老伙计,彼此相握的手掌,让任弼时感觉到,段苏权的双手依旧很粗糙,满是风霜的脸全然不像是一个二十一岁少年该有的样子。
二人相对无言,但激动和感动都挂在脸上,两人眼中的泪水很快积满眼眶,簌簌滚落,在泪水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黔东独立师与敌军拼杀时的场景,仿佛能看到段苏权这几年间的隐忍和艰辛。
不死不休·黔东独立师血战沙场
黔东独立师作为早年间,贵州地方的共党武装力量,拥有着从建立到崛起再到消亡的极快速进程轨迹。
在贵州黔东地区的革命据点,辐射方圆百余公里的大小地区,积累亲党群众近11万人,黔东力量发展迅速,在整合了当地武装力量之后,最终成型为黔东独立师的最终姿态。
而后在1933年10月时,调配在当地进行党建工作指导的重要核心成员接到返程指令,但此情报却被敌军拦截,贵州系军阀横插一刀,对中央部队的转移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于是,黔东独立师便不得不站出来,为中央部队的转移做出牺牲,要知道,在彼时,即便是同为地方武装力量,但军阀装备的精良程度远不是共产党地方军可以比拟的。
虽说可以通过游击战术以长打短,但在这种,已经定性为掩护转移的战场上,黔东独立师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惨败,甚至是灭绝。
但黔东独立师并没有退缩,段苏权也是在此时被紧急任以政委一职,而授予他职务的指令,便是由任弼时亲自下达的。
党中央部队按约定时间开始转移,但转移刚刚开始时就被敌人盯上了,一撤一追,局势瞬间走向了不好的发展方向,于是黔东独立师便开始发力,直直插入敌军的追击队伍。
天降奇兵,这让军阀首领王家烈乱了方寸,黔东独立师没有一丝保留,将弹药尽数摆上战线,凭着一鼓作气的气势,险些将王家烈的阵线拦腰挣断。
段苏权指挥大部队,独立师师长王光泽则带领小部武装在山林中进行游击骚扰,分散干扰敌军的注意力。
本举棋不定的王家烈,最终还是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真正目标”,率军回身杀向他眼中的“中央部队”,黔东独立师被包围,这也是他们所预想的样子,最终经历近20天的血战,黔东独立师近乎死绝。
赤子之心不曾熄灭·隐忍于十三个春秋
得知大部队成功转移的消息之后,早就陷入劣势的黔东独立师终于可以开始突围,虽然黔东独立师已经可以是说不复存在了,但还是有小部分的战士幸存了下来。
而段苏权便是其中之一,经此一役,贵州的地方力量遭大幅削弱,但尚存的幼芽却并没有停止生长,段苏权也依旧活跃在一线基层。
但可惜,天意终不尽人意,段苏权在一次战斗中受伤,窘境之下段苏权被乡民的搭救,为了不拖累部队,段苏权便隐藏在了当地。
经过伪装的段苏权并没有引起当地国民党军阀势力的重点关注,但后者却也没有完全放心这个,不知从哪突然冒出来的村民“远亲”,想要与重归大部队,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段苏权开始了他的乡民生活,在当地,段苏权苦活累活全都做,杂货劳什也都应承下来,就这样过了整整三年,敌人安插在段苏权周围的那些“眼睛”才开始松懈下来。
终于在1937年的9月,段苏权抓住了机会,对外表名为“彭公馆”的八路军招兵处引起了段苏权的注意,而后便有了段苏权扮作乞丐,长途跋涉赶赴山西,最终与任弼时相见,重回组织怀抱的画面。
结语
在黔东独立师与军阀势力大战后的一年,湘鄂地区党中央组织便将这支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忠勇之师进行了收编,并将其正式冠以独立师部的投降,且直接归党中央军部命令指挥。
那千余名战死沙场的战士们,他们的英魂并未消逝,在那场战斗中存活下来的段苏权、脑海中刻下了他们身影的我们,都是他们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精神的见证者。
当年那支拼至弹尽粮绝的黔东部队,它的荣耀大旗也从未被折断,党中央接过了这支象征着民族血性的荣耀旗帜,如今也依然在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