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秋的清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里,55岁的张明强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内心充满懊悔。作为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过去总是忙于工作,忽视了身体发出的种种警报。直到三个月前,一次剧烈的腹痛让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医院就医。
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肠癌晚期,多处转移。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川西汉子,此刻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主治医师李教授告诉他,假如能够及早发现,这场疾病完全可以避免。
回想过去五年,张明强经常觉得腹部不适,排便习惯也逐渐改变,有时便血,他都归咎于工作压力大,只是买些药店的成药应付。每天工地、办公室两点一线,饮食不规律,常常点外卖,爱吃烧烤、火锅等重口味食物。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40-60岁人群占比逐年升高。中国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指出,早期筛查能将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
李教授在查房时向病房里的病友们分享了预防肠癌的关键要点。住在隔壁床的刘师傅是位退休厨师,他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打算回去告诉自己的厨师朋友们。
饮食习惯改变是预防肠癌的重要一环。《中国肿瘤》杂志刊登的研究表明,高纤维、低脂肪、多蔬果的饮食方式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达40%。红肉摄入每周不宜超过500克,烧烤、腌制食品更要适可而止。
运动不足是另一个潜在威胁。张明强想起自己推掉了小区舞蹈队三次邀请,放弃了每周打太极的机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指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肠癌发病风险可降低35%。
在病房对面,47岁的快递员周大哥正在接受化疗。他告诉张明强,自己曾经有过便血症状,拖延了半年才去检查。《中国临床肿瘤学》期刊强调,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须及时就医。
张明强的病床旁边,摆放着一本《肠癌筛查指南》。上面清晰地写着: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查,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他记得去年体检时,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自己觉得麻烦就推掉了。
病房里住着一位58岁的花店老板娘,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两年前因定期体检发现早期肠癌,手术后恢复良好。现在她每天坚持喝菊花茶,少油少盐,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健步走活动。
医院走廊的布告栏上贴着一份来自《中华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维生素D缺乏与肠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适度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类,都有助于预防。
张明强的妻子是位幼儿园老师,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给丈夫带来新鲜熬制的汤品。这些天,她在护士站看到一份《肿瘤防治研究》期刊,上面提到了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病房里的电视正播放着一档健康节目,专家正在讲解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慢性结肠炎患者风险较高。张明强想起自己的啤酒肚,曾经是街坊邻居羡慕的"富态"标志。
李教授在查房时特别提到,《中国癌症杂志》最新研究显示,规律作息、管理压力对预防肠癌同样重要。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患病风险。
病房里一位退休银行职员也在接受治疗,她分享说自己以前总觉得健康体检是浪费钱,直到生病才明白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中国卫生资源》期刊数据显示,肠癌早期治疗费用仅为晚期的三分之一。
张明强的儿子在医院的图书角找到一本《肠道健康指南》,书中提到了一些日常预防措施: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戒烟限酒、保持便秘、规律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住院部大厅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统计图:我国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早期可达90%以上,中期约70%,晚期仅20%左右。这些数字深深刺痛了张明强的心。
如今,躺在病床上的张明强经常回想过去的生活方式,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健康远比工作重要,预防胜过治疗。生命诚可贵,及时预防,未雨绸缪,方能无悔今生。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都天天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