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仓凭吊,向开慧烈士致敬

蓬莱的海市 2024-08-02 00:13:34

在长沙城里已经转了好几天,今天准备去长沙县开慧镇看看杨开慧烈士。从我住的地方到开慧镇,需要先坐两段地铁20站,然后在地铁星沙站接续乘坐三段86站公交,全程67公里,用时三个多小时。虽然路途比较远,换乘的次数也比较多,但好在换乘都是无缝衔接,地铁换乘公交车只需几十米,公交车都是同站换乘。

星沙站

地铁星沙站到青山铺这一段,前半段在长沙县城里,后半段在107国道上。107国道非常繁忙,大货车来往穿梭,风驰电掣。青山铺到开慧镇走的都是乡间公路,路况良好,车辆不多。沿途可以看到“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和“陈树湘烈士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1961年4、5月间,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到长沙县蹲点调查,期间在青山铺镇天华村停留了18天。

杨公庙

公交车在开慧镇板仓社区的站点就在“杨公庙”旁边,而我知道这“杨公庙”是杨开慧、毛岸英母子学习过的地方。“杨公庙”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原为供奉民间水神杨泗将军的庙宇;光绪年间部分房舍被用作私塾,后来发展为官立第四十小学,也就是现在“开慧学校”的前身。1908年和1929年,杨开慧和毛岸英先后就读于该学校。1950年5月下旬,回韶山省亲后的毛岸英回到阔别20年的板仓祭奠母亲,曾在“杨公庙”戏楼向乡亲们宣讲土地改革政策。5个月后,毛岸英就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并最终血洒朝鲜战场。

杨公庙正殿

“杨公庙”只有一进,由正殿、戏楼和两厢屋舍围合成一个不大的院落。正殿面阔三间,明间檐柱上镌刻杨昌济先生的那副著名对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板仓先生在这副对联中的两个理想,于己的那一个显然没能实现,十年寒窗苦读,十年海外求学,却在盛年溘然长逝;于国家、于民族的那一个,完成的非常之好,他栽下的“大木”毛润之,堪称旷世雄才,不仅可以“柱长天”,而且要改天换地。

游客中心

“杨公庙”对面就是“开慧镇游客中心”,本想经过游客中心就可以进入“杨开慧烈士纪念园”,但进入其中却发现,因前段时间的冰冻灾害导致大量树木折断,纪念园正门已经封闭。不得已,只好穿游客中心而过,走过文化墙、纪念广场,首先来到了“杨开慧纪念馆”。

杨开慧烈士雕像

纪念馆序厅里的杨开慧雕像,是我见到过的所有杨开慧雕像、塑像中最接近杨开慧本人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仰望之际,心潮澎湃,难掩激动,如果开慧能看到润之革命成功该有多好。雕像旁侧墙壁上镌刻着两句话,“寻出一个信仰来”出自杨开慧;“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则是毛主席对爱妻杨开慧的评价。

展览陈列

接下来的展览,就是以“寻出一个信仰来”命名的,副标题是“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展览包括“板仓朝霞,追寻崇高理想”“革命战士,践行崇高信仰”和“骄杨永生,献身崇高信仰”三个部分,以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实物再现了杨开慧烈士短暂但伟大的一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杨开慧“寻出一个信仰来”这句话的出处——自传文《从六岁到二十八岁》。杨开慧在文中说“我很想寻出一个信仰来!后来我决定了我的态度,尽我的心,尽我的力,只要做到这一个‘尽’字,其余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杨开慧故居

离开“杨开慧纪念馆”,按照路标提示,去参观杨开慧故居。故居在纪念馆北面偏西的地方,直线距离不到100米。故居大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板仓”二字,大门两侧的门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据考证,杨开慧的曾祖父杨万田是他们这一支杨氏来到板仓的第三代,之前这一支杨氏居住在长沙金井蒲塘。拿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支杨氏至少从杨万田起就是文化人,但却没出过官员,一直以教书为业。

柚子树

进入故居大门,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中有两株柚子树,右边一株枝叶繁茂,左边一株像是新植。整个故居据说有大小36个房间,大致以堂屋为界,北半部分为杨昌济一家,南半部分为杨开慧的叔父杨瑞生一家。

毛主席居住过的房间

过堂屋南面第一个房间就是毛泽东住过的房间。1921年春节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后第一次回到板仓曾经在此小住。紧挨着这个房间,是杨家的私塾。杨昌济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科举考试失败后,即回家开设蒙馆,开始他的教师生涯。私塾南面是一个小天井,围着天井是杨瑞生家的杂屋、饭堂、厨房和织机房,还有杨瑞生三个女儿开云、开秀、开英居住过的房间。

火房

织机房北面这一间是火房。火房?不应该是“伙房”吗?看说明牌上写着“火房”,我的第一反应是写错了,但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武断了,因为之前分明还看到了厨房。既然“火房”和“厨房”是分着的,那这个“火房”就不应该是我理解的“伙房”,而是另有功能。赶紧求教于百度,方知“火房”其实是指“暖房”。

火房里吊着的水壶和地炉

1927年2月5日,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召开了有农民、手工艺人、小学教员、乡村医生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农村各个阶层的收入情况和经济状态,并为他32天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画上了句号。同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

正堂屋

火房北侧是杨瑞生夫妇的住房和正堂屋。正堂屋是杨家奉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杨昌济、杨瑞生兄弟两家的公共空间。从神龛上供奉的牌位“铜铃堂上列祖之位”中知道,杨昌济他们这支杨氏属于明代从江西吉安迁来湖南的铜铃堂,入湘始祖是杨文斌。

正堂屋北侧的住屋是杨开明的房间。杨开明是杨瑞生唯一的儿子,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1929年底在武汉被捕,1930年2月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杨开智的房间与杨开明的房间紧挨着。杨开智是杨开慧的亲哥哥,1921年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读书时,曾是该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三名创建者之一;1927年后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杨开慧居住的房间

杨开慧的房间在杨开智房间的旁边,门前是一个小天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即携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回到这里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1982年3月6日,在维修这间房屋时,在门旁的砖缝里发现了一份杨开慧的手稿。这份手稿共12页,四千余字,包括自传文《六岁到二十八岁》《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女权高于男权》三篇文章、诗一首《偶感》和三封给一弟杨开明但未发出的信。

发现手稿的地方

杨开慧住屋北侧的杂屋,是杨开慧1930年10月24日被捕前烧毁党的机密文件的地方。1990年8月1日,在杂屋外墙一根挑梁旁边再次发现4页杨开慧手稿。这是一篇写于1929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题名为《追记》的千字短文。杨开慧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这一天是毛泽东农历36岁生日。

杨展居住过的房间

与故居南半部分基本相同,围绕杨开慧住屋前面的小天井,依次是杨昌济家的饭堂、厨房、火房、杨昌济、向振熙夫妇的住屋和佣人陈玉英的房间。杨昌济夫妇隔壁住的是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杨展,也就是杨开慧的亲侄女。杨展1937年在长沙周南女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赴延安;1939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直属队党总支委员;1941年秋,在河北平山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幸坠崖牺牲,年仅21岁。杨展是板仓杨氏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三位烈士。

故居庭院

从杨开慧故居出来,见有去杨开慧墓的指示牌,就一路上了故居东南方向的小山。春节前的冰冻灾害在小山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到处都是折断的树枝、倾倒的树木,山间石板小路多处被阻断。

杨展烈士纪念碑

我登上的这座小山叫棉花坡,杨开慧牺牲后就被安葬在这里。在小山的半山腰,先看到了“杨展烈士纪念碑”。接着看到的是杨开明烈士墓和杨开英墓。杨开英是杨开明的亲妹妹,自幼多病;解放后曾在大连从事教育工作,1973年病逝于北京。半山腰上还有一座墓,墓碑上的文字为“烈士家属杨父母……”下面的文字被草木遮挡,隐约像是一个“邹”字,但不十分确认。

杨开慧烈士墓

攀上坡顶,杨开慧烈士墓掩映在葱茏林木当中。开慧烈士墓坐西朝东,为简单的方形墓,墓台以红色大理石砌筑,墓盖及四周栏杆为汉白玉材质。横置斜放的汉白玉墓碑上部文字为“杨开慧烈士之墓”,下部文字为“与杨老夫人同穴”。墓冢背靠的黑色大理石墙上镌刻着毛主席的著名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手迹。向开慧烈士墓三鞠躬的时候,泪水模糊了双眼。

杨开慧烈士雕像

由于我是从棉花坡的南面上的山,所以先看到了开慧烈士的墓冢,然后自上而下去看其他纪念设施。离开墓冢,走过一段石板路,可见一座开慧烈士的汉白玉全身雕像。这座雕像落成于1990年11月14日开慧烈士牺牲60周年之际,设计者为著名雕塑家张恒,所需款项来自长沙县妇联组织的社会捐献。据说该座雕像所用石材与“毛主席纪念堂”前厅内的毛主席坐像所用石材均来自北京房山,且为同一块山体。若如此,那我们的策划者真是用心了。

杨昌济先生墓

在开慧烈士雕像北侧,是杨昌济先生的墓冢。从墓冢旁的说明牌上知道,1884年杨开慧的祖父杨书樵去世后即埋葬于此,1919年杨昌济先生去世后亦埋葬在这里,1962年向振熙老夫人去世后在这里与杨昌济先生合葬。1962年11月15日,毛主席得知93岁高龄的向振熙老太太逝世,十分哀痛,给杨开智写信说:“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1969年重修开慧烈士墓时,依照毛主席之前的意见,将向振熙老夫人的棺椁与开慧烈士同穴合葬。

纪念亭

从杨昌济先生墓北行,有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小亭,这就是杨开慧烈士墓原墓纪念亭。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牺牲后,杨氏族人即将遗体星夜运回板仓,安葬于此。1959年7月1日,开慧人民公社及全体社员在墓后竖立“光辉长照后人心”纪念碑。1969年9月10日开慧烈士原葬棺椁移葬陵园新址,也就是现在的墓址后,当地政府在此建亭以为纪念。

毛岸青、邵华墓

毛岸青与邵华合葬墓位于开慧烈士墓东南方向的山坡上,主体用材为黑色大理石,环以汉白玉栏杆,墓台上为毛岸青身着军装、手中执笔的半身花岗岩雕像,三块墓志上分别为毛主席给毛岸青书信手迹和毛岸青、邵华生平简介。毛岸青2007年病逝于北京。一年多以后,邵华亦在北京去世。2008年12月21日,毛岸青、邵华夫妇的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葬于此。

毛岸英烈士衣冠冢

毛岸英烈士衣冠冢位于开慧烈士墓东北方向的山坡上,包括黑色大理石砌筑的两层方形墓和墓顶的花岗岩雕像。墓前敞开着的汉白玉书卷上镌刻着毛主席手书庾信《枯树赋》的最后一段“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书卷下面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敬献的挽辞。在开慧烈士墓附近竖立毛岸英烈士雕像的倡议,由长沙县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在2010年毛岸英烈士牺牲60周年时发起,并捐资修建。2013年,刘思齐将一些毛岸英穿过的衣物和使用过的物品捐献出来,为毛岸英烈士建立起了衣冠冢。

毛岸英、毛岸青雕像的作者也是雕塑家张恒。母子三人的雕像都出自一位艺术家之手,体现了烈士家人对艺术家的一种高度认可。以我这个艺术外行来看,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雕像都非常成功,不仅高度还原了本人的真实形象,而且赋予了个体的独特神韵,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典型范例。

记载捐献者名单的刻石墙

本想从杨开慧烈士墓正面的台阶下来,却发现石阶路依然被大量的折断树木所阻断,一些工友正在紧张清理。为了不给工友们添乱,也保证自身的安全,只好返回山上,另寻道路下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