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二年(764年)六月,吐蕃再次进犯大唐,烽火甚至快要殃及京师长安,要知道,去年长安才刚被吐蕃劫掠过一次,难道这次又要旧事重演?
整个长安城,都人心惶惶,怀孕已经足月的和政公主得知这件事后忧心忡忡,当即就要进宫向兄长唐代宗献策。
驸马柳潭拦住了和政公主,不同意她在此时进宫,毕竟公主临盆在即,一旦途中发生点意外,很可能就是一尸两命,柳潭不敢拿妻子与孩子的命赌。
可惜一旦涉及到大唐江山社稷,和政公主根本不听柳潭的,她说:“吾业已行矣,驸马独无兄乎?”
意思是,驸马也是有兄长的人,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吗?皇宫我是一定要去的。那么,和政公主此行是否顺利呢?
一、姐妹情深,助姐逃难和政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第三女,唐代宗李豫的同母妹妹,生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公主三岁时,母亲吴氏去世,之后便养在韦妃身边。
这位韦妃,便是李亨还是太子时,为了自保以“情义不睦”为由,向唐玄宗上表请求离婚的那位太子妃。
唐玄宗同意了李亨的请求,于是韦妃削发为尼,居住在禁中的佛舍里,也就是说,在失去生母之后,和政公主又失去了将她视作亲生女儿的养母。
李亨当太子时,外有李林甫等朝臣的不断陷害,内有父亲唐玄宗的持续打压,活得十分心累,唯恐哪天就性命不保,还连累全家。
或许正是因为外部的不断打压,李亨的儿女们颇为团结,感情也甚为笃厚。
750年,和政公主嫁给河东柳潭,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和政公主夫妇决定随唐玄宗一起逃往蜀地。
当时和政公主的异母姐宁国公主新寡,为了带姐姐一起逃难,她让三个儿子先走,然后又夺走丈夫的马让姐姐乘坐,夫妻二人则徒步赶路。
途中每次遇到困难,和政公主都是先救济姐姐宁国公主,然后才考虑夫妻两个自身。
柳潭很不理解公主这种做法,而公主只是说,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姐姐去死。
柳潭很欣赏妻子的品性,默认了公主的做法,在之后的逃亡过程中,他打水砍柴,和政公主烧火做饭,两人一同尽心侍奉宁国公主。
二、精明能干,不受财资756年,一行人成功到达蜀地,然而在蜀地,和政公主等人也未能完全脱离危险。
蜀郡将领郭千仞谋反,围攻唐玄宗行在,唐玄宗登上玄英楼招降,可惜郭千仞不吃这套,领兵就杀了过来。
这个时候,和政公主和柳潭夫妇没有躲在后方,而是义无反顾率领家仆与叛军殊死搏斗,驸马弯弓,公主递箭,最终柳潭斩杀叛贼五十多人,顺利平定了这场叛乱。
不久之后,和政公主的哥哥,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率领大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和政公主夫妇得以重返长安。
和政公主精明能干,她虽不能亲上战场,但在后方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将赚到的超千万钱财,全部献给朝廷充做军饷。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和政公主一家生活简朴,连驸马柳潭及其诸子的衣服,都由和政公主亲手缝制。
763年,吐蕃进犯长安,和政公主躲到荆南地区,顺便做做生意,正是有和政公主坐镇,对将士们加以慰藉,才使得军队稳定。
当时,唐代宗逃离长安到陕州避难,他十分心疼和政公主这个亲妹妹,变着法想给她送钱改善生活,命令节度使和转运使满足公主的所有需求。
和政公主考虑到国库空虚,坚决不肯接受兄长的好意,她感叹说:“吾方竭家财以资战士,其能饕餮,首冒国经?”
意思是,我才竭尽家财用来抚恤将士,又怎么贪婪无度,干预国家经济呢?
最终,和政公主只是拿了几斤名香,到佛寺中为国祈福而已。
三、插手朝政,忧国而终在唐朝,宫中很是忌讳女子插手政事,可和政公主仿佛成了例外。
唐肃宗驾崩后,唐代宗为父守丧,无法临朝参政,为了不让私事影响国事,和政公主只能亲自参与处理国事,而唐代宗似乎并不反对这个妹妹插手朝政,后来还采纳了她不少建议。
764年六月,距离上次吐蕃劫掠长安才刚刚过去半年,吐蕃再次进犯长安,随后便发生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和政公主不顾有孕在身,坚持进宫献策的一幕。
柳潭当然也有兄长,他的兄长柳澄娶杨贵妃之姐秦国夫人为妻,当时因为杨贵妃受宠,杨家满门亲族跟着沾光,杨国忠位居宰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则是杨贵妃八姐。
可想而知,当时上柳家求秦国夫人办事的人应该数不胜数,可和政公主小两口却从未想过走后门,为自己谋求私利。
后来柳澄夫妇去世,和政公主夫妻就将兄嫂的孩子接到自己家抚养,即便杨贵妃身死,杨家倒台,和政公主也没有亏待秦国夫人的孩子们一点半点。
所以换位思考,和政公主认为丈夫能懂她为兄分忧、为国办事的决心,在听到公主这样说后,柳潭妥协了,可他没想到,公主这一去,结果却躺着回来了。
原来,挺着孕肚的和政公主到宫中和兄长唐代宗商议怎么对付吐蕃,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唐代宗正连连点头,没想到和政公主却痛呼一声,似有生产的迹象。
唐代宗连忙将和政公主送到家中,并派宫中最好的御医陪在她身边,奈何次日,和政公主还是因生育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得知妹妹死讯,唐代宗悲痛不已,下旨为和政公主辍朝三日,同时又命颜真卿为其题写墓志,即《和政公主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