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清末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乱,终于迎接了新社会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为了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的祖国,顶尖的人才尤为重要,尤其是留学海外,在高科技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年轻人,更受到国家的重视。
当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不仅国内民众一片欢腾,远在全球各地的同胞们,他们也期待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向祖国致以最真诚的祝福。
许多留学国外的科学家们,他们有着报国救国的梦想,年轻时有着伟大的梦想,立志通过自己的能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当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的留学生,有一颗回国效力的心,想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众多想要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中,钱学森就是其中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非常希望能够早日回国。可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被美国人强加阻挠了多年,经历了一波三折,最终回到了祖国。
当钱学森坐船回国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从国内发来了一封电报,内容是让钱学森回国途中千万不要下船 ,路上注意安全,不可大意。这封电报的署名是钱学森之父钱钧夫,当钱学森回国后,询问了电报事宜,可得知父亲并没有发给自己电报。
这封提醒钱学森回国注意安全的电报既然不是钱钧夫所发,那会是谁借着他的名义,向钱学森发出了提醒,对他的安全如此上心呢?直到多年后,这件事的真相才被揭晓,原来那封电报是周总理和他领导的外交部所发。
渴望回国的钱学森
1911年12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家境良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4年,从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次年,进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钱学森成绩优秀,学习有天赋,在美深造几年后,成了一名十分出色的人才。1939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数学、航空博士学位。1949年,钱学森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在业内的威望很高。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带着一腔热血,想要回国效力。1950年7月,钱学森以“探亲”为理由,上了港口走上了回国之路,不料半道上被美国人拦截,先是受到了拘禁,不久又被监视,失去了自由。
当时中美关系并不好,美国人害怕钱学森这样的高端人才回国后,对中国的发展会提供巨大的帮助。因此美国军方想尽各种办法,目的是不让钱学森回国,以免对自己造成威胁。
美国为了阻止像钱学森这样的高端人才回国,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凡是在美国受过像火箭、原子能以及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都不准离开美国。因为他们的才能可能被用来对付美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重点监视和关注的对象,美国人把他看得很重要,曾公开发表了“钱学森到哪里都能顶得上五个师”的言论,因此他也成了被羁留中国留学生中的重点对象。
当主席和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得知钱学森等海外留学生想要回国效力的时候,也做了很多工作,与美方谈判协商。1954年4月,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与美国就两国的侨民和留学生的问题展开了五次接触商谈,最终达成一致。
日内瓦会议中美谈判一年后,双方的谈判升级,双方代表谈话前,周总理特意向谈判代表在协商旅美华人回国时,要向美方提出有关于钱学森回国的问题。
同年,钱学森为了回国,在美国也在想办法。1955年6月,钱学森避开了特务的监视,写好了一封信后,将信夹带在给比利时亲属的信中。这封信最终被寄到了国内,被时任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收到。
陈叔通一看信中钱学森希望国家帮忙,让他能够回国,立即将信交给了周总理。有了这封信,我方代表与美方谈判时,就有证据证明钱学森被美国囚禁的事实。在证据面前,美方最终还是服了软,允许钱学森回国。
当然,为了让钱学森回国,我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周总理的授意下,我方释放了入侵中国领空的11名美国飞行员。当周总理得知钱学森踏上了归途后,内心激动不已,想见一见这位爱国的知识分子。
一封提醒电报
正当钱学森一家乘船即将回国时,他收到了来自国内的一封电报,打开一看,大意内容是:注意安全,途中切勿下船。此前有了多次被非法扣留拘禁经历的钱学森知道,自己此次回国,美方说不定又会搞什么幺蛾子,阻止他回国。
钱学森一直觉得这封提醒他回国注意安全,不要下船的电报是他的父亲发的。因为自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也是希望儿子能够回国效力,受父亲的影响,钱学森回国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钱学森一家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主席亲自设宴款待他。回国后,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聊家常时,聊到了自己回国前收到的一封提醒电报。
钱均夫说自己并没有给儿子发过“注意安全,途中切勿下船”的电报,这让钱学森很困惑,明明他收到了这封暖心的提醒电报,究竟是谁假借其父的名义发的呢?当时钱学森并不知道。
这个秘密直到五十年后,钱学森才找到了答案,原来那封电报是周总理和外交部所发。之所以发报人填的是钱均夫,主要是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让此事的关注度降至最低,以家书的形式来发这封提醒电报,显得低调一些。
回国后,钱学森加入了建设祖国的大军之中,为了能够尽快了解国内的工业情况,他主动要求去实地考察,前往哈尔滨等地,在陈赓等人的陪同下,不辞辛劳,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当钱学森视察完东北的工业基地时,一旁的陈赓问道:“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非常自信地回答: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当然也能搞。
陈赓见钱学森这么有信心,连声说:“好”。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彭德怀约见了钱学森,与他讨论了研制近程导弹的相关问题,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1955年冬天,在陈赓等人的陪同下,钱学森见到了为营救他出了不少力的周总理。一见面,周总理握着钱学森的手说:你是钱学森吧,你在美国的事情我早有所耳闻了。
见到周总理后,钱学森很激动,他十分感谢祖国对他的事情如此上心,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对他的信任与付出。
中国有幸有像钱学森那样的爱国科学家,也有幸有像周总理那样一心为公的领导人。在周总理等人的领导下,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得以顺利回国,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航天、导弹、核武器等尖端领域,使得中国能后来居上,真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