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上,好多重大事件的出现,常常是因为某个关键人物的一个不大的决定。一个细微的选择,一个字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上万人的人生走向。太监张居翰便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位。
在后唐灭前蜀的那场战争里,张居翰竟敢私自改动圣旨中的一个字,就这么一个字,让上千名前蜀官员得以保住性命。一个字的改动,一位太监的充满爱心的行为,使他在历史上赢得了“仁义之士”的好名声。
咱这儿要以张居翰擅改圣旨这事儿当作个开头,把这段历史故事的前前后后都给讲清楚,再好好琢磨琢磨张居翰这人的性子和心里头咋想的。这文章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后唐把前蜀给灭了的那个背景情况、王衍投降和李存勖做的决定、张居翰改字救人的那些细枝末节,还有对张居翰性格特点的剖析。盼着通过张居翰的这个事儿,能让各位看官更透彻地明白义举到底有啥意义,也好好寻思寻思一个人的好心好意到底能带来多大的作用。
【一、背景:后唐意图统一天下,前蜀成为第一个目标】
公元907年,唐朝在那天下大乱的烽火中彻底覆灭。接过中原王朝这把火炬的,乃是源自燕云十六州的后梁政权。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本是一介平民出身的军阀,他凭借武力夺得了中原的江山,创立了汉人王朝。
然而,这好光景没能持续太久。在 920 年,又有一股割据力量冒了出来,这股势力的头儿是山西藩镇的李存勖。李存勖是唐朝李姓皇室的宗亲,打年轻的时候,就凭着勇猛善打仗出了名。他手底下的兵马相当厉害,没多久就在北方占据了优势。到了 923 年,李存勖总算把后梁的都城开封给攻了下来,创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后唐。
当下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的藩镇相互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李存勖心里装着实现大一统的念想,他打定主意要铲除其他的割据势力,让统一的唐朝得以重现。在李存勖的眼中,首先要拿下的就是位于西南边边角角的前蜀政权。
在巴蜀之地,有个前蜀政权,它的开国皇帝是王建,这人原本是唐末的四川节度使。到了908年,王建趁着时局混乱,登基称帝,把国号定为“蜀”。王建过世后,他的儿子王衍继承皇位,成为前蜀的第二任君主。
和当时的其他军阀政权相比,前蜀算得上是最为孱弱的了。皇帝王衍整日荒淫无度、昏聩无能,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了酒色财气之中。他对朝政不管不顾,致使军队军备松弛,前蜀的国力也因此日渐衰微。也正因如此,李存勖觉得前蜀肯定会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目标。
924 年的冬天,李存勖亲自带领着十万大军,倾尽全国之力,打算把前蜀给灭了。前蜀那地界儿,老百姓心都散了,压根儿就没能力抵挡后唐的进攻。李存勖那是一路猛冲,没遇到啥阻碍,很快就把前蜀外边的重要城镇给占了。等到 925 年春天的时候,后唐的军队都快到成都城跟前了,前蜀的灭亡之日眼瞅着就要到了。
【二、王衍投降后又遭杀戮,李存勖心生警惕】
眼瞅着大军逼近,王衍这才察觉到前蜀的危险状况。他赶忙命令手下的大将王宗弼去抵挡后唐的军队。然而,王宗弼心里明白,前蜀的军队实在太弱,压根就斗不过后唐。所以,他决定投降,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小命。
王宗弼率领军队回到成都后,当下就把王衍给软禁了起来,还逼迫他书写投降书。王衍明白局势已然无法挽回,只得听从吩咐写下了投降诏书,并派人骑快马给后唐军营送去。
李存勖在收到前蜀的投降书后,那是高兴得不行。他很是大度地颁下一道圣旨,表明会赦免王衍的罪责,还让王衍领着文武百官到洛阳来拜见自己,并且承诺会给王衍赏赐土地,好让王衍能舒舒服服地度过晚年。
王衍一听说后唐皇帝不会要了自己的命,那心里头可乐开了花,赶忙领着一家老小和一帮大臣,打算往洛阳去。这一群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走了好些天,总算到了洛阳城跟前。可他们哪知道,后唐皇帝李存勖早就变卦了。
一开始,李存勖决定准许王衍进洛阳,这其实是他的政治盘算。他想要通过一个正规的受降仪式,来宣告前蜀的覆灭。并且,在表面上对王衍宽宏大量予以赦免,还能给自己挣个好名声。然而,后来李存勖的谋士们给他提了个醒,让前蜀的势力留在洛阳是有风险的,要是日后后唐有个什么变故,王衍说不定就会借机造反,把前蜀的地盘给夺回去。
李存勖仔细琢磨了一番后,认为大臣的劝诫甚是在理。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当即转变想法,狠下心来下达了一道残酷的命令:将王衍以及他的文武官员全部处死,一个都不许放过!
【三、张居翰私改圣旨,用文字游戏救下千人性命】
这道残忍的命令落到了宦官张居翰身上。张居翰本是后梁宫里的太监,之后投靠了李存勖,还受到了重用。他头脑灵活,办事得力,深得李存勖的信赖与喜爱。而这一回,对王衍一行人实施处决的这一血腥差事,也被安排给了张居翰。
张居翰瞧着这道命令,满心都是震惊与痛苦。他明白李存勖的想法,可这命令的残酷程度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那些前蜀的文武官员没啥大罪过,不过是遵照皇帝把国家交出的指令行事罢了。要是真将他们全都给杀了,那也太没人性了。
张居翰在宫廷中度过了数十载,对功名利禄早已看淡。他这人呐,心地善良,喜欢行好事,见不得弱者受苦,总乐意帮衬别人。当面对这道纷繁复杂的命令时,张居翰毫不迟疑地决定要保住无辜百姓的性命。
张居翰凭借自身精通文字这一长处,在传达皇帝旨意的时候,把“处死王衍一行人”变为了“处死王衍一家人”。就这么一个“行”字的改动,便避免了对百姓的屠戮。
依据张居翰所传达的指令,前蜀的文武官员们,除了王衍及其家人被问斩外,其余全部获得释放。这些得以活命的百姓纷纷逃离,在别的地方开启了普通的日子。他们对张居翰的仁义善举满怀感激之情,把张居翰当作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后来,张居翰把王衍一家的脑袋交给了李存勖,李存勖对其他人的去向压根没追问,这场杀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过了好些年,前蜀的那些老臣们把实际情况给讲了出来,大伙这才明白,多亏了张居翰的机灵劲儿和那份善心,才让好多人保住了性命。
【四、太监张居翰,仁义之举成为千古佳话】
张居翰大胆改动皇命,并非是对李存勖不够忠心,实是他心怀对百姓的怜悯与慈爱。他甘愿去犯那堪称天下第一的死罪——假传圣旨,只为能给无辜之人谋得一线生机。
这般宁愿替人承受罪责的英勇无畏精神,使得后人对张居翰极为尊崇和敬仰。北宋的理学家欧阳修更是把张居翰当作孔孟时期“仁人”的楷模,赞誉他“面对死亡毫不退缩,其义气着实磅礴”。
张居翰能够成为太监中的一个特别存在,甚至能与儒家圣贤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张居翰自幼便被送入宫廷做太监,他清楚生命的宝贵,也亲身经历过战乱的动荡不安,所以尤其能够体谅百姓的艰难困苦。
另外,张居翰读书虽不算多,然而他头脑聪慧且勤奋好学,嘴巴还特别能说,由此获得了李存勖的信任。要是没被皇帝器重,他也不太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相互融合,让张居翰拥有了一颗仁义之心。
张居翰擅改圣旨的仁义之举,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让人们明白,就算是身处艰难处境的平凡人,也能够展现出正义的力量。他的这一善举表明,一个时代的改变甚至拯救,常常源自普通人的善心与行动。
【结语】
张居翰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则小小的趣闻,然而其价值却始终熠熠生辉。在当下这个凡事都精打细算的时代,不少人常常最先考虑的是如何让个人利益达到最大化,而像张居翰那般的大仁大义则较为少见。我们应当鼓舞涌现出更多如张居翰一样的人,以人性的美好去影响他人,从而缔造出更多的非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