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凌晨三点,城市笼罩在静谧中。56岁的中年女性张美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肚子一阵阵绞痛让她难以入眠。她习惯性地揉了揉肚子,暗自思忖:"八成又是消化不良,吃点健胃消食片应该就好了。"
这样的疼痛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天,张美华每天依旧坚持去市中心经营着自己的花店。她总认为这不过是普通的胃病,直到第四天早上,剧烈的疼痛让她再也无法忍受,整个人蜷缩在床上。张美华的丈夫李明赶紧拨打了120。
急诊室里,医生王建国仔细询问病史,立即安排了腹部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张美华已经出现肠梗阻症状,需要立即住院治疗。这个诊断让张美华震惊不已。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我国,肠梗阻占急腹症住院患者的15%-20%,死亡率高达2%-8%。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忽视早期症状,延误治疗时机。
回想起来,张美华记得自己曾经做过阑尾炎手术,医生解释:腹部手术史会增加肠梗阻发生的风险。体内形成的粘连组织可能导致肠道受阻,引发梗阻。
住院部的李主任介绍,肠梗阻早期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普通消化不良:腹部隐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异常。很多患者习惯性地自行服用止痛药或健胃消食片,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医院,张美华遇到了同病房的小王,一位35岁的健身教练。小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曾经以为剧烈运动后的腹痛只是运动损伤,硬扛了两天才就医,结果发现是肠扭转。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张教授指出:肠梗阻患者通常会出现典型的"三字经"表现:痛(腹痛)、吐(恶心呕吐)、胀(腹胀)。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刊登的统计数据表明:超过40%的肠梗阻患者存在延误就医现象,主要原因包括症状识别不足、过度依赖自我诊断。
医护人员强调,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性腹痛超过6小时、反复呕吐、腹部明显胀大、大便性状改变或停止排便排气。
经过一周的治疗,张美华康复出院。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持续性腹痛绝非小事。
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教授建议:中老年人应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腹部手术史、慢性便秘、腹部肿瘤等都是肠梗阻的高危因素。
张美华出院后,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花店的老顾客们。她特别提醒年过五旬的美发店老板娘陈姐:"别像我一样侥幸心理,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
上海某三甲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王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约65%的肠梗阻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及时发现至关重要。
预防胜于治疗。专家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预防肠道疾病。
家住城郊的退休银行职员赵阿姨看到张美华的分享后感慨:"以前我也是有点不舒服就自己吃药,现在知道这样太危险了。"
《中华医学杂志》近期研究指出:肠梗阻早期识别与干预可显著降低手术率,提高治愈率。医疗专家呼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水平。
张美华恢复上班后,在花店门口贴了一张温馨提示:"腹痛莫轻视,及时找医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唤起更多人对腹痛问题的重视。
生命可贵,健康至上。面对持续腹痛,请放下侥幸心理,放下自我诊断,选择科学就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张美华现在每月都会进行一次体检,她说:"经历过这次教训,我明白了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绝不能忽视。"通过这个真实案例,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提高对腹痛的警惕性,学会正确应对。
《中国急诊医学》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急诊科收治的肠梗阻患者中,超过50%的病例本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手术治疗。这个数字正在提醒我们:重视每一次腹痛背后的警示。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