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往往只需要听对两三个人的主意就行了

耐读历史 2024-11-17 21:36:36

七国之乱刚刚兴起的时候,汉景帝十分紧张,认为吴王刘濞他们肯定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召见袁盎问:

刘濞在吴地经营了42年,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引诱天下的豪杰。如今62岁了,白头举事。其计不百全,怎么会起兵发难呢?

袁盎说,吴王所引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是那些“亡命铸钱”的奸人,所以才会起哄造反,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人才。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袁盎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有。

《史记·吴王濞列传》主要说的就是刘濞因为未用到真正的人才而造反失败的事。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我们先看一下,周亚夫击败吴楚联军的主要策略:

1.用梁王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吸引住吴楚联军的主力。

2.进军至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并用轻兵南下,夺取泗水的入淮口,断绝叛军粮道。最后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大败又急又饿的叛军。

这样气势汹汹的七国之乱仅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扑灭了。

决胜的关键是什么呢?

断绝叛军粮道。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那么刘濞就没有什么办法规避周亚夫的这种摆布吗?

有。

实际上有三个人的策略,都可能让刘濞改写命运。

1.田禄伯的沿江、淮入武关之策。

刘濞刚发兵的时候,大将军田禄伯告诉他说:“大军集结为一路西进,不出奇兵,难以致胜。我愿率五万人马另沿长江、淮水而上,收聚淮南、长沙的军队,攻入武关,和大王您会师。”

但刘濞的太子说:“造反的军队是难以委托他人的,不可控。”

于是刘濞就没有听从田禄伯的建议,最后30万大军都溃于梁地。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2.桓将军的轻兵直进洛阳和敖仓计划。

吴国的另一位年轻将领桓将军对刘濞说:

“吴国大多是步兵,适宜在险要的地区作战。汉军多是战车骑兵,适宜在平地作战。我们可以对途经的城邑不必攻下,径直放弃离开,迅速西进占领洛阳的兵器库,吃敖仓的粮食,依靠山河的险要来命令诸侯,即使不能入关,天下大局实际上也就确定了。

“假如我们行进迟缓,滞留攻城,汉军的战车骑兵一到,冲入梁国楚国的郊野,事情就失败了。”

刘濞征询老将军们的意见,他们都说这是年轻人出风头的计策,于是刘濞也没有采纳。

实践证明,桓将军的计策正好克周亚夫的计策。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3.周丘的下邳、城阳新战线。

周丘是下邳(今江苏睢宁)人,因为喜欢喝酒,行为不好,被刘濞鄙视。造反之后,他也没有封周丘什么官职。

周丘就去拜见他说:“我因为无能,不能在军队中任职。我不要求率领军队,您给我一个符节,我就一定能报答您。”

刘濞就给了他一个符节。

周丘拿着符节,连夜驱驰回到下邳。在客舍里,用符节召唤并杀死了下邳令。随后又策反了下邳的富豪官吏,一夜之间就得到了三万人。打到城阳(今山东莒县)的时候,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

后来听说刘濞战败,就率兵返回下邳,但因后背毒疮发作死于途中。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这三个人都是刘濞手边的人,他都没有用好,更不用提洛阳城里的剧孟了——

周亚夫到了洛阳城里,看到剧孟都没有被刘濞收买,就大喜。因为剧孟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抵一个侯国。得剧孟,可能就得到整个洛阳城了。

看来,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只需要看他团结和使用的人就行了!核心人物或许不需要太多,两三个就行。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