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皇帝,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只要是能够展现才能,他都会破格录用,委以重任。李世民能够成就辉煌的功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麾下杰出的人才团队。唐太宗爱才之深和用人的胸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而今天要讲的也是他爱惜的一个将领——尉迟敬德。

年老的尉迟敬德告老还乡的时候,面对李世民的不舍,为何直说自己不走就要谋反了?
事件缘由:自秦王府设立后,李世民就有意大开幕府,网罗各方人才。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在辅佐唐高祖平定诸方割据势力之时,吸纳各方人才入其幕府中,形成了文武兼备的秦王府人才团队。
这些僚佐在秦王扫荡群雄、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为李世民登上皇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对山东豪杰、江南文士均予以拔擢,将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不同文化类型的人才纳入麾下。这些人员成为他扩张政治势力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唐初迅速平定天下及储位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尉迟敬德也是因为李世民爱惜人才,因此才被重用的。说道尉迟敬德跟李世民之间关系,一切的开始还是要提到美良川之战,至此尉迟敬德才归于李世民的部下。
美良川之战:隋朝末年,李渊起义,之后李渊基本平定关中三辅,登基建唐,完善典章律令和各项军政制度,统治日趋稳定,很快兵精粮足,开始展望辽阔中原。正在踌躇满志之间,太原突然传来急报,刘武周进犯太原,势如破竹,眼看就要逼近河东了。
无奈李渊召集将领们,只得商议放弃河东以北,退保关中再说。李世民听闻消息,奋起上书:“太原是我李唐龙兴之地,怎能拱手相让,给我精兵三万,必能克敌,收复失地!”

李渊此时也知道,只有再次派出自己这位最能干的次子前去应对,才可能有所转机,于是点将发兵,亲自送行。
李世民率部出龙门关,趁黄河结冻,急行军渡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县),暂时按兵不动。当时的战局,刘武周已进占太原,派宋金刚和尉迟敬德继续西进。
李世民对形势已作出准确判断,敌军虽然士气正盛,但恰恰是因为进展太过顺利,已成孤军深入。这样远离大本营,补给线过长,粮草迟早将成问题。自己只须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粮尽退兵之时再大举出击,必能一战成功。

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主战场虽然尽在掌握,不料夏县那边,尉迟敬德抽身前去援救,打败了李孝基,并且将他和随军的独孤怀恩、唐俭等人全部生擒,还缴获大批粮草辎重,尉迟敬德真不愧为当世勇将,连李世民都大为惊叹。
如此一来,敌军得粮,唐军气衰,大局已受影响,必须立即予以还击。于是李世民派遣秦叔宝等人前去阻击,大获全胜。
根据史料《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敬德、寻相将还浍州,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据《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可见,秦叔宝在美良川之战中功劳最多,据此看,在美良川之战中,秦叔宝应该是与尉迟敬德进行过骑兵对战,最终击败了尉迟敬德。
在这一场决战之后,尉迟敬德迫不得已投奔大唐。尉迟敬德投奔大唐以后,与秦琼一道成为大唐开国功臣。此后尉迟敬德还参与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帮助了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
玄武门之变:到了武德九年,突厥进犯边郡,皇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领兵北讨,并邀请李世民一起为李元吉送行,其实二人私下合谋想要乘机刺杀李世民。他们暗中递信给尉迟敬德,希望尉迟敬德可以为他们所用。

尉迟敬德郑重的拒绝了二人,并说明李世民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永远不会背叛他。后来尉迟敬德将此事,禀于李世民,李世民很是感动,但又担心尉迟敬德忤逆李建成二人,会遭到报复,劝解尉迟敬德日后可以假意附和他们,不用顾虑自己的感受。
李建成与李元吉不只陷害了尉迟敬德,还先后诬陷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军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的目的是将李世民架空,方便日后的刺杀行动。
尉迟敬德等人意识到李建成二人的目的之后,恳请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想要在李建成二人陷害自己的事实成立之后,再依据法理进行反击。

后来经过尉迟敬德又和侯君集连夜进言,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听取尉迟敬德等人的意见。
李世民、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附近进行埋伏,率先将李建成诛杀,李元吉骑马逃向东面,尉迟敬德和部下一齐开弓将他射下马。李世民骑马追赶,但在追击过程中被缰绳挂到地上不能起来。李元吉上前夺过弓箭即将灭其性命,尉迟敬德一箭又救了李世民一次。
后来李世民成为太子,顺利登基皇位之后,论功行赏时,尉迟敬德被认定为头功,重重封赏。
再后来,李世民深受噩梦困扰,秦琼和尉迟敬德出面协助,自此在民间传说中,两人也成为中华门神。

在史料《三教搜神大全》中这样记载:李世民因为在战场上经历了太多血腥厮杀,导致他在夜里经常睡不着觉,总觉得有鬼魅要来索取自己的性命。
李世民虽然贵为天子,曾经也是刀头舔血的人物,但是哪经得住这冤魂每天晚上去找他闹腾呢?很快李世民就被搞得夜不能寐,非常的恼火。
连日来,太宗皇帝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没有一点精神。实在没有办法了,太宗皇帝就召集群臣商议办法。

有人建议说:“当今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将军乃天神下凡,可令他们把守宫门,谅那龙王阴魂再也不敢来惊扰万岁。”
大将秦琼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
唐太宗听从了秦叔宝的建议。晚上,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身穿戎装,手拿利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门外。

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念及他们彻夜守卫。非常不忍心二位将军如此辛苦,于是吩咐画师,绘二将军真容贴到门上。以画代人,倒也顶事,邪祟自息。民间沿袭,遂成为门神。
后来秦叔宝死后,尉迟敬德就成了常年追随君主身侧,深得君主信任并且有着满身才干的人。自古以来,各帝王家对于朝中重臣,除了爱戴有加,心底也难免有所顾忌。因此年老的尉迟敬德考虑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尉迟敬德告老还乡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时势所逼,不得不走。论起打仗的话,尉迟敬德的确是个行家,但是在官场混,他就不够格了。他性格暴躁,做事冲动,经常在朝中与大臣发生争执。也因此,他在朝中树敌颇多。

在李世民组织的一次宴会中,仅仅因为一位功勋并不高的将领座次排在尉迟敬德的前面,尉迟敬德就非常不满意,借着酒劲的尉迟敬德便毫不顾忌李世民的面子,肆意妄为,甚至将前来劝架的任城王李道宗打的鼻青脸肿。
暴怒离场的李世民在尉迟敬德酒醒后,对他说了一生之中最狠的一句话:“朕直到现在才明白,汉高祖刘邦为何要诛杀功臣,不是他嫉贤妒能,而是功臣们罔顾国法,恣意妄为,我希望你好自为之,不然悔之晚矣。”
作为臣子,尉迟敬德听到李世民的这些话,惊惧和恐慌是不言而喻的。尉迟敬德这才意识到自己在朝堂上已经风光不再。

高明的帝王都善于搞平衡策略,他们善于把握每一种分寸,既不会给的恩过多,也不会无端训斥。多年来,在房玄龄、李靖身上的实践已经让李世民极其善于把控两种分寸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反复的君臣博弈中,尉迟敬德越来越摸不透李世民的心思。在种种压力下,59岁的尉迟敬德终于忍无可忍,强烈要求李世民让自己告老还乡。
李世民心有不舍,回想起当初他二人携手共进的经历。

两人争执不下,尉迟敬德急得直接脱下上衣,指着满身伤痕,这些都是他早年追随李世民打拼天下的痕迹。索性直接向李世民坦明,扑通一下就跪下,“再不走我就要谋反了!”请求李世民让自己告老还乡。
唐太宗看了这满身伤痕也觉得恻然,连忙扶起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对朝廷赤胆忠心,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于心不忍,虽然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赏赐黄金万两,保他晚年无忧。
尉迟敬德离开长安,返回老家山西汾阳田园,过起了退隐生活。他将得到的金银财宝分给儿女和乡亲,自己则与老伴过着简朴平静的生活,并无更多心思去理会朝堂之事。

村民们见到尉迟老将军回来,也十分欢迎。“尉迟将军当年随大唐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啊!”村民们叹服不已。尉迟敬德也终得以善终,享年74岁。
结语:从尉迟敬德臣服到最终退隐等等事迹,都可以看出尉迟敬德天性忠正勇武,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身为百战悍将,当然是李世民最不放心的人。所以他毛遂自荐,自从多年前李世民那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之后,他便把“恭敬”二字刻入自己骨髓,明白张狂的人最终没有好下场,谦逊低调才是王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最后才会善终。

尉迟敬德用他的一生经历,警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居功自傲者往往没有好下场。历史微妙且充满细节,有时一位名臣只因犯下小小过失,便可能导致身败名裂。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才能反映出中华大历史的全貌。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隋唐嘉话》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