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这些年来南阳、襄阳网友与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争议的焦点,就是诸葛亮未出仕前,居住在哪里?躬耕于何地?三顾茅庐发生在何处?
南阳方面的主要依据是,诸葛亮写给后主的奏章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文字,明确表明自己当初只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并且南阳城西郊有隆中、有卧龙岗,还有诸葛草庐与诸葛井。
襄阳方面主要的证据,是东晋时期一个叫习凿齿当地人,写过“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认为这个“亮家”就是诸葛亮的家,既然诸葛亮的家在襄阳城西,那他一定这里种地,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襄阳。
其实习凿齿说的“亮家”,不是诸葛亮的家,此亮非彼亮,这里的亮,指的是魏晋时期的司马亮。
司马亮(?―291年7月25日),字子翼,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庶出),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晋书 司马亮传》记载“汝南文成王亮,字子翼,宣帝第四子也。少清警有才用,仕魏为散骑侍郎、万岁亭侯,拜东中郎将,进封广阳乡侯。讨诸葛诞于寿春,失利,免官。顷之,拜左将军,加散骑常侍、假节,出监豫州诸军事。”司马亮年少时清正机警有才干,三国时在曹魏时担任散骑侍郎,受封万岁亭侯。后担任东中郎将,进封爵位为广阳乡侯。
甘露二年(257年)在寿春征讨诸葛诞失利,被免去官职。不久担任校左将军,加任散骑常侍,假节,出朝监豫州诸军事。五等爵位建立后,改封为祈阳伯,转任镇西将军。
泰始元年(265年)侄子晋武帝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政权,封他为扶风郡王,食邑一万户,担任骑司马,增加参军掾属,加持节称号。
泰始六年(270年)九月吴将步阐前来投降,晋武帝命以假节都督诸军事的身份接纳步阐投降。
咸宁元年(275年)把扶风池阳的四千一百户食邑作为母亲太妃伏氏的汤沐邑,设置家令丞仆,后来改用南郡枝江为食邑。伏太妃曾经患有小病,在洛水祭祀祓除。司马亮兄弟三人陪侍,都持节鼓吹,显赫于洛水之滨。同年进号为卫将军,加任侍中。当时宗室殷盛,无人相统摄,晋武帝便以为宗师,原来的官职如故,训导观察,凡有不遵守礼义制度的宗室,小事以道义纠正,大事随时奏明天子。
“三年(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军事,开府、假节,之国,给追锋车、阜轮犊车,钱五十万。顷之,征亮为侍中、抚军大将军,领后军将军,统冠军、步兵、射声、长水等营,给兵五百人,骑百匹。迁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侍中如故。”
太熙元年(290年)“及武帝寝疾,为杨骏所排,乃以(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加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封子美为西阳公。未发,帝大渐,诏留亮委以后事。杨骏闻之,从中书监华景索诏视,遂不还。帝崩,亮惧骏疑己,辞疾不入,于大司马门外叙哀而已,表求过葬。(杨)骏欲讨亮,亮知之,问计于廷尉何勋。勋日:"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或说亮率所领入废骏,亮不能用,夜驰赴许昌,故得免。”
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晋惠帝司马衷下诏书:任命司马亮为太宰、录尚书事,入朝不必趋行,并可佩剑穿鞋上殿,增加隶属十人,供给一千士兵一百骑士,与太保卫瓘分掌朝政。
当时晋武帝第五子楚王司马玮有功勋、声威大,司马亮惧怕他,想夺他的兵权,291年司马玮受皇后贾南风之旨,诬告司马亮与卫瓘有废太子的图谋,假托诏令派军队在夜间把他包围起来。“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部下建议拼死一搏,杀出一条生路,“又弗听,遂为肇所执,而叹曰:"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如何天枉杀不辜!”遂被乱兵所杀。
备受尊崇的西晋宗室大臣司马亮,位高权重却材庸器小,唐代房玄龄评价到:“汝南以纯和之姿,失于无断亮总朝政,玮怀职竞。”“谗巧乘间,艳妻过听。构怨连祸,递遭非命。”
结论:纵观司马亮的一生,多次与南郡(襄阳)有交集,接受吴将步阐投降,后任镇南将军并开府持节,食邑南郡枝江……”,证明司马亮一定居住过襄阳,习凿齿也说“亮家在襄阳”,这个“亮”就是司马亮。
也有可能是蔡帽孙子蔡亮的家
顶起来,躬耕迷团终于解开了,千年的误会[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