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骁勇善战,在靖难战争中战绩令朱棣和燕军恐惧,被俘后燕军欢呼

史海撷英 2025-01-02 15:28:01

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初九日,在一万马军、四万步军的扈从之下,当朝皇帝朱棣的车驾抵达河间府,距离北京城不过数日的距离。自建文三年(1401年)年底率军千里南下之后,这是朱棣第一次能够风风光光地衣锦还乡。

三天后,皇帝收到一条讣报:北京行后军都督府佥事平安因病去世。按照明代官方史书《太宗实录》的说法,朱棣对平安的态度是“委任无间”,似乎非常的君臣相得。然而从双方在靖难战争期间结下的梁子来看,此事应该另有隐情。那么这位平都督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在靖难战争中又给朱棣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

明太祖养子

平安小名保儿,滁州人,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平定是最早一批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元老,算得上是从龙之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掌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由淮安入沂州(今山东临沂),发起了对大元王朝的灭国之战。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已经登基称帝的朱元璋下旨设立济宁卫,老兄弟平定出任指挥佥事。当年七月,朱元璋给大将军徐达发敕书,让他调集益都(今山东青州)、徐州、济宁等处的明军精锐,准备直捣元大都(今北京)。

平安

当年八月初二日,徐达命将士填壕登城,从齐化门(今朝阳门)杀入大都城。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数百年来无数汉人英豪的心愿。就在这一战中,平定为国捐躯,堪称汉人英雄。战报传回南京后,朱元璋对老兄弟的死非常痛心,于是一面让平安袭职,一面又将其收为义子。

史书中对平安的描述是“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可见是一位力大无穷的猛将。明军攻克大都后,将其改名为北平。同时又改济宁卫为燕山右卫,作为拱卫北平的六大卫所之一。换句话说,平安军事生涯的起点就在北平,这也意味着他和燕王朱棣之间会有无数的交集。

由于种种原因,平安在洪武年间的功劳,在《太祖实录》中几乎都被删得干干净净,只知道他在洪武末年升任密云卫指挥使。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平安被调往南京出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然而从朱棣对手下诸将说的话来看,当年二人曾一同出塞北伐,对彼此的作战特点可谓是了如指掌:“上曰:‘平安竖子耳。往从吾出师塞北,颇识吾用兵,故敢为前锋。吾今日破之,要使其心胆俱丧。’”

朝廷悍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集团裹挟,即位伊始便开始暴力削藩。眼看着五弟周王、七弟齐王、十二弟湘王、十三弟代王、十八弟岷王或废或薨逝之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一日,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朝廷对此早有准备,当月十九日,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出任征虏大将军,率领各路大军分道并进,黑压压直逼北平而来。而在随征将领之中,就有平安。

耿炳文

只可惜先是耿炳文败于真定,再是接替他的曹国公李景隆败于郑村坝,未曾受到重用的平安也没有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

初露锋芒

虽然基于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定律,现在普遍都把李景隆视作草包。但是这位二代曹国公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并且以总兵官的身份出镇甘肃五年,必然是有些真才实学在身上的。

在收拾残兵退守德州之后,李景隆痛定思痛,对各部队展开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整风整训。对于只控制北平一隅的朱棣来说,他必须靠以战养战,才能维持其十余万大军的吃喝开销。但是李景隆背靠坚城,朱棣也不敢轻易南下启衅。关键时刻还是朱允炆的智囊团指责李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逼得曹国公不得不有所行动。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日,李景隆大军抵达白沟河南岸,与朱棣亲自率领的燕军主力隔河相望。对于朝廷方面的大将,朱棣逐一做出点评,比如李景隆“志大而无谋”,武定侯郭英“老迈退缩”,平安“愎而自用”,驸马都尉胡观“骄纵不治”,安陆侯吴杰“懦而无断”。最后给出一句总结,认为几人都是“匹夫”,不足为惧。

四月二十四日,朱棣指挥大军渡河,在击败官军前锋何清之后,对李景隆的中军大营发起冲击。吸取了郑村坝之战的教训,这一次李景隆早早就准备了大量的火器,对燕军骑兵进行轮番射击。其中一窠蜂、揣马丹之类的小型火炮威力巨大,史称“入马皆穿”。

李景隆

关键时刻平安率领一万余名骑兵杀出,将燕军彻底击溃。史书为尊者讳,扭扭捏捏地不肯承认战败,只说朱棣亲自殿后,但也不得不补了一句“从者惟三骑”。这一战李景隆靠着步兵大阵加上火器,以及平安手下的骑兵,取得了对燕军作战的第一次大胜。

血战白沟河

四月二十五日燕军再次渡河,由猛将丘福率领骑兵冲击官军大阵,李景隆则挟地利优势布阵对抗,史称其大军“横亘数十里”。

为了这一战,李景隆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坚决抵抗燕军骑兵的冲锋之外,平安和郭英两位宿将,分别牵制燕军的左军以及右军,大将瞿能则率兵迂回直捣燕军之中最弱的后军。

统率后军的房宽,本是朝廷降将,无论是战斗素养和意志都不算高,在瞿能的冲击之下很快抵挡不住。当时燕军各部都陷入苦战,无力分兵支援,平安甚至还在战斗中重创了燕军大将陈亨。朱棣在无奈之下,只能率领亲卫前去救援房宽。

此时李景隆调动总预备队,准备一举围杀燕王本人,史称“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而平安骁勇无比,不但第一个赶到支援瞿能,还差点一槊将朱棣刺于马下。槊是重型兵器,只有力大无穷之人,才能在马上将其挥舞如飞:“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李景隆

可惜关键时刻李景隆的中军大旗突然被风刮倒,燕军趁机借着风势放火,官军阵脚大乱,最终败下阵来,一路溃退至济南。

夹河之战

白沟河战败之后,李景隆去职。参将盛庸坚守济南,击退了燕军的围攻,由此获封历城侯,出任平燕将军。

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朱棣和盛庸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展开恶战,平安则率部从真定前往增援。尴尬的是,等平安赶到,盛庸已经败了,他只能在单家桥独自面对燕军。

平保儿毕竟神勇,一场激战过后,燕军大将薛禄被擒。薛禄从小卒起身,一路靠着实打实的战功才成为军中大将,靖难之后获封阳武侯。不过薛禄很快奋力脱困,回到燕军阵中。“战单家桥,为平安所执。奋脱缚,拔刀杀守卒,驰还复战,大败安军。”就在双方鏖战之际,又是一阵妖风刮到,史称“发屋拔树”,让正在下风口的官军再一次大败而归。

淝河之战

建文三年(1401年)年底,朱棣再一次率领精锐南下。就在朝廷诸将按部就班沿途设防之时,发现这一次燕王殿下却不按常理出牌,遇城就走,根本不与官军纠缠。大家这才反应过来,燕军这一次的目标竟然是京师南京。

军情紧张,平安率领骑兵一路狂追,终于在徐州、宿州一线追上了燕军。朱棣在淝河设伏,然后派大将王真、刘江去引诱平安入伏。

王真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平安确实中了埋伏,但却越战越勇,反而阵斩了燕军大将王真。“淝河之战,真与白义、刘江各帅百骑诱平安军。缚草置囊中为束帛状,安追击,真等佯弃囊走,安军士竞取之。伏发,两军鏖战。真帅壮士直前,斩馘无算。后军不继,安军围之数匝。真被重创,连格杀数十人,顾左右曰:‘我义不死敌手。’遂自刎。”朱棣日后大封功臣之时,认为王真不死的话,功劳“当冠诸将”。朱棣不得不率领援军亲自冲杀,这才击退了平安。

小河之战

淝河之战后,官军退守小河(即睢水, 自宿州经灵璧东入睢宁)。燕军大将陈文在冲要之处架设浮桥,步军、辎重、骑兵开始分批渡河。

四月十五日,朝廷大军在何福、平安的率领下兵分两路夺桥。由于战况危急,连朱棣本人都不得不率领亲卫上阵厮杀,但依然难以抵挡平安所部骑兵的攻势。大将陈文不幸战死,官军“渡桥布阵”,准备围歼燕军。好在朱棣老于战阵,每次都会预留后手,这一次同样如是。日后的靖难第一侯爵、成阳侯张武率勇士从林间杀出,这才救了燕王一命。此后数天双方一直互相纠缠,平安甚至差点一槊刺死朱棣本人:“平安军桥南,王军桥北,相持数日。平安转战,遇王于北坂,王几为安槊所及。番骑王骐跃入阵,掖王逸去。”

灵璧之战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指挥官军移驻灵璧,深壕高垒与燕军展开对峙。理论上说,这样并没有大的问题。从之前的几次对抗来看,以平安为首的官军大将虽然能够和燕军过招,但并没有彻底击溃对手的能力。考虑到燕军是孤军深入,利于速战,故而何福打算坚守灵璧,以拖待变。

事实上何福的计划差一点就成功了,因为当时燕军内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除了朱能、郑亨等寥寥数人以外,大部分将领不愿意渡河与官军决战,全靠着朱棣以个人威望做了个一言堂的决定。“惟朱能、郑亨与上意合,上曰:‘诸将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有数人就右,余皆就左。上怒曰:‘欲渡河者,任所之。’诸将乃无敢复言。”

何福

然而何福千算万算,算不到自己的后援部队会如此之无能。朝廷方面派出五万大军护送粮草,却被朱棣、朱高煦父子以骑兵杀了个落花流水,粮饷、军资、器械被悉数劫掠一空。

为了避免弹尽粮绝,在和平安商量之后,何福决定拔营前往淮河一线就食。当时传下军令,次日清晨以三声炮响为号,大军随即出发。

不曾想次日一早朱棣亲自率军冲击官军营垒,三声炮响之后,官军误以为是己方的撤退信号,顿时营中大乱。由于事发突然,连平安这样的悍将都没能走脱,做了燕军的俘虏。在朱棣和建文朝廷三年的对抗之中,平安“屡挫燕师”且“斩其骁将”,燕军上下都对其极为惧怕。故而这一次听说平安被俘,燕军官兵无不欢呼庆幸:“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

王真、陈文这样的大将均死于平安之手,燕军上下自然对其恨之入骨,纷纷请求将其直接诛杀。不过朱棣自己虽然也曾经两次险些死在平安手上,但他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他来说平安有二不可杀。

首先平安毕竟是太祖皇帝唯一在世的养子,这个面子要给父皇。其次大军渡江在即,即便是为了瓦解朝廷将领的斗志,也不能现在杀掉平安。所以最终朱棣考虑再三,还是派人将平安送回北平,交给世子朱高炽看管,留了他一条性命。

朱棣

据说平安之所以死在永乐七年(1409年),是因为朱棣在翻阅奏章的时候看到他的名字,然后问了一句话:“平保儿尚在耶?”

朱棣这一次来北京,目的是为了对付北元大汗本雅失里,正指望靖难功臣能够给予他鼎力相助。但是平安当年杀的燕军将士太多了,他还好端端地活着,军中必然会有怨气。所以朱棣打了一句隐语,而平安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心思,随即自尽而死。皇帝也很够意思,让平安之子平宏享受指挥使的俸禄以终其生。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