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登山之战:25名清军打垮10000准噶尔军,一战终结准噶尔汗国

易云聊历史 2023-04-05 09:37:04

雍正九年(1731年),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在和通泊展开了一场决战,此战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策零与准噶尔汗国第一名将大策凌敦多布联手,在和通泊设伏,大败清军,2万清军全军覆没,战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是为和通泊之战。此战也是八旗入关乃至八旗建军以来最大的败仗,战后雍正皇帝甚至一度想着重新加固长城来抵御准噶尔汗国的凌厉攻势。

和通泊之战后,噶尔丹策零也确实在漠北地区(喀尔喀蒙古)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漠北几乎尽入其手,所幸当时天佑大清,漠北草原名将、雍正的妹夫、超勇亲王博尔济吉特策零带领临时征召的喀尔喀蒙古牧民,在光显寺大败噶尔丹策零的准噶尔大军,这才遏制住了清军溃败的颓势,稳住了战线,是为光显寺之战。

此后双方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时光,但其实双方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中场休息”,双方都在为未来的决战厉兵秣马。其中,大清帝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准噶尔汗国进行“糖衣炮弹”攻势,即以财物官爵吸引准噶尔军队归附清军,这一招确实是厉害,当时的军队并没有民族国家概念,一般是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干,这不存在道德问题。雍正十一年(1733)夏,准噶尔汗国军队中一名叫阿玉锡的下级军官,因为犯了军法,按例要处以斩断臂之刑。

阿玉锡不甘心失去手臂,于是他铤而走险,步行2000余里,逃亡清军在漠北的重镇乌里雅苏台(今外蒙古扎布哈朗特)军营,投降清军,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清军下级军官。在乌里雅苏台,阿玉锡因为空手夺枪的事迹,声名大雀,由此还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接见,并升任侍卫之职,此后因战功在大清军界屡获升迁,逐渐步入清军中高级将领之列。

乾隆二十年(1755),准噶尔汗国内乱,准噶尔汗国名将阿睦尔撒纳降清,并充做带路党。乾隆遂征发4万大军,发动对宿敌准噶尔汗国的灭国战争。当时清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准噶尔汗国都城伊犁发起钳形攻势,尤其是在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清军更是势如破竹,很快就推进到伊犁城下。准噶尔汗国末代大汗达瓦齐见清军势大,伊犁又无险可守,遂放弃伊犁,率本部精锐一万余人退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

格登山地形险峻,又有伊犁河做屏障,格登山上还有大量的防御工事,并贮藏了大量的粮草,非常利于坚守,达瓦齐对格登山的防御很是满意。当时清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最怕的就是持久战,一旦格登山不能迅速拿下,届时清军不得不退军,否则将陷入断粮危机,如此一来,达瓦齐就可以逆风翻盘。正因如此,清军对格登山是志在必得,而达瓦齐对格登山也是志在必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决定战场全局的关键之战。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十四日夜,进攻格登山的清军指挥官决定先派人去侦查一下格登山的敌情,而阿玉锡对格登山的地形最为熟悉,于是阿玉锡带领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尔以及新归附清军的准噶尔部宰桑哈什等24人(加阿玉锡总共25人)前往格登山侦查敌情。阿玉锡顺利地摸到了格登山顶,到此为止阿玉锡算是完成了侦查任务。按理说应该马上撤回来,但阿玉锡真是艺高人胆大,阿玉锡说服了其余的24人,带着他们居然对达瓦齐在格登山上的大营发起进攻,一时间格登山上喊杀声震天,阿玉锡率军在格登山上横冲直撞,达瓦齐以为清军主力进攻了,遂仓皇逃窜。而因为达瓦齐逃走后,准噶尔军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格登山准噶尔大营彻底崩盘。

阿玉锡遂趁机擒获准噶尔军大小首领20余人,俘虏6500人,准噶尔军最后的主力全军覆没,是为格登山之战。不久后,达瓦齐在逃亡途中被清军活捉,与大清帝国缠斗了近70年的准噶尔汗国灭亡,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数十万清军将士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要论平定准噶尔汗国的定鼎之战,当属格登山之战,而格登山之战的首要功臣,非阿玉锡莫属也。

阿玉锡也因为格登山之战声动天下,开玩笑25人打垮10000人,还俘虏6500人,就是拍电影也不敢这么拍啊。乾隆知道阿玉锡的战绩后,亲自御笔赞辞曰:“于格登山,贼据险守。率廿四人,间道袭后。诸贼大溃,爰以成功。本厄鲁特,降顺效忠。”并为其写了一首诗,名曰《阿玉锡歌》,“阿玉锡者伊何人? 准噶尔属司牧臣。 其法获罪应到臂,何不即斩犯厥尊。 徒步万里来向化, 育之塞外先朝恩。 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持铳迎面未及发, 直进手夺无逡巡。召见赐银擢侍卫, 即命先驱清漠尘。”

3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