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还我佛头来!

蓬莱的海市 2024-08-03 03:10:34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所处位置比较闭塞,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强,更没法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的名闻遐迩相提并论。

响堂山石窟包括南北两个部分,两地相距15公里,需要单独购票。因时间和体力所限,我们选择了响堂山石窟的北区。

《帝后礼佛图》照壁

从响堂山石窟北区西门,也就是正门前经过的这条公路叫五号旅游路,是为响堂山石窟北区专门修建的公路。公路西侧是一座设计成书画横轴的照壁,壁心是用汉白玉浮雕而成的《帝后礼佛图》。

景区大门

景区大门为六柱五门七楼牌坊式,门内小广场中心为佛手拈花雕塑。过小广场是三座并列的单拱石桥,曰:金鼓桥。响堂山又称鼓山,相传身处其中大声言语可闻如鼓声之回响,故有鼓山之名,“响堂山”是其雅化后的称呼,而眼前的金鼓桥想必也是得名于此。

金鼓桥

金鼓桥东面的广场称金鼓广场,地面上是一朵以不同颜色的石材镶嵌而成的巨大莲花;

《佛说吉祥经》

东侧墙壁上是一卷翻开的竹简,内容为《佛说吉祥经》。广场上正在举办一个响堂山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联合展览,系统介绍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的石窟艺术史上,响堂山处于上承云冈后启龙门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石窟艺术从舶来到本土化的重要一环。

常乐寺遗址

乘坐摆渡车上山,第一站先到常乐寺遗址。现在的常乐寺仅有一座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估计也是近年新建。

仅存殿基的常乐寺

入山门,可以说是满目萧然,殿宇俱无踪影,只有残存的两座大殿的石砌台基、几通石碑和几座经幢。从几尊无头佛像所处的位置来判断,他们应该是主殿中供奉的佛像。这些雕工精美的佛像,如今身首异处,佛首甚至可能漂流海外,实在是令人唏嘘。

残存的经幢

据刻立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的《重修三世佛殿记》碑记载,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位期间(550年—559年),时称石窟寺,应为山上石窟的附属寺院;至天统年间(565年—569年)改称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始名常乐寺,金皇统年间(1141年—1149年)曾经重修。至于常乐寺何年何月因何原因遭到彻底毁坏,各种资料莫衷一是。

常乐寺塔

常乐寺塔位于常乐寺遗址的南侧,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构,最上面两层已经损毁严重,全塔残高33.24米。常乐寺塔始建于什么时候,没有相关文字记载,但从塔身上“皇祐六年重修”的碑记看,现存的常乐寺塔为北宋遗构无疑,当地人由此俗称该塔为“宋塔”。

从鼓山看常乐寺塔

辞别宋塔,继续乘摆渡车上山。秋日里的鼓山缺少了翠绿,视线里的一些树叶已经染金带黄。

石窟

响堂山石窟北区的石窟规模比我预想的要小,在南北方向不到200米长的崖壁上,只有9个洞窟。

一号窟

一号洞窟位于全部洞窟的最北端,坐北朝南,平面呈竖长方形;正壁佛祖、弟子迦叶、阿傩和两位菩萨为唐代雕凿,东西两壁的造像为宋代作品。窟内造像除以深浮雕刻于石壁上的造像外,大多无头。

二号窟

二号窟天花板

二号洞窟又称文官洞,坐北朝南,平面呈横长方形,天花板为三朵彩绘莲花;正壁为“华严三圣”,即主尊为释迦摩尼,左右胁侍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均为坐像;“华严三圣”背后的佛光装饰雕刻精美,色彩犹在;东西两壁各有一尊文官服饰的立像;窟内造像除西壁文官外,其余造像皆无头首。

三号窟

三号洞窟,俗称大佛洞,为中心方柱式,是响堂山北区规模最大的洞窟,坐东朝西,原为前后两室,现仅存后室;后室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三面开龛,雕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摩尼佛和弥勒佛;中心方柱正面的释迦摩尼佛高达3.5米,是整个响堂山最大的造像,但该造像原构已毁,现有造像为民国年间补塑。东、南、北三壁满刻16座塔形列龛,西壁以上下两层刻“帝后礼佛图”。《资治通鉴》卷160记载:“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据此,有人认为史书中所说的“高欢陵穴”就在该窟中心方柱的顶端。高欢为东魏权臣,是东魏的实际掌权者,其子高洋为北齐开国皇帝。

四号窟

四号洞窟又称七佛洞,坐南朝北,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雕一铺七身像,西壁雕七佛。所谓“一铺七身”,即在一个供奉空间里同时供奉一佛祖、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佛”则是指释迦摩尼本尊及其之前出现过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惧留孙、迦叶、俱那含牟尼等六位佛陀。在入窟甬道东侧墙壁上,刻有“宋康定三年新修七佛记”题记。北宋康定三年是公元1042年。

五号窟关公像

五号洞窟称关帝洞,坐西朝东,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雕关公坐像,面貌虽然不是很清晰,但颇有气势;

五号窟天花板

天花板为方格莲花浅浮雕,贴梁部分以千佛小像加以装饰;南壁上刻有“嘉靖元年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字样。明嘉靖元年是公元1522年。该窟略显空旷,关公一人独坐其中,孤零零,给人以并未完成的感觉。

六号窟

六号洞窟称释迦洞,坐东朝西,中心方柱式,前室为四柱三开间,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东、南、北三面与山体相连,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前室南北两壁各雕菩萨和力士。在这里遇上了一伙不太正常的信徒,既不诵经,也不祷告,只是不时高声喊叫,不知道是叫魂还是叫丧。

六号窟小佛像

窟内的精彩部分其实在壁龛内的小佛像上。这些小佛像为深浮雕形式,线条简单,但极富表现力,刀刀见功,让每一尊佛像都生动传神。

木骨泥胎痕迹

从一些损毁的佛像位置暴露出石壁上的方石孔来推断,有些造像应该是雕和塑相结合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造像都是在山体上雕凿而成的,一些造像采用了木骨泥胎工艺,而那些山体上的方石孔就是用来固定木骨架的。或者说,一些造像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崩裂,木骨泥胎可能是一种补救办法。

观音殿

释迦洞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卷棚顶。殿内供奉彩塑送子奶奶坐像,两侧为童男童女。送子奶奶侧后的角落里,堆放着一大堆各种材质、服饰的娃娃,估计是来自许愿或还愿的善男信女们。

七号窟

七号洞窟称双佛洞,坐东朝西,与下方的刻经洞为上下结构的塔形窟;正壁雕并坐的释迦摩尼佛和多宝佛,左右各有一位肋侍菩萨,南北两壁各雕一佛两菩萨。

八号窟漫漶不清的经文

八号洞窟称刻经洞,位于双佛洞的下方,分前后两室;前室南北两壁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全文。这里所说的“姚秦”是指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也就是姚苌建立的秦政权,为区别于苻坚建立的“苻秦”政权,即前秦,故称其为“姚秦”。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后室平面呈方形,天花板雕莲花藻井;正壁不大的空间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像,显得非常拥挤;甬门所在的西壁上刻《无量义经全文》。该窟凿成于北齐时期,窟内刻石文字许多已漫漶不清。

九号窟

九号洞窟称大业洞,坐东朝西,窟中空间受条件限制不甚规则;东、南、北三壁满刻大小不等佛龛造像,正壁右上刻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佛像”字样。隋大业七年是公元611年。

卢芹斋

结束9个洞窟的游览,最强烈的印象是70多尊较大造像的头部大多不翼而飞。这当然不是自然磨蚀的结果,而是历代文物盗窃者的“杰作”!由此,我想到一个叫卢芹斋的人。卢芹斋为浙江湖州人,在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家做下人时开始接触文物,并于1902年在法国开办了一家文物公司,开始倒卖文物的勾当,而中国文物是他的主要倒卖对象,这里就有响堂山石窟的大量佛头和佛手。据估计,在卢芹斋经营文物生意的40多年里,被他贩卖到海外的中国文物高达几十万件!其中包括响堂山文物20余件。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虽然是时代的悲剧,但卢芹斋之类的文物商人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风气引领、助纣为虐的恶劣作用。

数字展示中心

在金鼓广场北侧,有一个新建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中举办有“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造像艺术展”“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常乐寺出土文物展”等多个展览。特别是其中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响堂山石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响堂山石窟,让我们看到了响堂山石窟原本的模样。

数字化复原的佛头

但这就像美梦醒来后的遗憾,因为现实中的响堂山石窟到处都是劫掠后的痕迹,每一尊无头无手的造像都在无声地哭泣,“还我头来!”的呼喊将在鼓山上长久回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