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邯郸,登古丛台,追忆赵武灵王

蓬莱的海市 2024-08-02 00:07:04

从黄粱梦吕仙祠原路返回,选择在丛台公园站下车。

古丛台又称“武灵丛台”,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欣赏歌舞的地方,而这赵武灵王就是那位倡导“胡服骑射”的著名改革家。关于“丛台”的得名,按照隋代大学问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的说法,是因为台上亭榭楼阁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丛台在它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次重修、重建记录,现存古丛台为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重建,之后也经历了多次维修。1939年,在时任县知事杨肇基倡议下,以社会各界捐资为工程费用,对古丛台及周围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堆土为山,栽植大量花木,使这里成为开放性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公园内容不断丰富,面积也有所扩大。公园很大,但我的关注点主要在古丛台上。从北门进入丛台公园,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很快就看到了高高的古丛台。

古丛台

古丛台北有一座七贤祠,因其需要购票进入,本不想进。随之发现,七贤祠的票和登古丛台的票是通票;既然花了钱,不妨进去看看。七贤祠大门为卷棚悬山顶的垂花门,门额的题写者为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院长方毅。

七贤祠

全祠只有一进,主殿面阔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前有出廊。殿内供奉着赵国历史上的七位著名人物: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有资料说,在很早以前古丛台下即建有“三忠祠”和“四贤祠”,前者奉祀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后者奉祀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

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

《史记·赵世家》更明确记载,程婴自杀后,“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但赵武为程婴所建的祀祠是不是建在丛台下不得而知。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县令卢龙云在丛台下重建三忠祠。至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知县郑方坤主持重修时,一度将三忠祠迁至城西东明观右侧,并改名“三义祠”,但此名并未得到延续,民间仍称三忠祠。重修三忠祠的同时,郑方坤又在南门外重建了四贤祠。1922年,在邯郸驻防的民国宿将孙禹行与前文提及的王琴堂等将三忠祠和四贤祠合二为一,于古丛台北首建“七贤祠”。现有七贤祠则是1983年恢复重建的。

古丛台

古丛台的北入口是3段60级砖砌台阶,台阶尽处是一座上覆绿色琉璃瓦的三滴水悬山顶小门。

乾隆帝诗碑

小门内是古丛台的第二层,迎门便是乾隆帝的御制诗碑。该碑为双面碑,碑阳为《登丛台极目》:“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碑阴的《邯郸行》有点长,略去不录。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均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武灵旧馆

二层平台上的主要建筑为“武灵旧馆”。武灵旧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前有出廊,原称武灵馆,亦称武灵宫,清末一度称财神庙,是为赵武灵王所建的纪念性建筑。现有建筑为1922年重建,1992年改造重修,内中辟为赵文化展示馆。武灵旧馆前为一座单檐圆亭,亭额为“回澜亭”。该亭是1932年秋驻防武安、磁县的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捐资修缮武灵旧馆时增建的。

武灵旧馆内的展览

回澜亭南有一株老槐,相传植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屈指算来已是500岁上下的老寿星。在武灵旧馆西侧有三间硬山顶瓦房,称“如意轩”。

郭沫若诗碑

如意轩南墙旁立有一通碑石,上面镌有郭沫若的七律《邯郸揽胜》:“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前六句还好,后两句明显是生凑。该诗为郭沫若1961年视察邯郸时所作。

登台怀古

古丛台的顶层是一个大致为圆形的墩台,墩台的砖砌外墙上镶嵌着多方历代刻石,均为名人佳作。“登台怀古”一方刻石出自民国年间邯郸县知事何毓琦之手,正文3字楷书及跋文80余字行楷皆颇具功力,有唐宋遗风。

王琴堂梅花

在这里又见到一方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作品,上面题写的五言诗为“扫笔写梅花,植根丛台上。生成冰雪姿,不借春阴养。羞争群卉艳,肯结竹松党。武灵既有台,廉蔺亦留巷。英名各干秋,余韵犹梅放。仙禽去不还,明月夜来访。虽无邯郸梦,而有罗浮想。清香耐岁寒,萧然绝尘坱。”最末一个字“坱”比较生僻,查了一下,是尘埃的意思。该画作及诗作为1923年重修古丛台时所作。

邯郸行

这里还有一方刻石为王琴堂补录的申涵光《邯郸行》。申涵光为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人,明末清初知名文士。题名为《丛台》的一方刻石,是非常漂亮的楷书,识读起来毫不费力:“千年此地寻遗事,独对西风上古台。台下王孙招不起,枕中仙梦几时回?风吹杨柳鸦栖定,月照藤萝猿啸哀。歌舞销沉何足惜,咸阳宫阙亦成灰!”该诗的作者张承仁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其他事迹不详。

顶层月亮门

继续向上攀登,可见一个卷棚悬山顶垂花月亮门,门楣上是“武灵丛台”四个楷体金字。这四个字的题写者是“南宫碑”书法大家李鹤亭。“南宫碑”现位于河北南宫市南宫中学院内,为该县文庙遗物,刻镌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撰文及书丹者均为张裕钊。张裕钊曾为曾国藩幕府,与黎庶昌、薜福成、吴汝纶并称“曾门四学士”,其“张体”书法“柔峻相间,融而化之”,在近代书法界自成一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李鹤亭为河北大名人,工书法,亦擅治印,为“张体”书法的第三代传人。

据胜亭

穿过月亮门即进入古丛台的顶层。顶层面积不大,内中有一重檐攒尖顶方亭,曰:据胜亭,亭联为“披云览胜思武灵革故雄谋励世;把酒吟怀赞华夏鼎新壮举惊天”。亭内为峨冠博带的赵武灵王石雕全身像。据胜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当时的邯郸兵备道杨彝所筑,亭名意为“据之者胜”。

胡景翼刻石

沿南侧的蹬道下行,蹬道旁墙壁上可见“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刻石。这8个字的题写者是胡景翼,题写时间是1922年。胡景翼为陕西富平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护国运动期间任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司令,曾参加驱逐清逊帝的“北京政变”,后又成为冯玉祥国民军的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925年4月病逝于河南开封。“滏流东渐”是说滏阳河绕过邯郸城东流入海;“紫气西来”则是说邯郸的紫气,也就是祥瑞紫气,来自城西北的紫金山。

徒手爬丛台

从古丛台上下来,看到一个青年女子在徒手爬丛台的墙壁,这时候才注意到丛台的墙壁是逐渐向里倾斜的,攀着错开的砖缝一般人都能攀到一两米的高度。

在古丛台的正南,立有一通“赵武灵王丛台遗址”碑,旁边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的“文保碑”。从古丛台目前仍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看,其老东西还是不够多。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丛台”应该是多个台或一个台上亭阁楼榭众多,但眼前的丛台好像并不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窃以为,古丛台的样式在明代以前就失传了,明清两代重建的依据基本靠想象或非常有限的参考,这可能也是文物保护部门对古丛台评价不高的重要原因。

0 阅读:0