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有57位,为何1955年只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

虞翻聊过去 2024-09-04 03:11:18

大家都知道,开国上将有57位,他们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你可知道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并授衔时,只授予了55位将领上将军衔,他们是:

正兵团级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副兵团级19名: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准兵团级1名:贺炳炎。

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阎红彦。

原来,除去上述的这55为上将外,后来又分别在1956年和1958年分别授予王建安、李聚奎上将军衔,共计57位。那么,这两人为何后来才获授上将军衔呢?且看在下慢慢道来。

王建安是湖北红安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参加了创建鄂豫边苏区的斗争。1949年2月解放军全军整编,以原山东兵团机关为基础组成第7兵团领导机关,下辖辖第21、第22、第23、第35军,共13.3万余人;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可见解放前,王建安就是妥妥的正兵团级高级将领。

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接替宋时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因为多次身受重伤,在朝鲜恶劣的环境下,再次病倒,不得已只好在1954年春回国休养。1955年授衔时,王建安正好在离职休养,并没有在军队担任任何实职,所以才没有参加授衔。1956年身体好转的王建安复出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此时军队已经全面实行军衔制,故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网上最流行的说法是,王建安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顶撞陈老总,激动之下竟然拍桌子拂袖而去,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耳中,所以在授衔时主席将王建安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并补注建议授中将衔,因为争议比较大,最后他的军衔被暂时搁置,第2年才以单独补授的形式评为上将。这个就当故事听听算了,千万不可当真。

不过,王建安正直、无私,脾气不好则大概是真的,这势必影响团结同志,作为高级领导,绝对是一个大的缺陷。建国之后王建安的职务一直没有大的提升,只在在沈阳、济南、福州三大军区担任过军区副司令员,在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里面,这种经历算是独一份,非常罕见,似乎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叶帅曾对王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相对于王建安,李聚奎的军衔则没有这么多“故事”。1928年他追随彭老总参加平江起义,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早期,李聚奎还是很能打的。1933年8月1日,他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这可是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获得者寥寥无几,它只授予“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可见他的军事才能。

长征时李聚奎任红1师师长,一路斩关夺隘,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要知道“红一师”是毛主席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藤田整编)亲手创建,并从井冈山上走出来的英雄部队,是主力中的主力。

1935年5月,在李聚奎的指挥下,红1师1团冒雨抢占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由17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勇往直前,为红军主力部队北上开辟一条通道,在长征史上,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看看红1师下面的几个团级主官,就知道它是多么牛的存在:1团团长杨得志,2团政委邓华、3团团长黄永胜。在总结长征历程时,周总理盛赞: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对于盛誉,杨得志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瞧这话说的多有水平,难怪人家能做总长!

1955年7月,我石油工业部成立,李聚奎担任部长,退出军队,遗憾的与授衔失之交臂。1958年2月,他重回军队工作,担任总后勤部政委,被授予上将军衔。作为一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他从不居功骄傲,一生襟怀坦白,豁达大度,光明磊落,节操高尚,在开国将军中,有“将圣”之称。

0 阅读:44

虞翻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