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这两天科技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做AI芯片的寒武纪今年突然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季度营收干到11.74亿,快赶上去年全年成绩,净利润更是达到3.55亿。要知道这家公司前几年还被人说“烧钱不见响”,现在这数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要说这波逆袭的密码,还得从两个关键词说起。第一是人工智能。现在国内搞大模型的团队越来越多,像最近火出圈的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背后用的硬件支撑就是寒武纪的芯片。以前大家总说国产芯片实验室专用,现在真刀真枪用在商业项目里,这个转变可比赚多少钱更重要。
第二个关键词是国产替代。自从老美卡我们脖子,英伟达的高端芯片进不来,国内厂商开始四处找备胎。寒武纪这时候冒出来,就像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替补演员。去年他们云端产品收入暴增12倍,充分说明市场需求有多饥渴。

有意思的是,连股市老江湖章建平都开始重仓押注。这位牛散去年四季度刚进前十大股东,今年一季度又加码,活脱脱上演现实版追加投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这股价确实有底气——既有AI风口,又有国产替代的硬需求,资本市场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但光靠外部环境还不够,寒武纪自己也是真敢砸钱。今年研发投入超过10个亿,占到营收的91%,相当于每赚100块就有91块扔进实验室。这种近乎疯狂的研发投入,在芯片行业倒也不算稀奇。毕竟这行当技术迭代快得吓人,今天的技术领先可能明天就过时。
不过热闹背后也得冷静想想。现在国内做AI芯片的不止寒武纪一家,华为昇腾、壁仞科技这些玩家都不是吃素的。再加上国际巨头虽然暂时被限制,但哪天政策风向变了,竞争压力立马翻倍。更关键的是,现在大模型创业潮能持续多久?如果AI应用落地不及预期,这些芯片厂会不会从香饽饽变库存积压?
说到底,寒武纪这波逆袭既是自身努力,也是时势造英雄。短期看,AI热潮和国产替代双轮驱动,增长势头应该还能维持。但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还得看能不能持续拿出硬核产品。毕竟在芯片这个修罗场,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过硬的技术才是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