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二年(1645年)3月初,因阿济格所率的满蒙汉大军尾追不舍,其前锋吴三桂军已逼近襄阳,屡遭挫败的李自成意识到襄阳已无法固守,遂决定弃城而走。在阿济格大军穷追猛打下,李自成几乎没有丝毫喘息机会。这次他仅在襄京休整了几天功夫,又不得不撤军而走,往德安(今湖北安陆)方向退去。
当初留守德安(今安陆)的大顺军将领叫白旺,这人颇有能力,“贼将白旺守德安,兵甚强,且有纪律;自成之败,惟旺一军完且整,兼各寨俱服。而德安城坚,谋守之,不肯去;自成强之,始行。”由此可见,彼时李自成已经决定放弃湖北北部的大片土地,率全军向南发展。
在撤退过程中,大顺军与阿济格、吴三桂所率的满汉军队激战过无数次,希望能遏制清军追击的步伐,扭转被动局面,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且人员、辎重损失极为惨重。
三月初九日,李自成率大军行抵潜江,扬言要攻打武昌。彼时镇守武昌的是已经效忠南明弘光政权的左良玉军。在当时,左良玉大军是南明政权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军队,也最受南明小朝廷倚重。只是左良玉曾屡次败于李自成之手,对李畏惧三分,当他听说李自成即将率军前来攻夺武昌的消息后,心里很是不安。为了避免与李自成军发生正面冲突,左良玉就以“清君侧”为幌子,率大军离开武昌,水陆俱进,顺流东下,兵锋直逼南明小朝廷所在地南京。
左良玉声称出军是为了“清君侧”,那他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南京福王政权的实际掌权者是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他俩原本都是魏忠贤阉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在崇祯帝剿除阉党团伙时侥幸漏网,此时他俩执掌南明大权,要为从前被崇祯帝定为“逆案”中的人员翻案,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打击报复东林党和复社人士。南明小朝廷在清军、李自成大兵压境的不利情形下仍不忘内斗,真乃“自作孽不可活”啊!在马士英、阮大铖等权宦的把持下,南明小朝廷内讧不断,朝堂上群鸦蔽日,贤良之士惨遭迫害,被迫远避,预示着福王政权必将前景黯淡。
左良玉
左良玉虽是一员武将,却和东林党人关系密切,因此对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异常不满。当听说李自成大军已经逼近武昌,不日将要发起围攻,遂决定放弃武昌,挥军东进,以“清君侧”为口号。
左良玉大军离开武昌一个月后,李自成大顺军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湖广战略重镇武昌。由于当时正值雨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跋涉艰辛,大顺军将士又大都携家带口,军中老弱妇孺和伤病员极多,这给长途行军造成了很大困难。李自成轻易地进占武昌,原想在城中休整一段时间,不料清军进展神速,据说其前锋已经在武昌周边活动,不得已,李自成在武昌仅仅停留了两天,便于4月24日率队离开,顺长江东下,向江西九江转移。
武昌(包括汉阳、汉口)素有九省通衢之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因左良玉不战而走,李自成兵不血刃就轻易得到了这座战略重镇,于是他就想把武昌作为大顺政权的根据地,在此长期据守,他甚至还准备向附近州县派出大顺官员率军驻守、治理,很明显在做长期打算,但清军很快尾追而至,前锋已逼近武昌,李自成侦知后派权将军田见秀率精兵迎击紧追不舍的清军,只是很快便被精于骑射的清军击败了。面对具有如此强大战斗力的清军,李自成很快意识到自己无法在武昌立足,为了尽快摆脱凶悍的满清军队,他决定步左良玉后尘,马上撤离武昌城。
李鸿基
那么,大顺军离开武昌后到底应该往何处去?就当时天下大势而言李自成无非仅有两种选择,一是顺江东下,二是挥师南下。据记载,李自成当时对部下们分析说:“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
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的确有向东南发展的想法。但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呢?是沿长江水陆俱进直逼东南呢?还是从陆路南下湖广与江西交界地区呢?因左良玉军已撤至九江以东,加上李自成在武昌掳获大量船只,所以他当机立断,决定顺流东下,直逼九江,因为打左良玉军比较有心理优势,且左军对大顺军有畏惧心理,比清军容易对付,于是李自成率队离开武昌,顺长江东下,直逼九江。一直尾随大顺军的满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曾在给清廷的奏报中说:“流贼李自成......共计二十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我兵亦分水陆二路蹑其后,追及于......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等”。从阿济格的奏报中可以看出,李自成率大顺军撤离武昌后,的确是顺江东下,移师向九江方向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