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年十二月(266年2月)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即西晋。
西晋这个政权,就跟一个胎位不正、来历不明的孩子一样,从一诞生就备受争议,且艰难成长着。
首先,它的母胎SOLO不正,西晋的江山不是他司马炎,甚至不是他司马炎的祖上打下来的,是他们司马家强行霸占人家老曹家的。这就相当于不孕不育的司马家,强行把人家曹魏的新生婴儿抱了过来,然后干掉人家的亲生父母,硬说这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关键是,这一切还是几乎公开进行的,太自欺欺人了。
其次,它的归属权并不明确。皇位这个孩子是司马家前两代人共同串谋十几年,才从老曹家抢过来的。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所有司马家的夺权骨干都应该有抚养这个孩子的资格和权力。至少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后代都可以,而且按照贡献值来说,司马师的后代要更名正言顺。可司马炎偏偏捷足先登了,他和他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当儿子)关系就势必尴尬起来。
然后,它的监护人序列有明显短板。西晋建国后,第二代接班人司马衷就智商不在线了,明显不具备充当皇权监护人的能力。关键是,司马炎还不得不选择司马衷为接班人,因为守规矩是维稳的前提,你司马炎既然希望大家都守规矩,就必须带头守规矩,按照“立长立嫡”的老规矩,你就得立司马衷为接班人,如果你不这么做,大家就有理由和借口来坏规矩。
最后,它的护理团队有明显裂缝。自古以来,君臣两相宜,各司其职,这是一个政权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是你司马家其实是百官集团(士族集团)的带头大哥,而不是他们真正的老板,他们也有想当老大的心思,只是暂时实力不允许而已。但不管他们实力会不会后来居上,你司马家不得不防他们,博弈局中,瞬息万变,谁也说不清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事。
基于这一脑壳疙瘩的乱局,司马炎一辈子都在搞头脑风暴,他就是一个裱糊匠,到处给他们司马家四处漏风的权力大厦补窟窿。
司马炎一生处心积虑,大抵是用了这么几个招数去缓解他们司马家皇权的压力和威胁:
第一、早早地确定了儿子司马衷和孙子司马遹的接班序列,相当于把权力交接序列做成死局,彻底断了司马攸和其他人的念想。然后寄希望他那个傻儿子能平安过渡,让他那个乖孙子来振兴家业和王纲。
第二、对司马攸和贾充那样的假想敌或者潜在威胁,不断地打压和架空。比如他就让年纪轻轻的司马攸早早地配享太庙,这样就彻底坐实了你司马攸的臣子身份,你以后要想当皇帝,得把先把自己从太庙功臣群中挪出来,相当打脸。对贾充这种位高权重的朝廷大佬,一方面极力拉拢,比如把贾充的女儿贾南风立为了太子妃;一方面又尽量边缘化,用一些虚职供他养老,给待遇但不给权力。
第三、筹划许久,用灭吴之功来夯实自己的权力基础和威望。天大的功劳,有时候确实可以成为异己声音的消音器,司马炎灭吴,本质上是想逼着天下人承认或者接受他和他的子孙后代问鼎天下是实至名归的,大家不能、不该去质疑和挑战他们。
第四、他为了让傻儿子在自己去世后坐稳皇位,狂开历史倒车。首先是把已经尘封上百年的外戚势力释放出来了,其次是无节制地加大了宗室势力的权重,双管齐下,以图拱卫皇权,稀释士族集团的相权。尤其是他广封宗亲,更是直接忽视了汉初“七国之乱”和汉末“州牧之乱”的惨痛教训,让那些镇抚各方的王爷们成为了军政财一把抓的独立小“法人”。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司马炎的所有设计都堪称败笔,但是鉴于这是我们打开了上帝视角才未卜先知的,所以就不过多地批评他了,毕竟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
司马攸最后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贾充这个士族大佬也先司马炎而去了,但是司马炎的问题解决了吗?不可能!因为魏晋一体,这江山和天下在本质上是士族集团共同投资而打下来的,怎么会任由你司马炎一个名义上的董事长为所欲为呢?再者,你们司马家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基因就摆在那里,你们怎么能指望你们司马家的人都是孝子贤孙呢?你选的外人和自己人,就没有一方是靠得住的。
首先是外戚杨氏,人家的欲望早已按捺不住了,在你还没有断气之前,就敢逼着你更改诏命,把你指定给儿子司马衷保驾护航的宗室大佬司马亮给赶下野了。关键是,你不是对宗室护卫队寄予厚望吗?怎么司马亮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就乖乖地任由杨骏等人摆布了?
当然,外戚杨氏这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独揽大权行为,也是自寻死路的昏招。你们弘农杨氏,自从你们的先祖杨修在曹操手里作死之后,在魏晋两朝近百年的时间内都被权力中枢逐渐边缘化了,你真以为你一下子就能坐稳那把最高权力交椅?那些比你们更高明、更有实力、更有身份的宗室、士族大佬会放过你吗?
果不其然,著名欲女贾南风立马出手了。她是贾充的女儿,又是司马衷的皇后,她是属于士族和宗亲两头都讨好的代言人,对付你们孤立无援的杨家简直就是信手拈来、事半功倍。在贾南风的鼓动和策划下,年轻气盛的楚王司马玮进京当了她的枪手,一枪崩掉了外戚杨氏集团。
之后,贾南风选择让大家都体面地休息一会,安抚好宗室和士族的势力代表,让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共同执政,自己从相互妥协之中也拿到了一些培植亲信势力的指标。
等大家的神经都适度放松的时候,贾南风又利用年轻派司马玮和老成派司马亮、卫瓘之间的矛盾,矫诏让司马玮发动政变干掉了司马亮和卫瓘,随后甩锅给冲动鲁莽的司马玮,一箭双雕,把西晋大权全部拽到了自己手里。
有一说一,不管贾南风这个女人如何欲壑难填、心狠手辣,西晋在司马炎之后,的的确确是在她手里度过了最为幸福、平稳的十年,历史上“太康之治”有贾南风很大功劳。
但是,岁月不可能永远静好的,司马家的权力根基实在是太差了,贾南风在与太子司马遹尝试和平共处十年之后,终因双方都是不愿意妥协的硬角色,最终擦枪走火,又引发现任掌权者和下任接班人之间的惨烈斗争。结果,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先废后杀。
司马遹之死,其实是司马家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毕竟,司马遹是法定接班人,他在,就是一条底线,谁都不敢轻易突破这条底线。他不在了,相当于司马家其他人几乎全部可以进入自由活动的时间了,至少司马炎和司马攸的子孙是有资格进行自由竞选的吧。像司马伦以司马懿的儿子身份去角逐最高权力虽然有点牵强,但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
好吧,既然人人都有机会,那就大家拼个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吧。
赵王司马伦打着给太子司马遹复仇的名义,出其不意地端掉了贾南风一党。
但是,这货心里没点逼数,直接把欲望直接写在脸上,搞得新任接班人皇太弟淮南王司马允一心想弄死他。
司马伦要死不死,还没事就去找司马允的茬,比如逼人家杀掉自己的马仔等等,最后逼得司马允先下手为强,带着700淮南武林高手,围着他家就是一顿猛打,差点就把司马伦打得见阎王了。最后是他在宫中儿子司马虔以富贵相许,拉来了司马督护伏胤及四百名骑兵,矫诏骗杀了司马允,才救了司马伦一条老命。
受了这么一惊,司马伦的欲望和野心便决定要产子了,他要自己当皇帝了。他废黜了司马衷的皇帝之位,自己坐上龙椅,还以叔爷爷的身份尊称司马衷为太上皇,实在是臭不要脸。
丑态百出的司马伦自然会遭人鄙视和攻击的。率先出手的便是,齐王司马冏。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当年他爹的遭遇,他就一直忿忿不平,现在你司马伦一个跟皇位没啥关系的糟老头子居然称帝了,我必须要收拾你。我要拿回我爹该拿到的一切。
司马冏传檄天下,广发英雄帖,最终邀来了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后来的长沙王)、河间王司马颙等一众帮手,共同进攻坐镇朝廷的司马伦。由于司马颙一直在骑墙观望,司马乂本身没啥实力(受哥哥司马玮的牵连,被打压了),所以这一轮的司马家互杀,其实是司马颖率冀州兵团和司马冏率豫州兵团联手进攻司马伦的中央军。
这次对决,最终证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两个打赢了一个,但是双方火拼之下,晋军内耗掉上十万。
同时,也请大家记住,这次三王会战其实才是西晋自掘坟墓的真正起点。因为之前的各种窝里斗,都是高层的小规模械斗,死不了多少人,根本不会伤到西晋的国本。但这次内讧不一样了,中央军和地方军直接火拼,死伤十几万,西晋的军队、国防力量开始决堤了。你西晋的兵力有几个十万正规军?你西晋的国力又能征集、训练出几个十万正规军?要知道,当年司马炎灭吴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满打满算也就征集了20余万兵力。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啦。
司马伦倒台后,司马冏和司马颖(他想以退为进)两大巨头经过默契的妥协与迁就之后,主政权交到了司马冏手里。但司马冏这货也是不堪大用,得志就飘,不好好上班,生活奢华,修建大别墅这些不说,主要是不知道团结人,搞得一个禁军小干部李含跑到司马颙那里去扇阴风点鬼火了。
司马颙因为当时没有第一时间跟上司马冏的政变节奏,担心司马冏最后翻老账,所以也巴不得推翻司马冏。两人一拍即合之下,便酝酿出了一个阴谋:他们广而告之,要和身在洛阳的司马乂里应外合干掉司马冏,逼着司马冏杀掉司马乂之后,再打着给司马乂报仇的名义,灭掉司马冏。
司马冏果然上当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司马乂却爆发出了洪荒之力,凭借有限的力量完成了对司马冏堪称史诗级的反杀。
这下,司马颙就尴尬了,精挑细选的炮灰居然成了自己的新任老板了,这该如何是好?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事情做绝。于是,便联络上司马颖,再次合力攻打京都洛阳。
这次三王会战,司马乂自然是吃亏的,以一敌二且不说,另外他手里的势力几乎全部是刚刚接手司马冏的,还没来得及消化。但这都不是事,实力不够,能力来凑,司马乂化身为司马家的能力担当,一度打得司马颖和司马颙手下大将张方寸步难前。
可打仗终究是打消耗,打供给,打后勤,洛阳粮尽,英明神武的司马乂被司马家最可怕的潜伏者东海王司马越给背后捅刀了,最后被悍匪张方活活烧死。
这次三王会战,原中央军、豫州军团被彻底打没,冀州兵团再次被干掉六七万,关中兵团死伤不详,但应该也捞到什么好。
司马乂死了之后,司马颖终于当上了摄政王。但是这家伙脑袋短路,居然不愿坐镇朝廷,而是要回冀州去遥控指挥,把朝廷交给了刚刚向自己示好的司马越。结果司马越半年之后,就策反了司马颖留在洛阳的5万兵力,带着皇帝司马衷亲征司马颖了。
司马颖最后虽然是打赢了,但实际上是左手打赢了右手,作战双方都是他的兵。滑稽!
赶跑了司马越,但已经元气大伤的司马颖还不愿意消停。他因为幽州大佬王浚一直没有出兵支援他搞内斗,而想弄死人家,结果这事东窗事发了。王浚和并州刺史司马腾率两万汉胡骑兵,直接把司马颖打成率丧家之犬,至此,冀州兵团也被团灭了。司马颖还因此放走了大魔王之一匈奴人刘渊。
“八王之乱”斗来斗去,最后却变成了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司马颙和四弟司马馗的孙子司马越单挑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但大家永远可以对司马家的狗血剧保持期待,即便只剩下两人了,还没到全剧终的时候。
司马颙控制了皇帝司马衷之后,想在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积极向司马越示好,可司马越根本不买账。别看我司马越没啥股本,但是我可以到处融资呀。我还有兄弟司马虓、司马腾、司马模,我岂会怕你司马颙,你司马颙就一个兄弟司马楙,还就呆在我家门口。
在司马越宣布与司马颙势不两立之后,司马楙交出了徐州地盘和兵权,到豫州去养老去了。然后,司马越融资青徐、豫州、冀州、并州、洛阳、荆州等地的小股势力,跟司马颙正式开干了。结果,又丢人现眼了,连关中的门户都靠近不了。
但是,司马越有幽州王浚及他背后的乌桓骑兵相助,最终还是先扫荡了中原,再血洗了关中。关中兵团因此也被团灭了。
八王之乱结束时,相当于原来西晋的中央军、豫州军、冀州军、关中军四大主力军被团灭。幽州军、青徐军、沔北军(后被荆州军吞并)和荆州军相继参战,并且荆州还遭受过重大民变,军区首长都被干没过。算上中央军,西晋的九大军区,实力没怎么受损的其实只有一直太彪悍的幽州军和一直置身事外的扬州军。
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其实基本上把西晋的军事根基给打崩了。北国风光,那是千里无兵呀!
再加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十六年的急剧内耗,北地的经济生态也被破坏得干干净净,兵荒马乱的,谁能安心下来种粮?又有谁允许老百姓安心种粮?或者还有多少青壮劳动力种粮?
国防无人、朝廷无威、百姓无本,这样的西晋焉能救得活?
果不其然,王弥山东闹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最后席卷整个中原。乌桓、鲜卑等胡人铁骑在中原大地欲求欲取、来去自如;石勒在冀州整合邬堡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心想事成;匈奴人出走并州、反攻中原指哪打哪、肆无忌惮……因为你西晋没兵呀,也没有那股子精气神呀。
跟打篮球一样,你这支球队进攻乏力,防守万人捅,怎么去赢球?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西晋朝廷的高层还在内斗,比如司马越和苟晞、比如司马越和皇帝司马炽;还在务虚扯淡,比如著名的扯淡大师王衍。
最为可怕的是,你的民生基础被几乎连根拔起了。大量的老百姓被折腾成了流民,这帮人几乎都被王弥裹挟成了乱匪;少数还能艰难挺立的大家族成立邬堡自保,却又几乎成为了石勒的奶源,而你司马越和西晋朝廷却只能坐吃山空,在洛阳城里等死,即便洛阳城深墙高,尚有几万勇士,那又能怎么样呢?打不死你,饿得死你不?
总而言之,西晋看似死于“五胡乱华”,实则死于“八王之乱”。若再要究其根源,那就是司马家这帮混蛋太败坏人品,遭报应。
虽说历史上的短命王朝,前有秦王朝,后有隋王朝,搁那兜底。但人家两个王朝跟你们司马家的西晋还真不一样,人家是秦汉、隋唐不分家,相当于两套班子完成了一个使命,而且无论是秦还是隋,它们都是亡在过于急切地想正向跨越,不像你们西晋,自始至终都是在毁灭式倒退。
西晋,即便算上司马炽被俘之后名存实亡的那6年,也才撑过了51年。曹魏给他们留下多好的底子呀,真是暴殄天物,纯纯浪费了。
所以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一定要从西晋的败亡史中去学会痛定思痛。
有时候,人的欲望太满,必然不会快乐,难以圆满。因为你得到的一切,都会悄然增加的守护成本,得与失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你得到了就不想失去,不想失去就要尽力去呵护……可是,当你得到的东西超越了你的守护能力呢?
当今的社会很浮躁,放大一个人的欲望有无数种方式可以在分分钟内实现,但是,为欲望买单的机会和资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咱们千万不能像司马家族那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害人害己之后被钉在耻辱柱上,世代受人唾骂。
杨绛先生曾说:“一个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俗,而是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背后有初心,坚守良知和道义,有所为,有所不为。”
由是观之,司马家的人是由来已久的不干净。而作为后世人,再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能惊觉自己应该尽力而为去做一个相对干净的人,这或许就是这段充满苦难和血泪的历史所能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